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是否真懂中國菜?

新現代畫報 發佈 2020-06-17T06:58:40+00:00

而在去年,「2019廣州米其林指南」發布會現場更是鬧出了更大的烏龍,在頒發米其林二星餐廳的時候,背景的中文顯示背景幕中文顯示「二星餐廳」,但是英文卻顯示「One Star Restaurant」,這就引來了更大的質疑:「給中國人看就是二星,給外國人看就是一星。

轉眼間,2019年已經過去,國內各行各業也陸續發布了2019年的榜單,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餐飲榜單。2019年7月16日,頗受行業關注的「2019廣州米其林指南」正式發布,緊隨其後的便是「2020上海米其林指南」以及「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不過「米其林指南」在國內的每一次發布都會引起不少國人高喊「米其林滾出中國」的罵聲,那麼,米其林指南是否真的不懂中國?是否真的不中國菜?我們究竟需不需要美食榜單?


【米其林在中國】

廣州:連鬧兩次烏龍,米其林是否真的重視廣州?

早在2018年,米其林即將發布「2018廣州米其林指南」前,就鬧出了笑話。其宣傳標語「米到羊城」,不少廣州人在看到這個標語之後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粵語「咪到」(不要到)的意思,不少網友都在吐槽:「這到底算是歡迎詞,還是算抗議?」

當然,米其林的公關能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在遭受到網友的「圍攻」之後,又出了另外一句標語「羊城有米」,雖然這是一句相當體面的標語,但是仍然給人留下了「米其林不懂廣州」「米其林不尊重廣州」的印象。不僅如此,在「2018年廣州米其林指南」的「米其林餐盤獎」餐廳中,還包括了一家已經停止營業的餐廳,這更讓人質疑米其林官方在廣州的操作。

而在去年,「2019廣州米其林指南」發布會現場更是鬧出了更大的烏龍,在頒發米其林二星餐廳的時候,背景的中文顯示背景幕中文顯示「二星餐廳」,但是英文卻顯示「One Star Restaurant」,這就引來了更大的質疑:「給中國人看就是二星,給外國人看就是一星。」「這次授星,不知道是中文錯還是英文錯。」「這PPT應該是去年做的。」雖然最後仍舊有公關救場,但是米其林指南的公信力似乎已經大不如前。

有行內人士直言:「每年都能鬧出烏龍,撇開背後的商業操作,我不認為米其林真的重視廣州。」

不過也有人說,這也讓廣州擺脫了沒有米其林二星、三星餐廳的「尷尬」地位。同時,今年一共有11家餐廳摘星,合計一共12顆星,要比去年的8家餐廳(合計8顆星),多出了4顆星。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拿了「米其林餐盤」的「御寶軒」和「必比登推薦」的「半島名軒」直接躍升到「米其林一星」,第一次登陸米其林指南的「宋」便摘得了一星(估計這些餐廳又要開始排隊了)。而其餘在去年摘得一星的餐廳也成功保級,分別有炳勝公館、炳勝私廚、惠食佳(海珠)、麗軒、利苑(越秀)、玉堂春暖、愉粵軒。

上海:粵菜連續四年「屠榜」,日料依舊全軍覆沒。

2019年9月19日,「2020上海米其林指南」也隨之登場,40家獲星的餐廳中,有12家是粵菜餐廳,而滬菜卻只有5家,粵菜不僅「壓倒」滬菜,同時也壓倒其他菜系,連續4年成為「上海米其林指南」中占比最高的菜系。不少網友吐槽:「上海的米其林是粵菜的米其林。」

不僅如此,這些上榜的上海粵菜餐廳,沒有人均消費低於200元。200—400元以內的有2家,分別為喜粵8號、御寶軒;400—600以內的有2家,分別為利苑(徐匯店)、利苑(浦東新區店);600—800以內的有3家,分別為家全七福、明閣、逸龍閣;而超過800元的有5家,分別為吉品軒、寶麗軒、金軒、菁禧薈、唐閣,其中金軒、菁禧薈、唐閣的人均消費更是超過千元。這也讓網友直呼「吃不起」。

除此以外,上海作為國內各大城市中最多日本人居住、在「北上廣深」中擁有最多日本料理店的城市,自2016年米其林指南進入上海以來,連續4年依然沒有一家日本料理店能摘星,這讓不少上海本地吃貨感到失望。即便是後來在日本國內摘得米其林二星餐廳錢屋Zeniya、くろぎ Kurogi 黑木進駐上海,米其林一星的壽司名店「鮨太郎·巓」甚至帶著米其林料理長進駐了上海,最終也是「沉沙折戟」,甚至登不上「米其林餐盤榜單」。


