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至今未被開發的梓潼臥龍山,尋訪深藏山中的千年國寶級文物

90後女行者 發佈 2020-06-28T07:27:47+00:00

位於四川省綿陽市轄內的梓潼縣,西北倚劍門天險,西南鋪天府錦繡,扼蜀道之咽喉,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上伐魏,當他進入梓潼縣境內行至臥龍山時,但見此山山雖不高卻山形優美,丘壑起伏,猶如南陽臥龍崗,山中地勢環境十分利於藏兵,於是便在此安營紮寨,集糧屯兵,臥龍山便由此得名,又名葛山、亮山。

位於四川省綿陽市轄內的梓潼縣,西北倚劍門天險,西南鋪天府錦繡,扼蜀道之咽喉,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梓潼縣城西去15公里外,有一座臥龍山,曾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駐兵之處。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上伐魏,當他進入梓潼縣境內行至臥龍山時,但見此山山雖不高卻山形優美,丘壑起伏,猶如南陽臥龍崗,山中地勢環境十分利於藏兵,於是便在此安營紮寨,集糧屯兵,臥龍山便由此得名,又名葛山、亮山。此後臥龍山中遍布諸葛亮屯兵遺址以及後人為紀念諸葛亮所修建的諸葛廟。

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梓潼,臥龍山中開始有寺廟建立,規模可觀,並將諸葛廟也併入其中。到了唐貞觀年間,寺中有和尚在臥龍山頂開窟鑿刻佛像,大小有上千餘尊,故稱千佛岩石窟。

梓潼臥龍山擁有眾多的三國歷史遺蹟和精湛的石窟造像藝術,但至今還未被進行旅遊開發,除了在當地有一定知名度以外,外界基本少有人知,使得臥龍山更像是一處隱世秘境,令人好奇和嚮往。

驅車從梓潼縣城出發,沿著通往臥龍鎮的鄉村公路前行,在靠近臥龍鎮的途中,路旁就能看見臥龍山的入口,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三間四柱的石牌坊正中題有「臥龍山」三個大字,牌坊後一條狹窄的磚石鋪就的小道向林中延伸。

我們向住在公路旁的當地村民打聽,得知此處距山頂大約兩公里左右,可以直接開車上去,到山頂就能看見千佛岩。

穿過石牌坊向著山頂前進,炎炎夏日,車子在山林間行駛,帶來陣陣微風,小道兩邊林木蔥蘢,蟬鳴鳥叫聲入耳,狹窄的山林小道曲折盤旋,剛好與車子同寬,磚石鋪就的路面時常有半邊被損壞的路段,一路上也並沒有看見其它車輛和人家,看來臥龍山是少有人踏足。

行車至半山腰,路邊出現一座紅牆青瓦的兩層殿宇,遠遠便聽見一陣流水聲,再細聽水聲原來竟是從殿內傳出,只可惜殿門緊閉並未開放,從門縫中可窺見殿內正中塑有諸葛亮塑像,塑像一旁有山泉流出,水聲清脆悅耳。

殿門兩側各有一塊石碑,左邊刻有「孔明泉」三字,右邊石碑題刻「諸葛寨飲馬池」以及碑文:「據歷代史籍《元豐九域志》、《輿地紀勝》、《蜀中名勝記》、《嘉慶四川通志》均載: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伐魏以梓潼臥龍山諸葛寨為集糧屯兵之中途站,有諸葛坐騎飲水池在,後廢,道光六年修復,今再復原」。

原來此處為諸葛亮屯兵遺址飲馬池,而大殿中內的山泉水便是孔明泉、諸葛亮坐騎曾飲水的地方。

離開飲馬池,繼續沿著山林小道前行,在轉過一個彎爬過兩段坡後便上了山頂。山頂之上風景豁然開朗,細看臥龍山頂整體呈圈椅狀,地勢平緩開闊,在圈椅狀的山頂中間是一汪池塘,池塘對面一大片森森的柏樹林,與周圍疏密不齊的綠植區別明顯,旁邊還有幾處農居,很恬靜的一個小山村。

