溫州最有故事一條「街」挖出精彩 公園路擬9月底開街

二三里資訊溫州 發佈 2020-06-22T11:02:08+00:00

溫州網訊 從市區公園路走到五馬街,再來到禪街,走進溫州最有故事的一條「街」——五馬歷史文化街區。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風景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鄭源泓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在去杭州讀大學前,經常路過公園路、五馬街,對這些老街也很有感情。

溫州網訊 從市區公園路走到五馬街,再來到禪街,走進溫州最有故事的一條「街」——五馬歷史文化街區。這裡承載著許多溫州人的文化記憶,流淌著生機勃勃的商業氣息,文化與時尚在此交融。

2017年,溫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兩線三片」的戰略部署,按照全域謀劃和歷史文化街區三年行動計劃總體安排,對五馬街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體規劃、改造,將禪街、五馬街、公園路連為一體,以步行街、慢行的形式,打造五馬歷史文化街區主動脈,賦予這條街區新時代的文化律動。

再現「濠河泛月」「儒英咸集」

走在正在改造中的公園路上,古樸的牌樓石門、石橋、戲台……依稀看出逐漸恢復的溫州建築與文化記憶。

這裡將打造「公園路十景」,分別是「濠河泛月」「儒英咸集」「城南舊事」「城隍曲韻」等景色。目前部分景觀已初現芳容,置身其中,不由得勾起了對溫州文化歷史的好奇。

在公園路東入口處,曾經的中山橋「重現」,橋下的河床也正在清理之中。1930年前後,為方便行人來往,當時在華蓋山南麓護城河上架建了一座石拱橋連接公園路。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溫州舊城東邊的部分護城河被填上,改造成環城東路,架設在護城河上的中山橋也被拆除。如今,這裡是「濠河泛月」的重要部分,將原汁原味複製,重現老城記憶。

公園路東街口附近,立了一塊「儒英咸集」牌坊,仿佛領略到了溫州古城三十六坊中的「儒英坊」的昔日風采。在古時,縣學作為永嘉縣最高學府,儒家英才薈萃,因而得名「儒英坊」。

買30多本溫州書籍猛補

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風景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鄭源泓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在去杭州讀大學前,經常路過公園路、五馬街,對這些老街也很有感情。

但鄭源泓說,接到公園路改造提升任務後,居然發現自己對公園路並不「熟悉」,對背後的文化故事相當陌生。

他和團隊馬上去買了30多本關於溫州建築、歷史等書籍惡補,並收集了大量的溫州古地圖、老照片等。

鄭源泓說:「這個設計過程也是重新認識家鄉的過程,重新認識了一個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溫州。」

此前,溫州設計集團第二建築設計院設計團隊也在溫州書籍里「挖」設計靈感。該院總建築師、五馬街-禪街改造提升工程負責人陳揚帆說,不讀幾十本關於溫州建築、歷史、民俗風情的書籍,真的打造不了最有故事一條「街」,建不好這般精彩的歷史文化街區。

在陳揚帆的電腦里,仍保存著《溫州老城》等11本書籍掃描本以及大量的溫州老照片。

走街逛巷拍了上萬張照片

設計師們還通過走街逛巷尋找溫州建築特有的符號。溫州設計集團第二建築設計院建築師包舒拉說,她和二三十名同事分組分批,拿著照相機,遊走在溫州街頭巷尾,「挖」設計元素。

他們拍了上萬張照片,拍下了溫州各個時代建築的特色印記,回到單位後放大觀察,發現亮點後,他們還要回到現場放大細節拍,分析該細節特點、工藝等,找老專家進一步了解,從中提煉元素,融入設計。

最後,選出一兩千張照片,把照片中建築測繪成圖紙,甚至3D建模。讓包舒拉印象最深的是解放街木質民居、朔門街鄭宅的精美磚雕等,都藏著豐富的設計語言,他們為此來回走了好幾回,也拍了好幾遍。

溫州設計集團設計團隊還動用了無人機航拍、手持攝像機進行傾斜攝影,拼貼形成三維模型,全方位研究溫州傳統民居。

「挖」出來的戲台、王木亭

古城溫州,文化厚重。公園路、五馬街、禪街一帶,作為老溫州繁華的地段,一步一景一故事,每一處都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翻閱溫州文史資料,可窺見背後那厚重的歷史文化:名城廣場,是溫州古代的最高學府溫州府學文廟的舊址;東南大廈,是溫州千年佛剎「開元寺」的舊址;溫州八中,是溫州師範學堂的舊址……