這就不得不提「米其林餐盤」,其前身為「米其林推薦」,2017年開始稱為「米其林餐盤」,一般來說榜單里會囊括很多各種類型的、有能力「沖星」的優質餐廳,例如上海的「Jean-Georges」、廣州的「半島名軒」第一年被評為「米其林餐盤」,第二年兩家餐廳都順利摘得一星。但是在「2019上海米其林指南」上被評為米其林餐盤的三家日本料理店「空蟬懷石料理」「鮨大山」「Ginza Onodera」,卻在「2020上海米其林指南」繼續「摘星」不順,「空蟬懷石料理」「鮨大山」甚至掉出了「米其林餐盤獎」榜單。

這種操作令不少上海本地的餐飲行家、吃貨們迷惑不解。

北京:全網群嘲「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

2019年11月28日,米其林官方正式發布「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這份榜單上,最高等級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廳兩家,米其林一星餐廳20家,以及「米其林餐盤」餐廳62家。

在此之前的11月18日,北京版米其林指南提前公布了「必比登推介」餐廳,豆汁、爆肚、滷煮上榜,也引發了網上熱議。著名餐飲人大董甚至專門撰文表示:「大董:米其林不懂中餐!」

豆汁、滷煮等雖然極具北京特色,但坊間口碑卻明顯兩極化,深愛者一天不離,不愛者一口不沾。按照米其林官方說法,「必比登推介」餐廳是「旨在表彰那些以人均200元人民幣以內,提供高品質菜餚的餐館」。即便是米其林為了凸顯京味文化,「必比登推介」榜單也不見得能服眾。有廣東美食博主帶著南北方朋友,探訪了所有「必比登推介」餐廳,得出結論是「陣亡」,也有北京本地老饕表示「從北京人的角度來看,這家店我個人非常不推薦」。

此外,還有網友調侃,各地駐京辦餐廳沒有一家入選,說明米其林星探不合格。因為在很多食客心中,駐京辦餐廳是北京最能體現某地美食精髓的地方。

【米其林的操作】

成也米其林,敗也米其林

米其林指南一直被譽為餐飲界的奧斯卡,地位舉足輕重。它是全球發行歷史最久的觀光旅遊與美食餐飲評鑑指南,也是全世界最具權威性的飲食評分系統之一。評審員通過秘密探訪,點評最佳餐廳。米其林指南的傳奇始自1900年的法國,它的足跡遍布四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嚴格的標準評鑑了超過4萬5千家餐廳。據了解,評選廣州米其林餐廳活動參與評選中的評審員,有不少是來自香港和台灣的食家,由此看來仍具有一定客觀性和公正性。

不過,米其林指南最主要的還是可觀的商業價值。有研究以法國為例,分析了米其林指南對餐廳的影響。影響主要反映在餐廳的收入上:成為三星餐廳後,餐廳的收入可提升20-30%,二星餐廳約增加30-60%,而較低星級的餐廳約增加10-20%。因此米其林是否存在暗中的利益輸送,也是大家關注米其林的其中一點。比如早些年的《米其林指南 北歐》中,丹麥城市奧胡斯共有三家餐廳獲得米其林一星,當地政府表示這將為當地旅遊創造龐大的價值,另外還能吸引奢侈品與生活類型媒體的關注。後來,《紐約時報》就將奧胡斯列為2016年值得造訪的城市之一。根據奧胡斯官方表示,2015年旅館客人增加17%,成為50個大城市當中遊客增長最多的,他們認為米其林是最大功臣,2015年,觀光整體營業額達到33億克朗(相當約33億元人民幣)。此外,台灣旅遊主管部門「觀光局」,他們曾證實了簽約5年贊助米其林指南的說法,雖然贊助金額並未透露,但米其林確實在2018年給予了台北24顆星星。「觀光局」曾公開表示,拿到米其林提供的指南後,會將其作為宣傳資料,以提高台灣旅遊知名度。也有媒體指出韓國和泰國的旅遊局,每年分別向米其林指南支付35萬美元和88萬美元,用於購買米其林指南的評鑑服務。除了官方機構以外,米其林與浦發銀行以及美國運通發布的聯名信用卡,這種卡在米其林餐廳可以享受20%的消費返現,還有8折優惠和免費前菜。米其林的合作夥伴還包括貓途鷹(TripAdvisor),後者會自己的平台上標註餐廳獲得的米其林榮譽。作為回報,米其林會將旗下的在線預訂平台Bookatable出售給貓途鷹。

