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取材原型,我國古代重要地理文獻,「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書?

嶽麓書社 發佈 2021-09-27T11:10:38+00:00

選目均為經、史、子、集四部之中最經典最基本的名著,邀請深耕該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精心注釋和翻譯,對疑難生僻字詞進行注音、解析,幫助讀者掃除閱讀障礙。

嶽麓書社「古典名著全本註譯文庫」旨在為需要閱讀古典名著的大眾讀者提供一個全本、全注、全譯的普及版本。選目均為經、史、子、集四部之中最經典最基本的名著,邀請深耕該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精心注釋和翻譯,對疑難生僻字詞進行注音、解析,幫助讀者掃除閱讀障礙。排版採用原文與譯文分欄對照的形式,注釋緊接下方,方便讀者對照閱讀,無需翻頁即可一覽原文、譯文和注釋。

目前已推出的品種有《詩經》《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古文觀止》《孔子家語》《大唐西域記》《史記》,歡迎大家購買!

01

《大唐西域記》是唐代關於西域的一部歷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學理論家與翻譯家玄奘。

「古典名著全本註譯文庫」《大唐西域記》,嶽麓書社出版

玄奘(602—664),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他出身於儒學世家,十三歲時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武德元年(618)至成都,從道基、寶暹等受學,嶄露頭角。後遊歷至荊州、吳會、相州等地,講學問難。武德末年,到長安大莊嚴寺掛褡。在對佛教經論的研習中,他廣泛接觸各派理論,深感其中疑難問題甚多,懷疑原有譯經訛謬,於是發願至佛教發源地印度,廣求異本,以為參驗。恰逢中印度僧人頗密多羅到長安,向他介紹那爛陀寺(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巴臘貢村與舊王舍村之間)戒賢法師的講學規模和他所講授的《瑜伽師地論》,更堅定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

貞觀元年(627),玄奘從長安出發,經涼州,穿越沙磧,歷盡艱辛,至達高昌,而後取道焉耆、龜茲,越凌山,經粟特諸國境,過鐵門(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入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地區)國境,而後沿今巴基斯坦北部,過克什米爾,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地遊歷,到過尼泊爾南部,巡禮佛教六大聖地。貞觀四年(630)到那爛陀寺,拜戒賢為師,學習五年。隨後,又遍訪印度各地,於貞觀十四年(640)重回那爛陀寺。他研習大小乘學說,成為當地學問最高的佛學家,曾在戒日王主持下,經過辯論戰勝五天竺大小乘所有論敵,被稱為「大乘天」。貞觀十九年(645),他攜帶搜集到的佛經六百五十七部以及佛像、花果種子等回國。玄奘歷時十多年的西行求法,行程五萬里,堪稱中古史上一次艱險而偉大的旅行。

玄奘回到長安,受到盛大歡迎。唐太宗命令宰相房玄齡選取高僧,組織宏大的譯場,協助玄奘翻譯佛經。這是中國佛學史上一次著名的譯經活動,玄奘在回國後的十九年中,共譯出佛教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佛教史上與鳩摩羅什、真諦、不空齊名的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佛教理論方面,玄奘著重傳播古印度無著、世親一派的唯識法相學,主張唯識論,認為「識」是一切自然事物和心理現象的起源,成為中國唯識法相宗的創始人。他還將印度的因明學(即邏輯推理的方法)介紹過來,引起中國學者對因明學的興趣。

回國後,玄奘還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經各地情況,由協助譯經的辯機筆錄,在貞觀二十年(646)完成《大唐西域記》的寫作。全書十二卷,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線,對於沿途所見的城邦、地區和國家,逐章描述,中間不時穿插沿途所得傳聞,而用「行」和「至」二字,把目睹與耳聞區別開來。卷一所述是從阿耆尼到迦畢試國,即從中國新疆經中亞抵達阿富汗;卷二為印度總述,並記載濫波國至健馱邏國之事,即從阿富汗進入北印度;卷三至卷十一所述從烏仗那國至伐剌拿國,包括北、中、東、南、西五印度及傳聞;卷十二所述從漕矩吒國至納縛波故國,即從阿富汗返抵中國新疆南部地區。用敬播在序言中的話來概括,是「親踐者一百一十國,傳聞者二十八國」,連同附帶述及的十二國,則共有一百五十國。自然,這裡所謂「國」,有些是較大的國家,有的則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連同附近一些領地而建立的城邦。如中亞境內窣利地區和睹貨邏國故地的一些小國,基本上是依附突厥而無自主之權的。

