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視角下的莆仙端午節

海峽導報大莆田 發佈 2020-06-28T07:17:20+00:00

一些具有節日特色的實物,以及有強烈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文化,體現了我們內心所尋求的精神寄託和鮮明的地域特色。

□文/余學范

水鄉,河道上龍舟競渡 許武/攝


初五扒龍船 許武/攝

蒲艾爭香,龍船花開,又是一年端午臨近。莆仙端午節自古傳承,民俗事象豐富多彩,又融合了其它節日的內容。一些具有節日特色的實物,以及有強烈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文化,體現了我們內心所尋求的精神寄託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這幾個民俗活動。

初一糕(采自網絡)

初二粽 錦堂/攝

1、五月初一吃米糕。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明史·志·禮·嘉禮一》記載:「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永樂間,俱於奉天門賜百官宴,用樂。立春日賜春餅,元宵日圓子,四月八日不落莢,……端午日涼糕,重陽日糕,臘八日面,俱設午門外,以官品序坐。」說明明代端午節皇帝賜大臣吃涼糕,算是與民間一起過節。當時「涼糕」肯定是民間流行的端午應節食品。在北方的山西、陝西、內蒙古部分地區,至今仍然有端午節吃涼糕的習俗。涼糕的品種很多,有一種的食材也是糯米和糖,只是做法與莆仙米糕不同。

2、五月初五中午吃麵。在莆仙,一年中有三餐飯是家家戶戶相同的,這就是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的線面,端午節(五月初五)中午的湯麵和冬至早上的湯圓。端午節也吃粽子,但那是在五月初二,而且不是正餐。初五中午的正餐是湯麵,即加作料帶湯的麵條。外地未見端午節吃麵,但都有過夏至節日並且在那一天吃麵的習俗。如浙江、廣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山西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古人認為夏至吃麵是為了「辟惡」,這與端午節驅瘟、辟邪、除惡氣、辟毒的主旨是相同的。從時間上看,端午節與夏至同在農曆五月份,很接近,有的年份在同一天。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新編萬年曆》(科普出版社,1984年6月),從1840年到2050年這211年間,共有33個年份夏至這一天落在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五之內。其中有3年(1890、1909、1977)夏至日恰逢五月初五。假設古時候莆仙人本來是在夏至吃麵,直到某一年,夏至剛好是五月初五。那一天莆仙人既過端午節,又在中午吃湯麵算是過夏至。後來覺得夏至與端午接近,而且也都是為了「辟惡」,就乾脆固定在五月初五中午吃麵過夏至。相沿至今,就變成了端午吃麵,夏至反而沒有民俗活動。西晉周處《風土記》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所以,我們認為,今莆仙端午節有夏至的習俗。

3、五色絲線做蛋套。漢代應邵《風俗通義》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曰:「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亦作長命縷、續命絲等。今莆仙民間在五月初五日把五色絲線編成蛋套(細長網兜),裝入桃子和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或衣扣上。據民俗學家考證,這是古時一些地方立夏的習俗。十幾年前民俗學家指出,傳承3000年的立夏民俗在全國消失殆盡。今莆仙雖然沒有將立夏當節日過,但蛋套民俗活動借端午節保存下來了。另外,這做蛋套的五色絲線,就是「長命縷」,體現了兩個節日民俗活動的交融。用一種叫做「蛋草」的植物煮的蛋,外部呈黃色。據說吃了這種蛋,就可以經得住夏季陣雨的襲擊而不生病。

