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傳統書法審美的詩意表達

西江書畫藝術 發佈 2020-06-16T03:52:27+00:00

書法的審美表達,有一種直觀方式,就是藉助自然物象之美來比擬,譬如晉衛恆《四體書勢》里的:「嬌然突出,若龍騰於淵;

文/ 嵇紹玉

宋歐陽修《灼艾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書法的審美表達,有一種直觀方式,就是藉助自然物象之美來比擬,譬如晉衛恆《四體書勢》里的:「嬌然突出,若龍騰於淵;渺爾下頹,若雨墜於天」。有一種象徵方式,就是用人物品藻加以影射,譬如南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里的:「柳惲書縱橫廓落,大意不凡,而德體未備。庾肩吾書畏懼收斂,少得自充,觀阮未精,去蕭、蔡遠矣」。還有一種表達,就是將人的味覺、嗅覺、聽覺和觸覺等感知藉以幻用,尤以味覺為彰顯,六朝後就出現「以味論文」「以味論書」現象,譬如南朝袁昂在《古今書評》里言:「殷鈞書如高麗使人,抗浪甚有意氣,滋韻終乏精味。」我們姑且將此稱為「詩意表達」。

晉王珣《伯遠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書法植根於傳統文化土壤,蘊含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功夫天賦相互交織,陽剛陰柔多元風格顯現,點畫呼應避讓辯證關係,計白當黑、計藏當露、計空靈當充實的哲學演繹,以致在審美上讓賞析者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如果不加以詩意表達,許多審美只會陷入模糊論、神秘論或不可知論。而「味」或「滋味」原本指人們品嘗食物獲得的感覺,後演變為精神活動中享用著事物、事件中的某種基本屬性,不僅含有酸、甜、辣、咸、鮮、香、臭等各種感覺,還含有咀嚼、辨析、品鑑、體會、研磨等多種過程的體驗。其內涵深邃與外延豐贍,正是書法審美「詩意」表達最佳詞彙,它幾乎可以包容書法任何一種思想、理念、觀點和風格特徵。

表達書法「形質」關係

優秀書法作品均是形質兼備,以形顯質,以質顯神。對此,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說:「然述小王尤尚古,宜有豐厚淳樸,稍乏妍華。若溪澗含水,岡巒被雪,雖甚清肅,而寡於風味。」他在《文字論》又說:「雖功用多而有聲,終性情少而無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靈台,必乏神氣。」這其中的「味」依據上下文,就是指有些作品外形尚可,但因缺乏內質而失去神采。形是外觀,質是精神,如果沒有內質,其外形將毫無意義。內質既源於外形,但不決定於外形,功夫再深,沒有足夠素養積澱,內質也會糟糕而乏彩。清傅山在《作字示兒孫》中說:「今所行聖林梁鵠碑,如墼模中物,絕無風味,不知為誰翻撫者,可厭之甚。」這其中之「味」則更多強調書法形質關係,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雙方的有機結合。形是書家內在思想情性有感而發、自然流露,刻意翻印仿效僅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質。誠然,內質來之不易,書家不可能毫墨一揮就能表現心中之喜怒哀樂,畢竟書法不是繪畫而是抽象點畫。

表達書法「氣勢」要求

「氣勢」,就是運筆在指力、腕力、臂力等作用下形成的一種慣性,書家只能呼應順從它,嚮導引處運行,以完成點畫書寫。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說:「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盤紆,皆以勢為主。」唐林蘊在《撥鐙序》里引《翰林禁經》中的話:「吾昔受教於韓吏部,其法曰『撥鐙』,今將授子,子勿妄傳。推、拖、捻、拽是也。訣盡於此,子其旨而味乎!」這裡所說「味」,根據文中含義正是所指書法之「氣勢」。他們強調「氣勢」不是一個中性概念,而是傾向於陽剛一類,要求充盈、淋漓、濃厚、雄強;「氣勢」不僅指已經形成的墨跡,更指向必然而尚未形成的墨跡走向;「氣勢」與用筆力量緊密相關,書家所強調的「勁弩筋節」「勁松倒折」「落掛石崖」等要求,說的既是書法氣勢,也是書法力量。

