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大哥公孫瓚麾下步步高升,為什麼要跳槽到陶謙的徐州?

劉三解 發佈 2020-06-30T23:31:10+00:00

劉備和公孫瓚倆人的交情,在史書和《三國演義》小說中都有描寫,劉備也曾投奔到公孫瓚麾下,跟隨青州刺史田楷,由別部司馬到平原縣令,又到平原國相,看似一路榮升,結果,等到陶謙求援,只給了4000丹陽兵,劉備就跳槽到徐州陶謙門下,理由何在呢?

劉備和公孫瓚倆人的交情,在史書和《三國演義》小說中都有描寫,劉備也曾投奔到公孫瓚麾下,跟隨青州刺史田楷,由別部司馬到平原縣令,又到平原國相,看似一路榮升,結果,等到陶謙求援,只給了4000丹陽兵,劉備就跳槽到徐州陶謙門下,理由何在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句話:

發財、升官,兩條路。

劉備與公孫瓚同窗之後的14年間,他選擇了發財,並在這期間積蓄力量,比如關、張二人的加盟,當然,這個階段的細節我們已無從得知,但很明顯,劉備距離他母親期望的仕途之路還差得遠。

直到公孫瓚被圍管子城,劉備從軍得官,放棄安喜縣尉的官職後,毅然決然地走向帝都洛陽,這才走上了正常的「仕官之路」。

或許有人會問,公孫瓚那麼能打仗,武功加發財,就不能升官了嗎?

答案很簡單,不行。

因為漢末諸侯雖多,依靠弓馬騎射成氣候的豪傑其實有限,絕大多數,都是靠著士人豪強吹捧混日子的老官僚,所以在日後的戰亂中日漸凋零,而唯有公孫伯圭,外御烏桓,內抗袁紹,有大漢朝廷授予的四州權柄,卻最終淪為自守之賊,眾叛親離。

他的一生,幾乎可以作為個人發展的反面教材。

問題的根源就是他個人的「志趣」不行,「志」是志向,「趣」是興趣,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心理舒適區的邊界,前者決定上限,後者決定下限,而公孫瓚作為邊地人,唯一可以稱作「志」的,可能就是掃蕩諸胡,爭霸天下,則距離他太過遙遠,或者說,他的大腦容量承載不了這麼複雜的程序。

漢獻帝時,有童謠傳唱:

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

意思很簡單,燕地之南,趙地之北,有一塊像磨刀石一樣的台地可以「避世」,公孫瓚信以為真,認為「易縣」就是童謠中所說的福地,就在這裡建設「易京」,「京」就是土丘的意思,在數以千計的人造土丘上各自搭建高樓,外圍挖掘深溝,引易水入壕溝,他自己則居於最高的高樓上,稱為「中京」,依託一整套的堡壘群,存糧300萬斛,抵禦袁紹的進攻。

俗話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公孫瓚則反其道行之,自己蹲在高樓里享樂,鑄造鐵門隔絕內外,7歲以上的男子不得入內,身邊全都是女人,就連傳令,都選聲音大的女人去樓上大喊,真是通訊全靠吼了。

所以,這段童謠中最表現公孫瓚心意的,恐怕不是什麼「燕、趙」,而是「避世」二字,一位當世豪傑,白馬公孫,面對大爭之世的下意識反應竟然是「避世」,說他是「守戶之犬」,也就是「看家狗」,恐怕都抬舉了。

畢竟真正的「看家狗」,比如劉表、劉焉、劉璋、張魯治下,起碼秩序安定,百姓得以活命,而公孫瓚的治下,則是肆意搜刮,百姓掙扎求活而不可得。

而公孫瓚真正在意的,既不是士人名士,也不是劉備、趙雲這樣的武勇大將,而是一群市井之徒。

《英雄記》中記載,公孫瓚有三個義兄弟,他自居為「伯」,也就是大哥,其餘為「仲」、「叔」、「季」,也就是老二、老三、老四,這三位,一個是占卜算命的,一個是行商賣綢緞的,一個是坐商賈人,跟了公孫瓚之後,財產蹭蹭往上漲,達到了「巨億」,也就是數以億計,這四兄弟還各自以子女聯姻,把自己比作漢朝的開國功臣酈商、灌嬰。

總結一下,就是公孫瓚喜歡的人是「混社會」能賺錢的,給予他們的回報,就是賺更多的錢,至於官位、聲望,他自己有就行了,手下人就別想了。

可見,他是一個氣量何等狹小的人物,根本不可能容得下劉備崛起。

那麼,有人或許會問了,容不下,怎麼會讓劉備從平原令到平原相?

