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與端午元素:文化多樣性;

聚寶文化傳播 發佈 2020-06-24T06:26:22+00:00

在以往的漢語文獻記載中,常常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從漢族文化本位出發,以某一民族文化現象為衡量標準來看待其他少數民族是否也有同樣節日習俗的情形。

在以往的漢語文獻記載中,常常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從漢族文化本位出發,以某一民族文化現象為衡量標準來看待其他少數民族是否也有同樣節日習俗的情形。在五月端午前後或同期,一些少數民族也有節日慶祝活動,往往被看作是少數民族也過端午節的依據。一般認為,中國有26個少數民族都過端午節。事實上,這種「少數民族過端午」的情形可以看作是「文化涵化」過程中出現的文化現象,根據涵化程度的深淺不同,每個少數民族的端午習俗也各有不同。


端午節吃的粽子,是滿族所鍾愛的黏性食品。荷包也是他們喜愛的日常飾物,五彩長命縷可以避邪,插艾蒿草、灑雄黃酒可以驅五毒害蟲等等,這些求吉風俗流行於滿族。她們用黃米做黏粽子,並供奉「祖宗板子」。用綾羅製成小絨虎、櫻桃、豆角、梨、桃、橘、柿等形狀的荷包香囊,綴上彩線和流蘇掛在小孩胸前。少婦少女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合股扭成長命縷,系在手腕、脖子上,這與滿族孩童的戴鎖習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老北京的滿族小姑娘,還在五月五日這天頭戴火紅的石榴花作為裝飾,這曾經成為京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遼寧省的新賓縣,滿族婦女在端午這一天要早起,出門上河溝里洗臉,洗眼睛,民間俗信這樣做就不會得眼病。婦女早上出門走百步後,要采路邊的「百步草」,拿回曬乾後收存,家人若有小病時,則熬百步草喝湯水治病。在太陽升起來以前,婦女們還要上山采艾蒿回來,將其散放在房檐瓦片之上,或插在門窗上。艾蒿葉曬乾後則收存備用,若有人受風時便可熬煮艾蒿葉,用湯水洗治。比較了解大自然,善於採集野菜的滿族婦女,對於利用野草醫治小疾,也多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東北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要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並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達斡爾族稱五月初五是天下之水復活個日子,要過所謂「藥泉會」。人們很早就起來,給小孩子身上掛一條紅布,頭上戴以彩色紙花,大人領著小孩一塊去江河沐浴。人們認為,從這一天起,就可以游泳了。此外,還要用露水擦臉,認為病人用這一天的露水擦身子,就可以祛病。日出之前採摘艾蒿葉,塞進耳朵里,插或掛在頭髮、帽子或衣服上,並掛在屋內各處,插到窗欞和柜子上,認為這樣就可以驅蟲,確保一年不受蟲害侵擾、避免瘟疫,並且不得皮膚病等。女人分娩之時,也要用這一天的艾蒿煮開的水洗身子,認為這樣可以避免腰疼。屆時,家家戶戶還要吃餡餅、韭菜盒子、餃子或菜饃。


「土家族」的端午節由於受湖南等地習俗的影響,就有小端午和大端午之分。湘西土家族地區幾個最大的節日是端午、四月八、過年。單看表面是和漢族地區完全一樣的,但了解詳情的都知道土家族特別看重的是五月十五,不是五月初五,……而且傳說和做法也帶上自己的特點。過端午和四月八是跟古代的民族遷徙聯繫著的。傳說主要是《梯瑪神歌》。土家族的先民是由常德一帶沿沅水、酉水上溯而來的,到達酉水中游的時間先後不同。這樣,各姓過節就有了側重點,有的在大端午,有的在四月十八(或十七),總之都是為了表達祖輩到達當地時的歡欣心情。


「畲族」在五月初五過端午節,各家門口都要插菖蒲、艾葉,要塗雄黃,吃粽子,敬奉祖先,其風俗與漢族大致相似。只是他們所包的粽子頗具特色:一是鹼水特別好(以「猴梨柴」燒灰泡製),質地柔韌,香味可口;二是粽子的形式,除一般的四角粽外,還包制橫枕式的「橫巴粽」和圓柱式的「管粽」。崇儒畲族還保留有「送端午節」的習俗,女孩出嫁,父母家要提早於五月初一就去「送節」,饋送粽子、衣服、手帕、扇子等。浙江建德縣小泉村的畲族在端午節前一天用糯米包粽子,節期時要上山采野菊插在花瓶里,門前掛陳艾、菖蒲,中午過後再收起來。家家要殺雞,並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寫「王」字和擦身、擦手,認為可以掃毒除病,免生疔瘡,不被蛇、蟲、蚊、蜂傷害。


