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皇帝如何「玩轉」大臣?部落首領權力大,君臣關係主奴化

暖意序史 發佈 2020-06-17T18:43:23+00:00

在我國古代的中國封建王朝之中,君臣關係一直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卻在這方面顯得稍微有些格格不入,與前朝乃至後朝都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在我國古代的中國封建王朝之中,君臣關係一直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調節與平衡這一關係的同時,保證國家各個權力機關的正常運轉,歷朝歷代也都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和法律。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政策也在變得愈發完善。

但是,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卻在這方面顯得稍微有些格格不入,與前朝乃至後朝都有許多不同的地方。而聯想到元朝建國不到一百年便滅亡之事,我們不得不將這兩者之間聯繫起來,從而探討其中的因果。可以說,來自草原的特性使蒙古族成功消滅了代宋建元,但也正是這種特性,為後來它的覆滅做下了鋪墊。

元朝時主奴化的君臣關係是歷史沿革後形成的結果

  • 漢族政權中的君臣關係本就在往主奴化發展

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原先由周朝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的尊卑等級秩序被打破,社會的階級分化開始了重組,君臣之間的關係也變得不再那麼僵硬與固化,而是掀起了一股禮賢下士的風氣。雖然百家之一的儒家十分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張復興周禮,但它卻沒有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視,自然無法大規模推廣。

而秦朝建立後,郡縣制、中央集權等制度初具雛形,君臣之間的等級分化再次被提上日程並為後世提供了樣本和經驗,但由於秦朝滅亡太早,並未將這種分化完成,這一任務便被拖延到漢朝進行。

正如劉邦所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他之所以能夠建立國家,靠的並非自身的才能,而是靠的對幾位賢才的重用和賞識,從這個角度看,劉邦這位皇帝對大臣便懷著幾分尊重之心,自然不會以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命令他們

而其後漢文帝的登基又與權臣有著重要關係,在這一系列的因素之下,漢朝初期的君臣關係其實仍舊是比較寬鬆的。但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便被用在了統治之上,它其中的等級觀念被強化和推行,君臣關係開始分明起來。

對皇帝而言,加強自身的權力以穩固政權是其當政的第一要務他們也因此一直熱衷於對大臣的權力進行分割和削弱。而當大臣們失去了了與皇帝抗衡的資本,君王也就擁有了對大臣的生殺予奪權力,主奴關係就建立起來。

"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因此,君臣間的主奴關係是歷代封建王朝發展的主要方向,無論是唐朝時的"三省六部制",還是明清時期的"軍機處"與"內閣",都是君王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的措施。而元朝之所以會出現君臣主奴化的現象,也只不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已。

  • 對宋朝君臣關係的借鑑和繼承

有鑒於唐朝時期的權臣動亂,宋朝開國之初便著重於對大臣的制約。如趙匡胤對就拿當朝宰相范質開刀,將宰相在朝中的地位大大削弱,"由是奏御浸多,始廢坐論之禮",君臣之間的關係開始呈現明顯的等級分化。而到了"理學復興"這一階段的時候,儒家思想進一步固化,"存天理,滅人慾"等觀點出現,而宋朝政府便也開始將理學運用於統治之中,僵化了人們的思想。

雖然也有部分大臣面對皇帝時有特殊權利的例子,但已經成為極少數,大體上來看,君臣之間的關係已經往主奴化發展。從漢承秦制和唐承隋制來看,前一個朝代對後一個朝代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通常都是最為深遠的。因此,元朝作為取代宋朝的王朝,自然會對其中的一些治理政策和思想上有所借鑑,作為強化皇帝權力的君臣主奴化被納入採取範圍之內也並不奇怪。

  • 蒙古族歷來的傳統思想推動了君臣主奴化的形成

與已經發展了上千年的農耕文明相比,蒙古族的文化等各方面傳承相對原始與落後。他們並沒有一個確切與穩定的制度來建立政權,而是分化成為一個個部落,部落首領則擁有最大的權力。而越發落後的地區,其個人崇拜與迷信色彩也就越嚴重,久而久之,部落首領們的權力便處於至高無上的狀態。

