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草中鑽石」,艾草只在端午節有用嗎?可別小瞧了它

農通社 發佈 2020-06-26T03:03:18+00:00

專門記述古代楚地時令風物的古文集《荊楚歲時記》就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之戶上,以禳毒氣。」

要說端午節的民俗傳承,懸掛艾草就是其中一個。有民諺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專門記述古代楚地時令風物的古文集《荊楚歲時記》就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之戶上,以禳毒氣。」可見在1500年前,我國就已有在端午節懸掛艾草的習俗。

不過,艾草的功能和作用可不僅僅只限於此。

艾之美,美在全株

為何古人會如此青睞艾草呢?這主要還是源於艾草的獨特特性。

艾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似蒿,表面深綠色,背面白色有茸毛,植株有濃烈香氣。古人發現艾絨易燃,可以引「天火」;艾草燃燒時,散發出的氣味非但不太嗆人,反而可以驅趕蚊蟲、恐嚇百獸;而艾灰還具有消炎,解毒散火之功效,所以認為艾草能驅毒避邪。據考證,殷商時期,占卜之術盛行,方法之一就是用艾草燒灼龜甲或牛肩胛骨。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時值酷熱、潮濕的盛夏,這期間蚊蟲肆虐,疾病和瘟疫也比其他季節多。古人認為這時堪稱全年各種節日裡「最毒」的日子,不但空氣、陽光「毒」,就連毒蟲也開始出沒、孳生。因此,民間在端午節前後會採取多種方法來祛病辟邪,艾草的特性正符合這一需求。於是,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因此,端午節也有了「艾節」的別稱。

不僅燃燒有奇效,艾草還可內服外用,具有藥食同源特性,有「醫草」之稱。《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中的「苹」即為艾蒿。唐代孟詵《食療本草》最早介紹了艾葉的食療方法及作用:「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作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艾草在古代軍事中還被作為尋找水源之用。可入藥可食用,還在各方面又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艾草被譽為「草中鑽石」。

艾草用於治病已有2000多年歷史。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方書《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了艾葉的兩種治病方法,即灸法和熏法。歷代醫書記敘艾草為「止血要藥」,可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消炎、止血、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至今,一些地方民間仍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現在,一些藥企還利用艾絨等開發了艾灸產品。

在古代,端午節還流行佩戴艾虎(也稱荷包),用艾草以及菖蒲、雄黃、檀香等作為香料,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製成小香囊,佩戴在小孩子胸前或掛在腰間,不僅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香氣撲鼻,有驅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也有些人將艾草製作枕頭填充物,名曰「安睡枕」。

千百年來,伴隨著端午節的流傳,懸艾葉、戴艾虎、飲艾酒、熏艾煙、食艾糕、洗艾澡等多種用艾習俗的流行,讓艾草千年流芳。 「端午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踏草仍懸艾,包菰更結蘆。」從蘇軾、杜甫、李白、陸遊等歷代大家的相關詩詞中,我們不僅能感受了端午節文化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艾草古往今來與人民生活的息息相關。

從「有害草」到「金香葉」

艾草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中國各地。但在過去糧食緊缺的年代,艾草在很多地方被視為有害草,一旦發現即被剷除,乃至到了「斬草除根」的地步。而除草劑等農藥的利用,也讓野生艾草資源日漸減少。

是金子終究不會埋沒的。隨著近些年艾草的功能被不斷認知和挖掘,除了最常見的入藥、制絨外,圍繞艾草開發的衍生品也越來越多。現在人們利用艾草的特性,發展製作艾草茶;或將艾曬乾粉碎成艾蒿粉,作為畜禽飼料添加劑。在江西宜黃縣,一企業形成藥物、艾條、灸貼、精油、沐足、美容、養生、保健等18個項目92個品種的產品。在山東淄博,也有企業在日用品、食品、紡織、化妝等領域研發出不同品類,功效各異的系列艾製品。

艾草製品在市場走俏,激發了艾草專業種植,一些地方將艾草作為調整種植結構的主導產業。艾草種植一次,一般可以管3年,3年後才松根。而一年可採摘三四茬,一畝地一茬收800斤,如收四茬差不多能收3000多斤,按照每斤1.5-2元的價格銷售,一畝地年產值接近5000元。河南南陽作為全國中藥材主產區之一,目前種植艾草24萬畝,培育發展1000多家企業從事種植、加工,其艾草產業占有量達全球70%以上。

無妖艷的花爭艷,也沒有累累碩果取寵,一株不起眼的艾草,卻以它的芳香溫馨、淡然自持,不僅在中藥界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在中華文化和民俗中千年飄香,而且如今正成為種植戶致富的「金香葉」。「無意爭顏成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這無疑是對艾草最貼切的評價。

現在頭條搜索功能強大,點擊下方卡片既可以查閱到不少艾草種植方面的技巧,心動不如行動,點擊看看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