「壯族」也在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主要內容是包粽子祭祖。有的地方用植物的藤葉、糯米和水磨細,濾成干糕來包粽子,煮熟成烏色。此節必吃粽子。粽子又有各式各樣的,有的摻豆粒,有的泡鹼水,有的夾綠豆餡或肉餡等等。節日那天家家門上插楓葉(有的地方插艾草),在屋子裡煮醋液、燒柚子皮,使其蒸汽和香味驅殺蚊臭,清爽空氣。人人喝口雄黃酒,並用它噴洒屋角。人們晚上用各種草藥煮水洗澡。有的地方午後上山採藥,認為那天採集的藥效果最好。住在傍江河的城市和郊區的壯人,過節也搞劃龍船競賽活動。侗族在農曆五月初五時,與漢族一樣,也興吃粽子,舉行劃龍船等活動,反映出漢族文化的影響和侗漢文化的交融。京族在端午節這天的早上,家家戶戶先祭祖一番,到中午時辰,全家歡聚吃糯米粽,飲雄黃酒,小孩額頭上抹著雄黃,門前插一枝艾葉等。


「布依族」在每年的端午節,各家都在大門兩側懸菖蒲、艾葉,人們還把雄黃、菖蒲、艾葉、三角楓等裝在香袋裡帶在胸前,認為這樣就可以避邪祛病。這一天,人人要喝用雄黃、大蒜、姜、蔥等泡成的雄黃酒,或吃用雄黃酒泡過的大蒜,以預防痢疾和其他疾病。有時還要把雄黃酒噴洒在房屋的四周,或在牆角灑上雄黃粉,以防止蛇、鼠、蚊子和臭蟲的肆虐。各家同時也會包各種餡料的粽子,作為一日三餐的主食,如有清熱解毒功用的羊耳艾菜粽,幫助消化並且容易存放的草灰粽等等。


「阿昌族」要包粽子過端午節。雲南梁河地區有個阿昌族村寨,在初四晚上要吃用米酒燉菖蒲、雄黃、藿香等中草藥,並加入紅糖及自製的藥酒,以預防傷風咳嗽、瘧疾。端午節包的粽子有小三角粽、枕頭粽、圓粽、裹腳粽、草灰粽等。多為用草果為香料,用新鮮豬肉或臘肉做心的鹹味粽,也有用豆沙做心的甜味粽,還有用紅豆伴糯米的紅豆粽以及專門掛在家堂上祭祀神靈的素粽。梁河阿昌族認為,掛在榜證上的那對素粽,家人腹瀉時,將其燒焦後給患者吃,即可治癒。白天,男人要上山採藥,認為這天的藥草特別靈驗。女人要刺繡「香包」讓婦女小孩佩帶,並採摘野菜10-20種混在一起炒著吃,俗稱「八寶菜」,認為吃了這種菜會減少疾病。臘撒阿昌族五月初五興包粽子。


「黎族」鄰近漢族的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使用農曆,其節日也多與漢族相同,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海南島的黎族以春節和五月五為節日。五月初五那天有錢的人合幾家宰一頭牛,並殺雞、鴨等佐餐,全家吃粽子。當天清早每家都派一個婦女到河邊挑水回家,俗稱「洗新水」。據說這一天誰家挑得最早,今年的命運也最好,收成最佳。


上述少數民族大多使用與漢族相同的曆法,歷史和現實生活中都與漢族融合較多,吸納了很多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元素,也過端午節,反映出多民族國家內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歷史過程與文化現狀。這種模式所呈現的文化事象較為複雜和多樣化,不同文化元素相互結合交織的「糅合化呈現」,表現出不同語境下少數民族多樣化的生活情境和生活方式。

像「白族、錫伯族、拉祜族、布朗族」等,端午節雖然也是他們的主要節日,但卻不是其最重大、最有特色的節日。如白族主要的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而清明、端午和中秋這類節日也融入到他們的節日體系中了。雲南省昆明富民縣的白族在五月五日家家門上要掛菖蒲,人們相信可以除惡驅邪,防病消災。另外還要吃芽豆、大蒜、飲雄黃酒,以清理腸胃,消除疾痛。儘管如此,在這類少數民族的節日體系中,像三月街、火把節等,才是他們認為的能夠反映或代表本民族文化的、富有特色的節日。