表達書家「真切」內涵

明王鐸《題野鶴陸舫齋》局部,現藏於湖北博物館

書家只有真情實感才可創作出情態萬種、風神踔厲之作品。宋趙構在《翰墨志》中說:「初若食口,喉間少甘則已,末則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也,故尤不忘於心手。」明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宣尼德性,氣質渾然,中和氣象也。執此以觀人,味此以自學,善書善鑒,具得之矣。」清陳介祺在他的《簠齋尺牘》中說:「書畫之愛,今不如昔。以金文拓本為最初,其味為最深厚,《石鼓》、秦刻、漢隸古拓次之。」他們這裡所說「味」,都述及書家感情問題。其要旨是:一方面,書家情感一時一事之感興與揮發,是他們在生活理解、生命思考等多方面的感受和領悟。一方面,書家情感不是簡單地表現於狂喜或悲傷的神情狀態,而是表現於起伏跌宕、疾緩有致的筆畫運作。情感是書家創作動因的源泉,是書家特定心境,但不是最終表現出來的書法面貌。再一方面,書家情感具有隱藏性、複雜性,書家借作品使自己的心緒情懷得以排遣、凈化,是內心活動的一種表現。這種表現因賞析者不同也會輻射出不同的幽情別緒。

表達書法「融會」本質

唐竇蒙在《述書賦語例字格》中說:「百般滋味曰妙」。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書有老少,區別深淺,勢雖異形,理則同體。……所謂少者,氣體充合,標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種風流是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吾於漢人書酷愛八分,以其在篆、隸之間,朴茂雄逸,古氣未漓。至桓、靈已後,變古已甚,滋味殊薄。」他們這裡「滋味」,強調的是書法藝術必須實現多元素融會貫通。「融會」,浸漬著傳統哲學、藝術審美智慧;傳統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就是天人調諧,突出人與自然、情與景、主體與客體、心源與造化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就書法藝術來講,更應博採眾收,汲取多種營養,不斷飽滿、豐富、成就自我。魏晉書法就是善於融會典範,彼時各種書體完備成熟,書體間交互影響,大大增強藝術表現力、感染力。審美意識也趨於獨立完善,在創作中自覺地寓性情、襟度、風格於其中,強調創作堅持情理統一,崇尚剛柔相濟、骨豐肉潤。為反對軟媚無力的書風,書家還有意識引入「骨」「力」等審美風格,以突出「陽剛」「陰柔」互補與融會。當然,這種「融會」和而不同,既有融合性也有獨立性,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才是「融會」的本質內涵。

表達書法「悟道」要旨

「味」同樣可以表達書法的「悟道」境界,張懷瓘在《評書藥石論》中說:「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覽則混於愚智,研味則駭於心神,百靈儼其如前,萬象森其在矚。」又說:「帝者務遵賢貴道,亦有邀虛譽以自飾,聲實相半,足稱賢君。知道味者,樂在其中矣。」康有為在他的《廣藝舟雙楫》中說:「臨寫既多,變化無盡,方圓操縱,融冶自成體裁,韻味必可絕俗,學者固可自得之也。」這其中「研味」「道味」「韻味」強調書法必須「體道」「悟道」。「道」是書法審美的核心範疇,它價值指向雖繁複深奧,但卻合乎天地運行規律和事物變化特點,順其自然,適其所適,不為物役,不為事拘,從而實現人的精神自由。為此,書家要以澄凈空明的心境,體味宇宙生生不息、周而復始之大道;體味事物運動不止、對立互化之至理,以自然大化神變幽微,陶冶錘鍊自身心靈,解脫一切外在束縛,縱肆逍遙,無有功利,這樣才能將心胸萬象轉化為筆墨風生雲起、活色生香之頁面。

來源:中國藝術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