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例文寫,怎麼才能有創意?學會3招從模仿到創新

何捷老師的生動語文課 發佈 2020-06-22T19:58:59+00:00

模仿例文寫,是個好辦法。怎麼做才能既享受例文帶來的寫作便利,又不至於過分雷同,甚至,還能有創意發揮呢?

模仿例文寫,是個好辦法。但是,不止一次被問及:千篇一律怎麼辦?一線教師和學生,總是被「贗品」鬧得心煩。怎麼做才能既享受例文帶來的寫作便利,又不至於過分雷同,甚至,還能有創意發揮呢?

讓我們回到教科書談起。

統編教科書中的習作單元,無一例外都安排了兩篇例文,可見,例文引路、樣本示範,確實是學生學習寫作的一條陽光大道。可以理解的是——但凡模仿,都有痕跡,都會向著原件靠攏。於是,「看起來都差不多」的問題不解決,「模仿」這一極具價值的學習方式都會被質疑。

不要小看模仿。研究學習會發現:不僅在學習的起步階段離不開模仿。高級別的學習,其本質依然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微小的創新。而真正的橫空出世的完全創新,在「創世紀」時就完成了。如果你很憤怒地表示——這個搞笑的觀點,堅決無法苟同。好吧,看看你抽屜里躺著的蘋果手機的1代、2代、3代……一直到你今天手裡引以為豪的X代,然後向1代默默致敬吧,心裡默默地為模仿點讚。


再比如,今天我們在電影院裡欣賞的是高科技拍攝而成電影,退回到N年前,那就是一齣戲。其間經歷了默片、黑白膠片、彩色電影……直到有一天,電腦技術也來「參戰」,再後來,特效就不是一個技術人員在電腦前能完成的了。可是,回溯整個演變史,每一小步都是對之前的模仿,然後做出微小的推進。

言歸正傳。對於例文的模仿,如何有效呢?所謂「有效」,就是達到標題所暗示的:能輕鬆寫出,還能寫得與原文不同。

一直在模仿,總想要超越。我們提出三階段的訓練模型。

第一階段:結構化練習

顧名思義,就是不斷在模仿中強化對例文結構的認識,練習寫出「像樣」的結構。這裡的「樣」就是強調看清並理解例文的結構,在模仿時獲得與體現。通過頻次較高的練習,不斷操演,達到掌握熟悉,清晰了解結構的程度,通過指向結構的練習,達成目標。在這一類練習中,教師應給予非常簡潔、明快的示範,少牽扯無關的信息,諸如生字教學,修辭手法教學等,集中精力讓學生多嘗試,通過「閱讀例文+揣測表達方式+片段練習」三步驟,獲取對結構的學習經驗。

例如,統編習作單元中的提供《頤和園》,作為寫景類的例文值得模仿。教學時,讓學生看到《頤和園》一文中清晰的,在移步換景的寫法作用下呈現出來的「地點轉換結構」。通過圈畫作者所到的觀察點,標註觀察點之間變化時的轉接詞等,讓學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作者到底寫了些什麼?是怎麼寫的?結構化的練習在模仿的成功率上提供了保障。

請注意,這個階段的練習是會出現雷同的。雷同本身不可怕,這是模仿的必經階段,或者說是起始階段的樣式。同理推想:在模仿中學習寫作,希望一步到位跳出千篇一律的魔咒,是不大可能的。模仿,天然帶有雷同的氣質。如同在出生前,我們的DNA就已經註定了一樣。

第二階段:流暢性練習

此類練習,位列第二階段,依然是練習,意味著創新本身就是一種練習的結果,急不得。所謂「流暢性」練習,就是要仿佛練習,達到順利,將例文印刻在心,實現例文模樣的內在固化。

拙劣的贗品與真跡之間差別大,僅僅是照貓畫虎的籠統框架上的類似。第一類的練習,我們基本可以拉出一個粗胚。而「高仿」在細節上也與原作有著驚人的相似。為什麼?因為模仿者的水平不同。水平怎麼來?出自熟練,熟能生巧。模仿,不要試圖「一學就像」,要多次接觸,明晰對象,才能清楚地吸納模仿對象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寫作時都將成為模仿寫作者的內部語言。到了這一步,你應該知道,內部語言豐富了,才可能流暢地輸出,成為文章。可見,高級的模仿者,都是要下苦功夫的。