此外,由於蒙古族長期受到金國的壓迫,其中帶領反抗的首領每次更是會受到金國的嚴苛懲罰,如俺巴孩汗便被釘死在木驢之上。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蒙古族部落首領們的形象和地位便被無限拔高,其權力也就再度得到了擴大。而當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建立蒙古帝國之後,皇帝的權力更是繼承了這一特點。

如《柏郎嘉賓蒙古行紀》中就曾記載:"這裡的一切都是皇帝的財產,任何人都不敢妄言稱道'這是屬於我的'……他們之中任何人都是不自由的。"

當元朝建立之後,雖然中原文明對其造成了一定衝擊與影響,元朝統治者也吸收了其中的一些思想,但總體上而言,元朝無論是皇室、大臣還是平民之中,都仍然帶有著濃重的部落風氣,如將其統治下的眾多人口劃分為四個等級,便是有力體現。元代皇帝「玩轉」大臣,君臣主奴化自然也包括在其中,並被加重與突出,對元朝統治者來說,這是十分平常的事情。

元朝皇帝們為推動君臣主奴化做出了諸多措施

  • 通過對大臣的制衡穩固自身的地位

忽必烈之所以能夠在爭奪汗位的過程中勝利,與一些漢人的地主階級是有著密切關係的。這也就使得雖然漢人在元朝的社會中屬於第三第四的最低等級,但依舊有部分人能夠得到重用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為後來朝廷中不同政治勢力的交鋒奠定了基礎。

在對一些政策的討論與制定中,他們各執一詞,爭先向皇帝呈上自己的意見,如在對財政稅收上,便形成了以許衡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這些政治勢力不斷鬥爭,就很難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從而大權在握。皇帝也就能一直維護自身的地位,並通過暗中操控來增加權力,君臣關係的主奴化便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加強。

  • 從制度層面上加強自身的權力

在元朝建立之後,原先部落制的一些弊病並沒有完全消除,如許多貴族甚至對皇帝繼承人的任命仍然擁有一定的議論權。為了削弱這些貴族以加強本族的權力,忽必烈將選汗制度改為立儲制度。

"鑒於前事,知漢法立儲實宗社至計,乃定策立真金為皇太....授皇太子玉冊金寶,太子有冊禮始此"


這從法律層面上有效保證了本族在朝廷中的地位。此外,忽必烈還特別注重對一些不屬於蒙古部族的大臣的培養,這些大臣在朝廷中沒有可投靠的政治勢力,只能緊緊依附於皇帝本身,從而盡心盡力地為皇帝服務。諸多手段並用之後,皇帝的權力和地位便一直處於至高無上的狀態,君臣的主奴關係就得到推動。

主奴化後的君臣關係不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

  • 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的制定遭到阻礙

縱觀中國古代的各個王朝,雖然其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部分昏君所導致的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卻也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無論是東漢的桓靈二帝還是北齊武成帝高湛,都是在運用愚蠢的治國措施後,才加速了國家的滅亡。而究其根本,便是因為君王的權力過大,導致眾多大臣不能對其產生制約作用。

在元朝時期,皇帝推行並維護了一系列弊政,如驅口制、人殉制、匠籍制等,這些政策都大大限制了元朝的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利於國家的繁榮。但又由於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或出於自保,或出於無奈,並沒有能力去阻止,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導致蒙古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眾多官員的參政積極性被打擊

儒家思想在元朝時期依舊盛行,"自科舉之興,諸部子弟,類多感勵奮發,以讀書稽古為事"。

讀書已經成為一件十分流行與重要的事情,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也就因此增加。而對大量中下層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本就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極大的壓迫,唯一能夠衝破階級限制和實現自己價值的辦法便是通過科舉以做官。

但是,如果進入朝廷之後,發現朝廷之中的君臣關係並非如自己所想的那般,必然會對其政治理想造成嚴重的打擊,從而影響其參政積極性,也就很難有提出良好政策的想法了。

總結

君臣關係的主奴化並非是元朝一手造成,它只是這一結果的承擔者,只不過由於其政治特性,導致這一結果顯得較為突出而已。觀察後面的明清兩朝,君臣關係主奴化更加嚴重,但其與元朝的關係卻並不大,這也可以從側面佐證君臣關係主奴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非一朝一代所造成。封建王朝始終是落後的,鮮明的階級性是其最主要的特點。

參考資料:

1、《元朝君主關係"主奴化"再辨析"》

2、《論元代君臣關係的主奴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