鄭源泓說,公園路上雖還保留著一點老城的歷史文化肌理,但許多「歷史文化記憶」都消失了。他們在有關部門和文史專家指導下,從文史資料中一點點挖掘失去的文化元素,整理記錄了公園路上比較知名和重要的文化節點和建築場所,最終敲定「公園路十景」候選方案。

在名城廣場東面,新出現的戲台、門台,已成為公園路的點睛之筆。浙工大設計團隊根據一張老照片中原城隍廟的風貌,設計了「南戲台,北照壁」,也就是「城隍曲韻」。

最後,建築工人參照蒲州街的玄壇廟戲台,打造了一個八角攢尖式疊拱藻井、雕飾精緻華麗的戲台。

「回到百年前,老百姓最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就在城隍廟和戲台。如今,這裡又將成為市民日常的娛樂場所,讓人感覺時空交錯,現實重疊。」鄭源泓說。

在溫州八中前的小廣場,一座王木亭同樣令人眼前一亮。陳揚帆出示了一張古地圖的照片,指了指地圖上標記的一座亭。他說,歷史上的王木亭紀念的是溫州歷史上王十朋和木待問兩位狀元,和溫州八中旁的溫州科舉試院展示館相呼應,共同展示了溫州的科舉文化。

活化升級挖出的「老古董」

還記得公園路82號「老香山」藥店嗎?如今店門口掛著「民生藥店」店招。2019年7月22日,建築工人在拆除「老香山」藥店店招時發現了藏在背後的「民生藥店」店招。設計團隊決定留下這塊店招,調整設計方案。

2019年8月25日下午,建築工人在名城廣場旁空地時施工挖到了一塊龍紋青石石碑。經過清洗後,發現這是塊殘缺石碑,「上部」刻著一條龍,龍紋右側有一個殘缺字體,龍紋下方也有數排文字。鄭源泓說,這塊石碑將被「活化」,嵌入「城隍曲韻」一景的連廊牆上。

「還有公園路改造中發現的一些老門台,也被保留融入了設計中。這些老古董現身都是我們事先沒有想到的,所以我們將其進行活化升級,成為設計的一部分,重新在大家面前亮相。」鄭源泓說。

以「繡花」功夫修舊如舊

五馬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使用了大量的老青磚、老青瓦、老條石、老石板等經歷歲月滄桑的老物件。如禪街使用的老條石和老石板,是從全市「大拆大整、大建大美」中收集過來。在禪街一些民居風建築外立面,就大概用了3000片有著百餘年歷史的瓦當。

此外,用於禪街建築外立面的老青磚都是手工做的,共幾十萬粒,特別是溫州八中門廊的建築,非常有歲月滄桑感。

在公園路,戲台斜對面是一座200多歲的清代古門台。這座門台高約5.5米,重約15噸,從甌海區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原汁原味」打包後,一台叉車前進,一台叉車後退,兩台叉車一前一後將古門台搬起,讓門台緩慢移動。最後,從打包到搬到公園路前後總共花了7天。

公園路改造提升施工隊相關人士說,他們是以「繡花」功夫修舊如舊、建新如故。

公園路擬今年9月底開街

公園路歷史文化街區招商中心有關人士透露,公園路預計今年9月底開街,目前正處於業態招商工作中。從公園路現場招商廣告看,業態包括餐飲、溫州特色小吃、零售配套、民宿、休閒娛樂等。據媒體報導,公園路將串聯五馬街、禪街,呈現古城區完整的商業軸、文化軸。

一位文史專家說,待公園路改造完成,沿著臨街的溫州特色傳統建築,逛著南洋照相館、五味和、無料書鋪等商店,從文化味濃厚的公園路漫步到民國風的五馬街,再來到禪街,可一路感受這個歷史文化街區的風情萬種。時尚將在各種富有文化歷史底蘊的建築里迸發活力,為現代生活增色,為文化消費助力,展現了韻味綿長、動人心扉的溫州文化風韻。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周蓓蓓

來源:溫州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