4、用「午時草」煎湯沐浴。農曆五月初五上午,在莆仙地區,家家戶戶都有人到野外采百草,放在太陽底下曬。午後用這些草(莆仙話稱「午時草」)煎湯沐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然後換上夏裝。這是一種古老的民俗,古時稱「浴蘭湯」。《大戴禮·夏小正》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大意是在端午節那天採集香草煎湯沐浴。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王逸註:「蘭,香草也。」意思是在祭祀神靈之前,必須用香草煎成的「蘭湯」沐浴,使自己潔清。唐韓鄂《歲華紀麗》曰:「端午,角黍之秋,浴蘭之月。」註:「午日以蘭湯沐浴。」蘇軾《浣溪沙·端午》詞:「輕汗碧紈微微透,明朝端午浴芳蘭。」因此端午節又被稱為「浴蘭節」。因為五月是「惡月」,洗浴可以驅邪避毒。莆仙至今保留了這一民俗。所謂「午時草」,只是青草,一般不拘泥於某幾種,但其中要有香草,如菖蒲、艷山姜(粿葉)、埔姜(莆仙話稱慕香)等。除了青草,還要采一些樹枝樹葉,如枇杷、桃、番石榴、柑橘、柚等,這些樹的枝葉大都帶有香氣;還要有作物,其中有帶莢的黃豆植株。可知「午時草」代表香草。洗乾淨煎湯後,香氣馥郁,加入熱水中,用於洗澡。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民間認為,端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一年中草木藥性最強的一天。用午時草沐浴,不但可以洗去污垢,搞好衛生,更重要的是為了滌除穢氣、驅邪,使身體潔凈,然後才可以祭神。相當於屈原詩中所說的「浴蘭湯」。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在莆仙,午時草也用於一些人生儀禮,如嬰兒滿月時母子沐浴、新郎新娘婚禮前的沐浴;也用於人們祭祀神靈之前的沐浴。由於午時草在莆仙民俗中的重要用途,每年端午節,人們總要留下一些,曬乾備用。

5、龍舟競渡。莆田南北洋,水域廣闊,河網密集。每年端午節,在黃石的華東、清江、華西、華堤,涵江新港、埭里、保尾、洋尾,梧塘的梧塘橋頭等地,在水較深、長而且筆直的河道上,都會舉行龍舟競渡活動。而且各村大都自造龍舟。南朝梁宗懍(約501-565)《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競渡,采雜藥。」宋劉克莊《賀新郎·端午》詞:「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熱烈場面。

6、莆仙端午節時間長。莆仙稱之為「五日節」,從農曆五月初一到初五,天天都有民俗活動。初一吃米糕,初二吃粽子,初三吃麥螺(織紋螺),初四在門框兩邊插上菖蒲、艾草,以禳毒氣,而節日的高潮在初五。這一天人人沐浴,吃湯麵,吃雞蛋。又用雄黃酒噴洒屋角及床下,用雄黃抹小孩耳朵、肚臍,以去五毒。還有賽龍舟。正如一首莆仙歌謠所唱的:「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初六嘴空空。」

7、女兒送五日節。莆仙民俗,已出嫁女兒每逢端午、中秋和春節都會回娘家給父母送禮,稱「送節」。表達了濃濃的親情。舊時送五日節,一般是出嫁第一年,五月初一。禮物有麵粉、豬腳(帶肉的豬腿)、雞蛋等食物,以及衣服,扇子和雨傘等。麵粉用於製作麵條。這些禮物,用漆上紅色的竹編禮盤裝,幾個盤摞起來,成一擔挑,莆仙話稱「一擔盤」,是規格很高的禮數。莆仙熟語「有面末(麵粉)無所(無處)送節」(意思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反映這個習俗。

古人認為農曆五月是「惡月」,端午是「毒日」。因為那時正值夏天,南方雨水多,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天晴時烈日炎炎,地氣上蒸,是各種疾病多發季節。莆仙端午節的原意也在於驅瘟、辟邪、辟毒、除惡氣。民間還有在初五日縫製黃布小老虎、又用細線編成小包裝入「辟毒丸」(樟腦丸),掛在小孩衣服上;在室內用蒼朮、桔皮生煙驅蟲消毒等活動。以上所述莆仙端午節民俗活動有14項,足以說明其內容之豐富,而且時間長。

莆仙自古有文獻名邦之稱,端午節民俗體現了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蘊含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又融合了夏至、立夏的民俗,使得莆仙端午節民俗顯得那麼豐富,那麼絢麗多彩。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00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