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習俗清明節:為何又稱女兒節

古今迷霧 發佈 2020-06-16T04:57:48+00:00

|引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總是給我們一種莊重嚴肅的感覺,在這個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特殊時候,我們一直延續著祭拜祖先,上墳掃墓,致敬先烈等傳統習俗,儘管很多地方都會採取不同的形式,但都是舉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民族英雄。


|引言

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總是給我們一種莊重嚴肅的感覺,在這個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特殊時候,我們一直延續著祭拜祖先,上墳掃墓,致敬先烈等傳統習俗,儘管很多地方都會採取不同的形式,但都是舉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民族英雄。在民間甚至還有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等傳統節日風俗。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清明節還有許許多多的遊戲,而這些有趣的遊戲大都是為女性準備的,這麼說來,清明節其實也是一個"女兒節",清明不再悲傷,快來解鎖古老清明吧!


溯源:約始於周代,春天與孕育,女性參與者為主

清明節的時間一般為春季,此時正是萬物復甦之際,大自然飽含餑餑生機,而這些又與女性孕育自然而然建構起聯繫。古時候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一樣,它們平時幾乎不能出門,只能深鎖閨中,不能隨便拋頭露面。而清明節這天因為要祭祖、踏青,便成了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在這天,姑娘們會早早地起來梳洗打扮,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點綴上漂漂亮亮的頭飾,就像是古代男子們過年時的打扮一樣,於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個說法。


  • 遊戲:踏青盪鞦韆,蹴鞠放風箏

清明踏青,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春遊,春天本就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時候,寒冷刺骨的冬日已經遠去,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未到來,正是外出遊玩的好時機,而這一習慣長期保留在中國民間。中國的清明踏青習俗由來已久,遠在先秦時就已形成。據《晉書》記載:在每年的春季,人們都會不約而同的到郊外田野去遊山玩水,欣賞美麗的春景,這種習俗到了唐宋之際,更加的興盛。



⒉鞦韆蕩漾,感受高處不勝寒

在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曾經記載過,

"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宋代的大宰相文彥博提筆寫下《寒食日過龍門》一詩,詩中生動的有畫面感的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挂彩繩。"鞦韆,其實就是人為的栓兩條繩子懸於橫樑之下,通過身體的擺動以及外力的助推而進行的一種遊戲。


盪鞦韆的歷史很古老,最早的時候並不叫鞦韆,而叫千秋,後來為了避忌諱,改名為鞦韆。古時候的鞦韆多使用粗大的樹枝作為橫木,繩子也多,是由承重力很大的彩帶製成,後來彩帶被繩子所代替,甚至加上了可以站立的踏板,從而使人可以看得更高更遠。古代的婦女通過鞦韆的蕩漾,感受風,感受春,感受一切的刺激,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閨房之中無法觸及的。

  • 蹴鞠競技,領略速度與激情

蹴鞠在現在已經十分罕見了,據記載,鞠指的就是一種用皮革製成的皮球,皮球的內部用毛把它填滿塞緊,形成一個實心的足球,而蹴鞠就是指用腳去踢球鞠是一種皮球,因為這個活動的互動性和競技性很強,使得它成為古代清明節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遊戲,姑娘們,久居閨中也不甘示弱,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在田野上奔跑撒野。


不僅如此,在後來的端午還有打馬球這一習俗,馬球,顧名思義,就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時候又叫擊鞠。三國時期,曹植曾經在《名都篇》中寫道"連翩擊鞠壤"之句,生動形象的為我們展示了這種競技運動之美,這種習俗一直到明代仍然盛行。

雖然後來的馬球消失了,但是通過這種競技類的遊戲,使得久居閨房中的婦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和自由,在球場上的你爭我奪,更體現出了一種巾幗不讓鬚眉的颯爽英姿和青春澎湃。