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勢、水陸交通、氣候、物產、民族、語言、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敘述。特別是對各地宗教寺院的狀況和佛教故事傳說,都作了詳細的記載。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著述。此前,古人關於西域的記載不是神話傳說成分多,便是記載範圍小。玄奘以其所見所聞,記載今日中國新疆、中亞以及印巴次大陸和鄰近地區的歷史地理狀況,就克服了以上雙重缺陷,內容既豐富,又準確。近現代以來的若干考古發掘,已經證實了玄奘記載的真實性。

隨著時光的流逝,《大唐西域記》愈來愈顯示出巨大的史料價值。

眾所周知,印度民族在古代曾創造燦爛的文化,在哲學、自然科學方面造詣甚高。但這個民族卻不大注重歷史的記載,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難免出現幻想過多、誇張過甚的傾向,以至馬克思有「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之嘆。如欲認真研究印度古代史,就得藉助於別國人的記載。

這方面,《大唐西域記》處於最受重視之列。比如書中關於印度歷史上著名的國王毗盧擇迦王、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人和傑出的梵文文法學家波你尼的相關事跡,都留下了寶貴的史料。所述佛教史上幾次著名的結集,大小乘部派的分布,一些著名佛教學者的活動等,更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難得資料。書中還談到了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份,這對於印度歷史年代的確定,起到了關鍵作用。這部書還是中亞和南亞考古時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考古學家曾經根據書中提供的線索,發掘和鑑定了許多有價值的歷史遺蹟和文物。像印度著名的那爛陀寺遺址,就是根據這部書提供的線索發掘和復原的。這一點,許多印度的歷史學家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如馬宗達在其《古代印度》中說:「我們記述的有關曷利沙伐彈那的絕大部分事實都來自一個遊方僧的驚人的記載,此外,這些記載還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印度當時情況的圖畫,這種圖畫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當代印度史學家阿里教授在給中國學者季羨林先生的信中寫道:「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可以說,玄奘對印度歷史編纂學的貢獻,無論怎樣評價也不會過高。

至此,有一點需要加以說明。在唐代的著錄中,皆稱《大唐西域記》為玄奘所撰。而自本書北宋本以下,各卷卷首題名就分作二行,稱「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總持寺沙門辯機撰」,將辯機與玄奘並列。這當是因為辯機參與了全書的編錄潤色,書末又附有他的《記贊》所致。我們認為,辯機的作用實在不能同玄奘相提並論,「西域」之事,非親身經歷者不能道,將助手稱作者,實在是太抬高他了。不過,這一切並非辯機本人所為,加之他對全書有過貢獻,現在書中的署名仍循舊不改。

02

《大唐西域記》在流傳過程中,古抄舊刻有很多種。前輩學者廣事搜羅,精加校勘,成就卓著。就國內而言,高水準的校點本有章巽先生和季羨林等先生的兩種。我們這次用作註譯底本的,是季羨林等先生的校注本。而季先生等人所依據的,是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校印出版的高麗新藏本,高麗新藏本是個保存完好的古本(據題記推算原刻於公元1244年),刊刻之時曾「去短取長,成一最精之本」。鑑於本書的普及性質,我們借用季先生等人校勘成果為多,只在極個別處參考其他版本,提出了校改意見。

在註譯過程中,我們吸收了不少前輩及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如馮承鈞、向達、季羨林、章巽、周連寬、楊廷福、芮傳明等先生的著述,對本書的注釋大有幫助。譯文方面,季羨林等先生的《大唐西域記今譯》、芮傳明先生的《大唐西域記全譯》,對本書的啟發不小。對於他們的成果,在此表示敬意與謝意。

本書的注釋,因篇幅較長而力求簡明,不作煩瑣的考證。譯文以直譯為主,基本上不用意譯,儘可能緊貼原文。對原文中的夾注,為與當代的書寫習慣統一,翻譯之時,說明性的文字前後用括號標示,注音文字則略去。自然,由於水平有限,註譯中的問題定然不少,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周國林

於武昌桂子山

本文為嶽麓書社「古典名著全本註譯文庫」《大唐西域記》前言。

「古典名著全本註譯文庫」《大唐西域記》

作 者:周國林 註譯

定 價:¥68.00

《大唐西域記》是關於西域的一部歷史地理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佛教歷史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學理論家與翻譯家玄奘。

全書十二卷,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線,對於沿途所見所聞的城邦、地區、國家的地理形勢、水陸交通、氣候、物產、民族、語言、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作了詳細敘述,特別是對各地宗教寺院的狀況和佛教故事傳說,也作了詳細記載,內容非常豐富,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是不可多得的著述。本書也是研究印度古代史、印度佛教史的珍貴史料,是中亞和南亞考古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具有巨大的史料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