「新疆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大略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抹黑節、西遷節。端午的過節的方式不太一致,漢族往往吃粽子或糯米糕,錫伯族則是潑水、叼羊、賽馬或郊遊。

「藏族」在五月五日有為期兩天的「採花節」,也稱「女兒節」,它流行於甘肅與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帶。相傳很久以前,當地一片荒蕪,蓮芝姑娘教會了人們種地、也教會了人們採花治病。後來,蓮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採花時失足摔死了,人們為了紀念她,就逐漸形成了採花節。採花節的主要活動是搶水、採花和祝福。節日的清晨,人們要爭搶泉水洗身、飲用。據說用這一天太陽未照到的泉水洗浴,就能夠得到吉祥,飲用可以祛病。然後,青年男女們要身著盛裝,帶上美味佳肴,到40里開外的阿里坎山去採花。姑娘採花,小伙則砍柴、支鍋、搭棚,傍晚開始歌舞,直到午夜才漸漸停歇。第二天返回村寨時,姑娘們頭上插著鮮花、戴著花環,背滿一筐的鮮花草藥。全村老少都會齊聚村頭,鳴槍致意,送酒送饃,祝賀採花的青年們回來,採花姑娘則向各家贈送禮物——鮮花和香柏,並送上祝福。採花,其實採摘回來的大多是草藥。


有些南方少數民族過節時,采草藥也成為主要的節日內容。「桂西壯族」聚居地之一的靖西縣,端午藥市呈現出了濃郁的壯醫藥文化色彩,壯醫藥的特點是強調調氣、解毒、補虛等,在靖西端午藥市上出售的藥物,有116種,隸屬67科104種。清熱解毒的有葫蘆茶、魚腥草、排香草、田基黃、地黃蓮、紫草根、江南卷柏等藥物,還有治療小兒瘡癤、祛風除濕、祛熱毒的多種植物藥。

「瑤族」傳統藥市有藥用植物87種,隸屬於48科77屬。其中,有熬制端午節洗澡藥水的15種藥物,在永州江華、江永、祁陽、寧遠等西南山區,有「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的說法。預防和治療皮膚病的殺菌藥物用得較多,主要有艾葉、魚腥草、菖蒲、仙鶴草、紫蘇、扛板歸、大蒜、海金沙藤、金銀花、茶葉、千里光、苦參、桃葉、蒲公英、車前草。永州的端午藥市有35種中藥與民間草藥。端午買賣的草藥,除了洗澡之外,還用於治療風濕傷痛、咽喉腫痛、咳嗽等疾病。到了盛夏高溫酷熱時節,可泡製防暑藥茶。艾蒿、菖蒲含有芳香油,還用於殺蟲驅蚊。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他們有句俗語「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藥」。他們根據大石山區的特點,在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藥,女的在家做糍粑。這種糍粑是用當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漿,放在鍋里煮熟,吃起來有一種香味。老人說吃了這種糍粑可以防病疫。又用雄黃研磨成粉,沖酒喝一杯,以驅病邪。這天男人上山採回的草藥,藥效特別高,不管是人是畜,吃了都可以防病驅瘟。把採回來的草藥放在鍋里煮,用草藥水給小孩洗澡,可以防各種皮膚病。有錢的大戶,這天還要吃蛇餐,買來扁頭風和過山風等毒蛇,到屋外用鼎鍋煨,加上草藥。老人說這天吃了蛇肉蛇湯,就不會生瘡、患風濕和其他蘚病。各家各戶還採來楓樹枝插於大門邊,以驅除各種妖風毒氣。


「仫佬族」在五月初五,各家各戶要做粽粑,殺雞敬祭真武神,還上山采草藥,用艾草插在大門口,灑上雄黃酒驅邪。各村寨習慣上在這天請法師到田洞去念經驅蟲,以保豐收。另有記載稱,仫佬族除具有與當地的漢、壯族的端午節相同的內容外,請師公領著二人,抬一紙船到田間去,念經巡船趕蟲,保禾苗茁壯豐收。抬紙船與巡船,大抵與湖南地區送瘟神的習俗相近。


無論是完全接受了端午節的意義和活動,還是吸納了一部分端午節的文化元素,這些少數民族的五月節日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文化涵化」的影響和結果。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族群之間交往時間較長,內容較為豐富,交流較為深入,在生產、生活等方面長期相互來往、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因此,在重大節日的慶祝方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相互滲透和接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