對例文的模仿,第二個階段可以藉助「每日百字」的形式,更為集中在一個時間段中進行流暢性練習。依然以《頤和園》為例。不要試圖講解一次,練習一篇,就達到優質效果,這幾乎是天方夜譚。實際上講解例文結構之後,應該拆解,針對局部進行多次的「小微百字片段」練習,促進寫作的流暢性。例如,這一次進行一個「景點」的模仿寫:先總述到達哪個景點;之後分述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把自己的觀察所得寫下來。寫幾次之後,第二步再進行兩個點之間的描述。其中的每個點,寫法一樣,點與點轉換間注重寫好連接詞,讓兩個點的描寫可以聯通。之後再描述三個點,達到更流暢,以此類推。

心中存著樣本的框架,之後分步走,每次完成一個小細節的模仿,這如同建築上按照圖紙施工,精心完成小構件,但並不是「各自為政」,心中依然向著整體邁進,存著「落架」後的樣子。在打磨細節的過程中,對局部的把握逐漸趨於精細化,流暢性的練習,對模仿的精確度提供保障。

心急的你一定發現,在這個階段的模仿,雷同依然成為最為顯眼的特徵。實際上,我們需要強調的是——要入格,才能出格,最後才有可能破格。要創新,模仿中經歷雷同,就是規律,也是路徑。幸好有百字作文的訓練形式,度過這一階段,同步能提升寫作實力。

第三階段:變化式練習

隨著對結構的一再固定,局部練習的流暢度增加,對例文的模仿,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多樣化。也就是進入變式練習階段,達到我們所期待的創新。循著這條練習的階梯,我們更大的獲益是認識了創新——很可能是反覆模仿後的主動微調,或者是在多次練習時,寫作者遭遇的靈感來襲。

例如,之前我們通過對《頤和園》結構的認識與模仿,知道了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以及通篇的布局,發現作者從一個點到另外一個點之間,非常注意使用轉接詞,以「行走路線+方位詞」的組合來完成全篇。每一個「點」的描寫,我們又帶有充分的自信。如今,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變式練習,改變思路更自主地寫:先抒發情感,然後再做介紹;以遊覽中的感受統攝素材;按照某一個特點,隨即選擇景點,串聯成文……例如,整體抒發對景物「精巧」這一特徵的捕捉和欣賞,選擇建築的精巧,雕刻的精巧,繪畫的精巧,天然的精巧等,串聯成文。多樣的、多變的練習安排在第三個階段,水到渠成地迎接各種創新的駕臨。至此,你也會發現「磨刀不誤砍柴工」。之前,牢牢地掌握例文的模板、框架,熟練地進行局部練習,促進行文的流暢,就是重要的前提與基礎。此刻學生會很主動地跳出框架,以自己的構思來指揮自己寫作行為。

結語

為什麼要經歷三階段才迎來創新?其一,前兩個階段就是保障;其二,一段時間的限制,是為了迎接開放之後的騰空逾越;其三,這就是創新也需要的階段,繞不過。作為一個熟練的寫作者,才能有餘力去思考怎樣寫得與眾不同。模仿者本身對例文並非想像中那樣熟悉,自己就是一個生澀的新手,如何有餘力去創新?即便心中有想法,筆頭也無法支撐對想法的表達。如今,對框架了如指掌,對細節擁有寫作自信,模仿學習就有了剩餘的精力,創新就在調皮的靈魂中生長出來。

行文至此,大家也應該明白,「千篇一律」的問題為什麼猶如糾纏的鬼魅,無法拋開。剔除模仿自帶的天然基因,最大的根源在於——過於急躁地要獲得差異化,優質的表達結果。

有人說,整個歐洲文壇的創新,都是喝咖啡的結果。的確,杜君立的《新食貨志》中記載了咖啡館對整個歐洲文明的影響;敘述了中國紅茶出口,整體改變了英國人的口味。而這些改變,說時快,那時遲。經歷了漫長時間,改變者本身也伴隨著身心的陣痛。你要創新,不經歷怎麼行?

#飛鷹作文素材##寫作乾貨#

歡迎關注@何捷老師的生動語文課,更多寫作方法點擊專欄獲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