環顧四周,我們沒有看到傳說中的千佛岩石窟,只隱隱聽得一聲聲梵音從對面的柏樹林中傳出,應聲尋去,穿過池塘,走進柏樹林裡,只見一道紅牆掩映其中,露出飛檐翹角,路旁有一座類似山神或是土地廟的小建築,路邊趴著一條大黃狗,看見有人來便起身悠悠地走開了。


原來千佛岩藏在這片柏樹林裡。

沿著紅牆尋覓,前方的拐彎處有一座鐵欄式大門,便是入口。進門右側是一座觀音殿,殿前的香爐里香火只依稀可見,殿內供奉著千手觀音像。


觀音殿旁邊是千佛岩石窟所在的千佛殿,牆邊立著一排石碑,有重建千佛寺碑記、文人題刻和文保石碑,可知臥龍山千佛岩石窟先後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足以見它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千佛殿內有一塊巨石,四周皆用鐵柵欄圍起來,不能靠近。巨石四面皆刻有佛教造像,進殿門正面為東龕,龕內有造像9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供養人二力士。


主像為彌勒佛,居中而坐,兩腳自然下垂著地,面部因風化略顯模糊,左手按膝,右臂呈上舉姿勢,可惜手掌部分已毀,身著僧衣,線條豐富柔美;佛左右各立一弟子和侍者菩薩,二菩薩神態端莊、嫻靜,胸前佩戴瓔珞,雕刻十分精美;二弟子面部表情豐富,耐人尋味;二菩薩一側各有一供養人,面部衣著接近凡人模樣;最外側兩尊力士赤裸上身肌肉凸顯,顯得威武雄壯,守護在龕門兩側。群像身後還有天龍八部淺浮雕。

往裡走,是與東龕相鄰的北龕,其造型結構與東龕基本相同,也是9尊造像和天龍八部浮雕,只是人物表情和衣著裝飾與東龕略有差異,此外龕內的主像釋迦牟尼佛是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因為殿內光線昏暗,很難拍出它的清晰畫面。

西龕所刻內容為「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居中盤腿而坐,頭頂披一塊紅布下垂至蓮台,面部和雙手皆有損毀,兩側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周圍共有52尊小型菩薩浮雕,姿態各異,無一相同。

南面石壁上沒有鑿龕,但是刻有上千座小型佛像,整齊排列分布,但由於風化嚴重,輪廓已經模糊,需仔細辨認方能發現。

這塊巨石上的石刻均為唐代開鑿,初唐和晚唐皆有所刻,最早的已有1300多年歷史,其雕刻自然流暢,無不彰顯出精湛的工藝水平。據資料介紹清末以前這塊巨石是裸露在外的,清末民初時才修建千佛殿以保護這些唐代文物。經過上千年的風吹日曬雨淋,這些唐代石刻仍然保存得比較完整,並且沒有經過現代人的重粧,仍是原始的面貌,十分難得。

殿內四周還有一些零散的佛教石刻,不知刻於哪個年代,我們還在其中發現了一尊諸葛亮的造像,雕刻得也是相當精美,諸葛亮作為臥龍山最早的主人,其雕像出現在這裡也是情理之中。

走了一圈下來,整個廟宇中並沒有看見任何人,只有梵音繚繞不絕,除此之外便不再有任何動靜。

我們默默地離開,沿著原路下山,車子在林蔭小道中穿梭,仍然不見有其它車輛和行人,伴隨一路的只有蟬鳴鳥叫聲,此時此景不禁使人想起了一句古詩詞:「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遙想當年臥龍山,三國烽煙瀰漫,點將台吹角連營,練兵場萬馬相應,氣勢如虹,千百年來佛教在此興盛,香火不斷,如今卻是如此寂寥,甚至有些落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