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中,最為兇殘的道人一氣仙馬元,為何只有文殊菩薩才能降服?

源易緣 發佈 2020-06-27T14:22:01+00:00

四大名著《西遊記》里,有兩位人物的裝扮,較有特點。唐僧取經團隊中的三師弟沙僧,第一次在流沙河出現時,長相十分兇惡:頭髮蓬鬆紅如火焰,兩眼圓大亮似明燈,面部藍靛不黑不青,聲如雷鼓老態龍鍾…

封神中,最為兇殘的道人一氣仙馬元,為何只有文殊菩薩才能降服?

四大名著《西遊記》里,有兩位人物的裝扮,較有特點。

一是唐僧取經團隊中的三師弟沙僧,第一次在流沙河出現時,長相十分兇惡:頭髮蓬鬆紅如火焰,兩眼圓大亮似明燈,面部藍靛不黑不青,聲如雷鼓老態龍鍾……

更值得一提的是沙悟凈脖子上掛著的九個骷髏骨,是9個途經流沙河取經人的頭顱……

另外一位是白虎嶺骷髏洞中的白骨精,原形本是一具白骨殭屍,卻三番五次地變幻成美色,來誘人害人。

沙僧將9個取經人的頭骨串成一串,當作「項鍊」,掛在胸前,顯得非常的個性!白骨精原本兇惡狡猾,卻靠偽裝的美麗外表,詭計多端,屢屢得手!

《封神演義》里,有一個十分兇殘,專愛吃人的截教弟子,名叫一氣仙馬元,一個同時具備了沙僧和白骨精的兩大特點的人物。

受到申公豹的邀請,馬元從骷髏山骨洞中下山相助殷洪,第一次露面,就驚呆了商周兩方陣營的人。

先說馬元的長像,身高不滿8尺,面如綠色的西瓜皮,獠牙巨口;再看馬元的裝飾和打扮,身穿大紅道袍,脖子上持著一串人的頭骷髏做成的念珠,掛了一個金鑲瓢,是人的半個腦袋……

「發似硃砂臉似瓜,金睛凸暴露紅霞。竅中吐出頑蛇信,上下斜生利刃牙……」

除此之外,馬元的五觀也與眾不同:眼睛、耳朵、鼻子都冒著火焰,猶如滕蛇吐信,這些獨特之處,讓人一見到他便驚駭不已……

然而,這些還不算!一氣仙馬元,最兇惡之處,就是特別的愛吃人,且喜歡在商周大軍對陣中,現場上演「吃活人」。

第一個深受其害的是——周營秦州運糧官、猛虎大將軍武榮。

本來,督運看管好三軍糧草,是武榮的本職工作。或許是時運如此,武榮是封神榜上名單之人。

這一天,武榮來到押送軍糧至周營城前,看到兩軍正在廝殺,武榮便驅馬揮刀,砍向了馬元。

馬元是修行千年以上的玄門道人,感到武榮的危險存在後,當即念動咒語,從腦後伸出第三隻手來,5個手指頭,瞬間變得猶如5個斗大冬瓜,將武榮一撕兩塊,取出血淋淋的心當場吃了起來……

馬元的殘忍度,讓在場人的將領們嚇得魂不附體。就連久經沙場,在崑崙山修行多年的周軍主帥——姜子牙,也暗暗心思:似馬元這等兇惡之人,把人心活活地吃了,也是從來沒有見過此等異人呀!

第二個被馬元吃了心肺的是楊戩。他吃楊戩的方法,與吃武榮的殘慘如出一轍,一樣的血腥與殘忍,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網絡中,有讀者將一氣仙馬元稱為封神中最為血腥兇殘的道人。

古人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馬元的禍事,偏偏從口而入,只因他吃了不該吃的東西。

馬元吞吃楊戩,只是貪圖一時美味和享受,並不知道楊戩神通廣大,會用八九元功,懂得72變之妙。

楊戩在馬元肚中變出一粒奇丹,使得馬元連泄3天,當即瘦了一半,一連六七天都不能再出來應戰。然後,楊戩平安逃出回到了西岐大營。

「源易緣」注意到,《封神演義》中,最終降服馬元的,是元始天尊的12金仙弟子之一——文殊廣法天尊,也就是後來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

那麼,為何收服一氣仙馬元的人,必須是文殊菩薩呢?今天,「源易緣」就結合《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等名著,來談談這個話題:

一、文殊菩薩神通廣大

《封神演義》中,文殊廣法天尊是玉虛門下12金仙弟子,是姜子牙的師兄,他的師父是太乙真人,他的徒弟是陳塘關總兵李靖的長子——金吒,道場在五龍山雲霄洞。

《西遊記》中,經過參與封神大戰有功德和修行,文殊廣法天尊已經修煉成為佛教有名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道場在五台山,成為大智慧的象徵。

封神中,文殊廣法天尊在收服馬元前,曾告訴姜子牙:聞聽馬元伐西岐,恐誤你3月15日拜將之辰,因此特來收馬元。子牙公大可放心。

文殊菩薩頗有信心的一番話,使得愁眉不展的姜子牙頓時大喜,連聲向師兄道謝!

為何文殊菩薩不懼怕一氣仙馬元,因為他來之前,就找到了對付馬元的辦法。

二、文殊菩薩智勇雙全

佛教的四大菩薩中: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五台山,稱為「金五台」,象徵著「智慧」;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山,稱為「銀普陀」,象徵著慈悲;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峨眉山,稱為「銅峨眉」,象徵著「大行」;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在九華山,稱為「鐵九華」,象徵著「大願」。

「此我清涼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願爾有緣來哲,五台聖境秉志誠!」、「智鏡常圓,照一萬尊菩薩,札駐清涼勝境;德化普被,散三千顆金丹,療治煩惱眾生。」

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說:「東北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從讚美文殊菩薩的楹聯中,也不難發現,「智鏡」中的「智」,指的就是智慧。

佛經中談到,其最高者為大圓鏡智,如大圓境之光明,能遍映萬法,纖毫不遺。

作為大智慧代表的文殊菩薩,在收服一氣仙萬元時,就已展現出其智勇雙全的一面。

《封神演義》第60回,「馬元下山助殷洪」、第61回,「太極圖殷洪絕命」章節中,姜子牙關切地問文殊菩薩有何妙計能收服馬元?文殊菩薩則神秘地在姜子牙的耳朵邊獻上一計:須是如此,自然成功。

後來,「源易緣」注意到,文殊菩薩在馬元追趕姜子牙一天一夜,精疲力盡之時,扮成一位受傷民婦,馬元見狀,又一次露出其殘忍本性,卻是只能喝了幾口鮮血,找不到民婦的五臟六腑。

馬元沒有找到想吃的東西不說,反而被民婦的身體困住了手腳,動彈不得,就在此時,文殊菩薩的真身仗劍而來,準備斬殺馬元。

馬元生死一刻,被准提道人救起。准提道人告訴文殊菩薩:馬元雖非封神榜上之人,但此人根行且重,與西方有緣,希望文殊菩薩大發慈悲,手下留情!

面對十分兇殘的一氣仙馬元,具有無上智慧的文殊菩薩只是一個錦囊妙計,便輕鬆智取,將馬元成功收服。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國神話民間傳說》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