那你是只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挨打。

之前的節目咱們說到了,劉備雖然先任平原縣令,後來領平原國相,手中卻只有兵馬千餘、烏桓雜胡騎兵,以及數千的饑民。

理論上,東漢的國相,等同於郡太守,是二千石的高官,名位不低,平原國在《後漢書·郡國志》中記錄有九縣,十五萬五千戶,男女人口一百萬兩千,是青州第一大郡,實力不弱,那麼,劉備為什麼混得那麼慘呢?

答案就是,這地兒就不是他的……

說起來悲催,卻是史書字縫中暗藏的事實。

劉備拋下高唐縣令的職位,投奔公孫瓚的時間,應該在東光之戰前,也就是公元191年,此戰中公孫瓚以2萬步騎,迎戰30萬黃巾軍,正面對攻,斬首3萬餘,一路追擊,又半渡而擊,殺死數萬人,俘虜7萬多人。

此後,公孫瓚威名大震,開始對騙取冀州的袁紹開戰,其駐軍地磐河,就在平原郡境內,黃河以北的「九河」故道,也就是把手伸進了青州平原郡。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焦和應該已經病死,所以,公孫瓚才肆意地任命田楷為青州刺史,劉備則為其部下的別部司馬,連高唐令都沒了。

在不久後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慘敗,主力退回幽州與老上司劉虞爭權,田楷這個青州刺史占有的青州地盤,僅限於平原國和齊國的這兩塊,好處就是此時青州無主,黃巾軍新敗,正是他擴張勢力的好時機,劉備的試守平原令,應該就在這個時期。

只是好景不長,袁紹很快便任命了臧洪做青州刺史,這個臧洪咱們之前說過,在酸棗會盟時擔當「主盟人」,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好男兒,也是個能臣,《三國志·臧洪傳》的原話是:

洪在州二年,群盜奔走,紹嘆其能。

翻譯過來就是,他擔任青州刺史兩年間,盜賊全跑了,袁紹都嘆服他的本事。

他幹得好,也就反襯出公孫瓚系統的青州刺史田楷幹得不好了,在公孫瓚勢頭最盛的時候,田楷借勢占據齊地,也就是青州刺史部的治所臨淄,還能派單經駐軍平原縣、劉備駐軍高唐縣,威脅袁紹,搞搞戰略進攻,卻被袁紹和曹操合兵擊破,自此之後,再無還手之力。

《三國志·公孫瓚傳》中的原文說:

紹復遣兵數萬與楷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

袁紹派出幾萬大軍與田楷大戰兩年,糧食都吃光了,士兵又累又餓,互相擄掠百姓,以至於田間別說莊稼了,連青草都沒了,一派蕭條場面。

打到這個份上,總有一方先扛不住,誰先扛不住了呢?

自然是弱小的一方。

到孔融、陶謙兩家求援時,青州刺史田楷與平原相劉備已經抱著團在齊國屯兵,平原國早已丟失,見《九州春秋》中寫袁譚的話:

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

翻譯過來就是,袁紹的兒子袁譚剛到青州時,只是以「都督」的職位帶兵,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之後,才任命他當了青州刺史,而他的地盤,從黃河往西,就沒超過平原國的轄區,所以,北打田楷,東打孔融,一直忙活著占據全州。

可見,等到袁譚入青州時,劉備的平原國已經丟了,當他和田楷去救援陶謙時,齊國老巢也丟了,因為齊國在平原國的東南方,田楷跑到了北面,自然也是喪家之犬。

總結一下,劉備的官位看似是一次次地升,卻根本就沒有轄區、地盤,在公孫瓚風光的時候,他是個小角色,在公孫瓚落魄的時候,拿個空銜兒就逼著他在前線扛雷,老兄弟、老同學要是就這麼信賴、照顧,那也是沒誰了。

所以,劉備在面對陶謙的招攬時,毫不猶豫地離開了田楷和公孫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