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最容易讀錯寫錯的十個漢字

孤酒聞天下 發佈 2020-06-17T17:08:18+00:00

並非吹毛求疵的老學究和抱殘守缺的書呆子,也不是《咬文嚼字》編輯部的,就是覺得老遇見一本正經讀寫錯別字的情況,雖然有點見怪不怪了,但彆扭感總像一根刺,隱隱不快,觸之砭骨。

並非吹毛求疵的老學究和抱殘守缺的書呆子,也不是《咬文嚼字》編輯部的,就是覺得老遇見一本正經讀寫錯別字的情況,雖然有點見怪不怪了,但彆扭感總像一根刺,隱隱不快,觸之砭骨。以下十個字詞標本,是我在生活中遭遇最多的錯字別音,列舉出來提醒別人也警示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可嘉.。

一,把按捺(音:na,音如「納」;下同)不住讀寫成按奈(nai,「耐」)不住。這是我碰見最多的錯讀錯寫詞彙,在口語中、文章里屢見不鮮,幾乎每月每日都不期而遇。尤其是電視廣播舞台講壇上那些歌影明星和主持人,甚至某些專家學者,一說起這個詞,絕大多數都要說成按捺(nai)不住。這一點不用提供任何實證,只要留心,周遭滿目滿耳皆是。

二、鍥(qie,「切」)而不舍被讀成鍥(qi,「棄」)而不舍。最糟糕的是央視廣告,幾年來它至少有兩種不同商品的廣告語在大範圍擴散這種錯讀,誤導性無以復加。我做過簡單測試,問10個朋友,竟有7個讀成鍥(qi)而不舍,其中包括5個以上知識分子,而且個個都板上釘釘振振有詞。最可怕的是孩子,問10個少年兒童,發音鍥(qi)而不舍的高達8個。實在是不可思議。

三、例如例子舉例等等。例(li,「力」)成了例(lie,「列」)在中國簡直已病入膏肓。最常見的是各級領導講話。領導沒文化也就罷了,反正他們不指望這個升官發財,可是無數站在講台上的教師也普遍例(lie)如、例(lie)子和舉例(lie),這就胡言亂語誤人子弟了。有些方言的確讀例(lie),但用普通話這麼講是十足的亂來。

四、徘徊(huai,「懷」)。這個問題主要出在歌手身上,他們演唱時流行或喜歡念成徘徊(hui,「回」),以為一種時髦或新潮。我分析這幫孫子是受了台灣人影響。在台灣,這個字被讀成「回」音。港台文化一度在內地興囂,於是一半以上大陸通俗歌手跟在屁股後面東施效顰,滿口的徘徊(hui)徘徊(hui),叫人聽了很想抽丫幾個嘴巴。

五、梗塞(se,「色」)。是心肌梗塞(sai,「腮」)還是心肌梗塞(se,「色」)?你去問20位醫生,至少10位會告訴你心肌梗塞(sai)。若給他們糾正,人家馬上打斷你,沒準會掉臉直接大喊「下一個」。我問過一位醫生朋友,她說醫務界普遍這麼發音,老權威老專家言傳身教,滿口梗塞(sai)梗塞(sai)的,聽多了反而覺得梗塞(se)不對勁兒。甚至於,在他們圈子裡,梗塞(sai)才是正經術語,說梗塞(se)意味著你是業餘的外來的,小輩的實習的。

六、桎梏(gu,「固」)而不是桎梏(gao「告」或ku「酷」或hu「戶」)。還有人兩個字都讀錯,開牙後讓人不知所云。1999年秋天在中山大學參加一個座談會,召集會議那位博士說了句「打破桎梏(chu「處」)」。我一開始沒聽懂,以為他要「突破支出」。會後私下裡好心指出,他來了句「哈哈哈,我故意這麼說的,調劑調劑氣氛嘛」。

七、愜(qie,「且」)意。究竟「愜」應該讀成什麼,已然眾口紛紜莫衷一是。讀愜(xia,「匣」)意的很多,讀愜(jia,「加」)意的不少,也有根據港台「寫意」一詞讀成愜(xie,「謝」)意的。錯讀這個字的人同樣不計其數。我耳聞的最離奇讀法,是人藝一位話劇演員,2003年底經人推薦給一部片子旁白,他讀成愜(gui,「櫃」)意。我在錄音棚當場叫停,讓他改過來。他不服,嘟嘟囔囔鬧情緒。我一煩就請他走人了。

八、窠(ke,「科」)臼。許多人讀成窠(guo「果」或chao「巢」)臼,也有直接寫成「巢臼」的。寫成「巢」與80年代末期文化界一種嬉皮思潮有關,當時大家以為「巢臼」可以算作一個創新的新詞,紛紛在小說詩歌里啟用,我也多次用過。後來幾經思辨,方才覺得這種所謂「新文化運動」實際上不自量力,「巢臼」純粹是扯淡。

九、糊塗(胡塗)。糊塗的塗(tu,「圖」)在北京人嘴裡基本上都是糊塗(du,「度」)。大凡京片子演員,其口音不管是土生的還是後學的,影視劇里大多,或者乾脆說一概糊塗(du)。北京話是普通話基礎這沒錯,但北京話並不等同普通話。京腔對國語的越俎代庖,最甚者,我以為就是這個「糊塗」。年少時我在北京上學,教授許國泰曾針對京腔 「兒音」的語霸問題專題剖析,言優說弊,發人深省。我個人覺得,當地百姓就算了,但廣播電視的播音員主持人和住在北京的影視歌從業者還是要注意糊塗(tu)以及糊塗(du)的差異,以小見大,以正視聽的好.

十、林林總總和林林種種。語文及格的人都知道,前者是正確答案,後者是誤讀或誤寫。比較說得過去的看法,認為後者是新詞,應該允許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語言文字的嬗變演進。這種說法當然有理。但是具體到「林林種種」,我認為是個偽命題。這個詞分明是對「林林總總」鳩占鵲巢一般的篡改侵權,繼位的理由和合法性極其可疑。我印象中十多年來這個詞一直在鬼鬼祟祟地閃現,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滅「林林總總」之心不死。網際網路出現後,這傢伙終於細菌似的繁殖開來,由流寇升至諸侯。可是它與那些新晉的網絡俚語又不同,既沒創意,也沒深意,如錢鍾書形容的「牙籤掏出來的牙縫中的碎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一看見使用「林林種種」的人,就會降低對其人智識及其文化品味的好感。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囿於篇幅,窺一斑點而知野獸皮毛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