普華永道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背後的巨大商業利益:2018年,貓途鷹和TheFork一起影響了6個調研市場(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美國和英國)近80億美元的收入,這相當於為餐廳增加了超過3.2億頓餐食。

但在這種巨大的利益下,一些上榜的餐廳卻是「苦不堪言」。以香港為例,只要上了米其林的餐廳,房東就會至少加三成加租金。西洋菜街南之「好旺角面家」總店,被業主加租五成結業;「阿鴻小吃」,原本評級一星,獲評級後遭業主加租六成;荃灣川龍街祥興記上海生煎包,因為獲得米其林推薦,隨後因業主加租,被逼搬遷。與此同時,米其林為了維持它的公信力,每年都會進行嚴格的評審,拿到米其林星星的餐廳,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如果不達標,米其林還會摘掉它的星星。據《紐約客》統計,每掉一顆星星,餐廳的訂位率就會下降25%。這使得主廚們背負著極大的壓力,多位名廚因被摘星而抑鬱、吸毒甚至選擇自殺。據法國衛生部的統計,13%的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有吸食毒品的情況,27%有酗酒的情況。

真可謂,成也米其林,敗也米其林。


【米其林在心中】

榜單自在心中

米其林指南,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而攜程作為國內知名的旅遊網站,在2016年也發布了自己的美食榜單「攜程美食林」,美團點評在2018年發布了「黑珍珠餐廳指南」,在「2019廣州米其林指南」發布之前,2019大眾點評必吃榜也在廣州發布全國50個城市的1463家餐廳入榜,再加上美國的「Zagat」、英國的「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日本的「Tabelog」等榜單,面對如此眼花繚亂的美食榜單,有人再一次發出質問:「我們究竟需不需要美食榜單?」

著名美食家蔡瀾曾經說過:「歐洲之外,米其林都不靠譜。」亞洲飲食與生俱來的鍋氣、煙火氣、熱食傳統、共食習慣,於西餐而言,基本分屬於兩種美食體系。跨界評選,過程再公正,結果都難以服眾。《魚翅與花椒》的作者、英國美食作家扶霞在中國多年,對中國美食頗有研究,她曾批評米其林評審不懂中國菜:「很多中餐館,一個人吃不了好菜,必須要和許多人一起去,吃一大桌,才可以看到廚師真正的技術。」

中餐,講求熱食的鑊氣、共食的人氣,而在米其林的評判標準里,他們看的是這道菜的每一個元素是否都完美,技術上是否正確,創意是否奏效,每個成分是否都取得平衡,構造是否完善,盤中所有食材是否融合在一起。這就要求廚藝不僅是藝術,更是一種科學,當這種精確到極致的標準去要求中餐,無異於讓其是去了獨特的煙火氣。雖然,米其林在進入亞洲後,也儘量做過調適。比如將目光轉向街頭小吃。在新加坡給一家油雞飯面掛了一星,在廣州、上海、香港、澳門也推薦了很多小攤美食,甚至為粵菜單獨出了一本指南,但如果要看這種大眾美食的榜單,我們中國早已多如牛毛。

但米其林是否真的不懂中國菜呢?我相信,它未必不懂,但只是不按照你的規則玩而已。對於米其林其實大家不必太在意,畢竟只是一種商業「榜單」。評上了,不要當成是「金榜題名」;沒評上,根本不用介意。至於在廣州年年都鬧出烏龍,只能證明米其林在廣州的業務能力不行。有人傳言今年「以顧問費的形式發牌,以馬爹利合作酒家為優先」,他們是按照西方那一套標準做評判,其榜單受眾也不是本地人,他們認為達不到就是達不到,沒什麼好吐槽的。同理,對於其他榜單也一樣,大家都有各自的遊戲規則和標準,沒評上並不代表你做的不好,評上了有時候只能證明你有錢。

是的,我們根本不用太過在意米其林,也不用太過在意其他的榜單,這些都只是所謂的數字遊戲罷了,我們需要關注的只是自己的舌頭,那樣,心中自有一份自有榜單。


圖/文 龔智南

排版/ 彭柔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