  • 風箏飛揚,寄託憧憬與希望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到了清明時節,風箏不論是白天還是夜裡,都不會缺席。在白天人們順著風,走上高高的田野,放起高高的風箏,仿佛自己的心也像這風箏一般,飄遠了,飄高了。然而,到了夜裡,心靈手巧的姑娘們會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所以風箏在這時又被稱為"神燈"。


"神燈"不僅在外表上神奇,而且還寄託著姑娘們的憧憬和期待,當高高的風箏在天空中飛翔時,有的姑娘會剪斷那根緊握手中的風箏線,既是宣誓對束縛的抵抗,又寓意著疾病痛苦,就像風箏一樣飄向不知名的遠方,永遠不會纏著自己,這是多麼純真的少女的期盼呀,寄託著對自己未來的憧憬和身體安康的期待。

女性苦悶的釋放和對自由的追求

  • 解救沉重倫理深深壓迫下的女性

古籍中的三從四德記載"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在古代,一個女子的一生自我成分很少,有時候甚至十分苦悶和壓抑。在家裡的時候就要處處聽從父親,哪怕父親說的不對,哪怕自己根本不想遵從,哪怕自己有更好的主意,在父親的尊嚴之下,在這種嚴酷的倫理之下,女性的生存空間被一點點壓減。

當結婚之後,女性的命運又全權交到了丈夫的手中,一紙休書,薄如蟬翼,可是卻能決定一個女人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命運,洗衣做飯,無休無止,家庭瑣事,事事掛心,不光身體上的疲勞,精神上的煎熬,更令人憔悴。在《孔雀東南飛》中,就曾寫道: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當丈夫去世,父親去世之後,這個女人的命運又將由自己的孩子決定,所留下的財產交由孩子支配,哪怕在古代也是提倡孝道,也是倡導以孝治天下,但是還是擺脫不了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

  • 救贖被不平等的家庭地位所擠壓的女性

即便是成了家,在這個家中的家庭地位也有高低之分,而這高低則取決於她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尤其是明清時期,在《列女傳》、《女德》等書,也將婦女的形象逐漸固化在無才、貞烈等單一的形象內,使"重男輕女"的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所以,得子,便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地位,以後便可以少受一點罪,少遭一些難;


倘若是女兒,那麼你就會成為這個家庭中地位最低的一個,不僅要看公公婆婆的冷眼,還要忍受丈夫無端的暴力,哪怕鄰居的冷言冷語,都沒有條件和底氣去與你反駁,那些還是少女時期的對婚姻的美好幻想和對愛情的憧憬,都在這日復又一日的煎熬中變成了一觸即破的泡沫,最終只剩下麻木和冷漠。更可悲的是,這個女兒終將走上和她一樣的路。

  • 女性探索美好的正確打開方式

從小就不能與外界有太多的接觸,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們對外面的世界不嚮往,她們也渴望一切新鮮的事物,而清明節就是給了她們這樣一個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在這個寶貴的時候,她們能夠走出那高高的圍牆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她們能夠穿上漂亮的衣服,去和朋友們玩耍嬉鬧。廣大被束縛的女性,好在她們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她們的心裡還有一顆憧憬美好的夢,她們希望被看到,希望與外界接觸,希望去奔跑,希望去希望一切應該屬於她的美好。

結語

清明節作為另一"女兒節",在這個時候,姑娘們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走出封閉的閨房,去道這萬物復甦之際滿是五彩繽紛的世界,去用風箏釋放自己內心的苦悶,去用蹴鞠感受遊戲的快樂,去用踏青踩一踩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田野,去用鞦韆來展現青春的活力,更有一種女性的自由色彩,

而在現在,我們的意識當中,清明節好像只跟祭祀掃墓等沉重性活動掛鈎,而漸漸地隱去了其本身更多彩的部分,但是我相信,隨著現在傳統文化的逐步重視,我們對這些古老而又有趣的優秀傳統文化一定會增添更多的了解,唯有了解才能傳承,下一個清明節,女孩子們,走出門吧,一起去想去的地方撒野!

考文獻

《晉書》

《開元天寶遺事》

《名都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