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拍了拍你,來看看雲南少數民族的端午習俗

雲南旅遊信息網 發佈 2020-06-24T22:00:15+00:00

在七彩雲南,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有很多獨特而有魅力的端午文化。由村寨里舉足輕重的領頭人和村老,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執楊柳、桃枝和黃泡樹枝紮成的掃把,牽著羊,走遍各家小巷,插上一面紅紙做的旗幡,用掃把掃一下門庭,以示祝福。


端午將至!

在大家的記憶中

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菖

......

是端午的傳統節目

在七彩雲南,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有很多獨特而有魅力的端午文化。


今天洋芋君給大家盤點了一些雲南少數民族的端午習俗,一起跟隨洋芋君的步伐去看看吧。



圖為正在製作的枕頭粽


天剛蒙蒙亮,德宏梁河地區的阿昌族村寨里,男人們在腰間別上把「鐮刀」早早的上山採藥,他們認為端午這天採摘的草藥具有神奇的療效,而留在家中的婦女們則要給全家準備這天喝的「中藥」。用菖蒲、雄黃、藿香等中草藥倒入米酒燉煮,出鍋前加入紅糖及自製藥酒,這是預防傷風咳嗽與瘧疾的保健良方。


之後還要製作各式各樣的粽子,小三角粽、枕頭粽、圓粽、裹腳粽、草灰粽......多以草果為香料,用新鮮豬肉或是上好臘肉做餡。還有專門掛在家堂上祭祀先祖的素粽,阿昌人民認為掛在「榜爭」上的素粽,家人腹瀉時,將其燒焦給予服下,即可痊癒。



圖源:中國民族報


生活在麗江大研鎮的納西族們在端午這天,不吃粽子也不划龍舟。在清晨他們要吃一种放有糖棗的糯米飯,喝雄黃酒。在門口插上三根菖蒲、白蒿和兩根大麥穗。


年長的長輩們還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纏上五色的棉線,也稱「續命線」。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腕,待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節的最後一天才能解下燒掉。




農曆五月五這天早晨,保山施甸縣的布朗族村寨里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儀式,「洗牛腳」。由村寨里舉足輕重的領頭人和村老,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執楊柳、桃枝和黃泡樹枝紮成的掃把,牽著羊,走遍各家小巷,插上一面紅紙做的旗幡,用掃把掃一下門庭,以示祝福。被祝福的戶主,會把事先準備好的潔凈水潑在老人和頭人的身上,表示已洗去牛腳跡,最後把羊牽到寨子外宰殺煮熟,各家帶上自製的粽子前往一起共食。



圖源:新華網


在白語裡端午也稱「五望五」,關於白族端午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為了紀念羋姓屈氏,一說來源於《白蛇傳》。節日這天,白族人家除了和漢族一樣包粽子、喝雄黃、賽龍舟等習俗外,還有許多自己獨特的端午文化。


清晨,公雞打著鳴兒,早早的把大理白族村的金花們喚醒。約上三五成群的好友,來到田間採摘茼蒿、艾草、益母草、柴胡、馬蹄香等尋常的中草藥材,曬乾儲備起來。與梁河阿昌族人想法相似,白族人家認為,端午這天隨意採摘的雜草,都是治病的良藥。


婦女們會給未成年的孩童用炭火燒上一些曬乾的蠶豆當做零食來嚼吃,稱為「嚼鬼頭」,可以嚇唬孤魂野鬼,使孩童免受「侵害」。還會在院子的四周牆角,門邊撒上一些石灰或灶灰來消毒驅蟲。


除了以上這些民族,獨龍族、德昂族、拉祜族、傈僳族、傣族、哈尼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端午文化魅力。


如今端午這一詞,早於被賦予了更多的美好意義,或是祈求平安康樂,或是紀念先祖,亦或是文化傳承。端午已「不只是端午」。


編輯丨雲遊網

文丨轉載於 拾雲南

圖丨轉載於 拾雲南

免責丨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將在最快的時間內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