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江及他的速寫作品

西江書畫藝術 發佈 2020-06-16T03:10:21+00:00

在整理、編輯的過程中,我們最先有幸讀到劉先生六十多年來寫生的上千幅速寫作品,其中有他少年時所畫的速寫小品,有六七十年代深入少數民族地區所畫的人物與風景速寫精品,有八九十年代出國考察寫生的經典之作,有近幾年舊地重遊的新作,如此豐厚的藝術珍品,令人嘆為觀止,這在全國畫家中都是極少有的

不管你尊崇何種觀念,也不管你在探索何種風格學派,藝術家頭腦中任何一種思維方式均脫離不了現實生活這個源泉。而速寫正是與生活、自然聯繫的最直接的通道。

——劉秉江

劉秉江的速寫與人生

文/陳立紅

多年前,我因策劃一次寫生活動得以結識劉秉江先生。2011年冬,我在中央民大就學期間又有幸得到劉先生的指點,並有過多次深度交流。劉先生和我們聊得最多的是他在多年寫生中所經歷的那些往事和內心的感受,談笑間,令聞者倍感陶醉,亦讓我非常渴望深入到他的繪畫中去,去觸摸那些陳舊的紙張,感受那份平凡和真實。機緣巧合,高研班放假期間,我回桂辦事,遇見廣西師大出版社藝術分社張明社長,提起了擬將劉先生的寫生速寫作品匯集成冊的想法,張先生非常支持,並委託我和美編劉凜代表出版社向劉先生約稿,劉先生也正有此意。於是,我們開始著手集子的編輯出版工作。

在整理、編輯的過程中,我們最先有幸讀到劉先生六十多年來寫生的上千幅速寫作品,其中有他少年時所畫的速寫小品,有六七十年代深入少數民族地區所畫的人物與風景速寫精品,有八九十年代出國考察寫生的經典之作,有近幾年舊地重遊的新作,如此豐厚的藝術珍品,令人嘆為觀止,這在全國畫家中都是極少有的。很多個夜晚,我伏案燈下,仔細品讀這些速寫精品,並嘗試通過我的理解不斷走近他和他的繪畫。

在畫家所有的作品當中,往往最吸引人的並非那些代表作,而是畫家積累下來的具有手稿性質的速寫。恰恰是這些速寫證明了畫家所具有的藝術品質,你可以從中感知到蘊藏在畫家心底深處的情感,尋找到最寶貴也是最真實的靈魂。

劉秉江大半生都在不斷地創作,不斷地深入到自然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樣和生動,他總是隨身攜帶本子,隨時隨地記錄他的所聞所見,記錄他對生活的感受。在那貌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他找到了永恆的詩意。他常常以親朋師友和結識的普通人為對象,並及時捕捉他們的神色性情。在這些人物當中,他為家人所繪的速寫肖像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1956年,剛上美院一年級時畫的父親肖像寥寥數筆,傳神逼真,畫作中傳遞的愛意表露無遺。1990年所畫名為《母親》的肖像畫中,母親著一身粗布衣裳,側臉端坐,目光凝視著前方,平實的線條勾勒出慈祥的面容,一種淳厚平和之氣撲面而來,既流露出慈母情深,又概括出勞動婦女的樸素。

1963年他到雲南,邊疆多彩的民族生活和人物使他的畫面更加美麗起來,《趕街時節》、《開會的農民》、《傣家姑娘》、《傣家竹樓》等作品流出甜米酒一般的醇香。在這些作品面前,我們仿佛可以從中聞到亞熱帶叢林的濕潤氣息,還有鏗鏘有力的歡樂鼓聲……一個個鮮活的面容飛揚在一張張粗糙發黃的紙上,顯得那樣的敦厚、純樸和善良,正是這些平凡而真實的人物譜寫了一曲曲美好生活的樂章。

去西藏、青海、甘肅那幾回,他以誠摯之情畫海南州、青海岡察的老藏民、老牧民,打獵歸來的漢子和拉薩的喇嘛,點線間透著堅毅的神情和歲月留下的痕跡。他在畫火塘邊的母女、就醫的母子、藏族女孩時,不只是簡單的幾筆,而對畫面作了有意的匠心安排,樸素洗鍊,情調別致,極具藏族民歌的意味。


認識劉秉江的人,無不熟悉他的新疆系列速寫,這些作品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他曾先後四次深入新疆採風寫生,他說「新疆是一塊很迷人、有魅力的土地,我一直很嚮往,多年來我一直在畫新疆」。1978年夏,劉秉江遠赴大西北,在新疆住了一段時間。新疆神奇美麗的風光和載歌載舞的少數民族生活,激發了他的作畫熱情和靈感,他畫了大量的速寫,不僅留下了當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表現了新疆風景、風情之美。

這是一次難忘的藝術之旅,他顧不上路途的顛簸、條件的艱苦,和新疆人民生活在一起,深入他們的生活,了解那裡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最直接表達情感的速寫記錄著他遍布新疆的足跡。「在現場,你會被生活激發出熱情與衝動,會強迫自己用最快的速度記下涌動的人群或肖像表情,這不僅使你的技巧更高明,同時也刺激了你的感覺與感情。」正因如此的激情,才使他筆下的維吾爾族老人、塔吉克族少女都那麼真實。

新疆從此成為他藝術創作的主要基地,在他的上千件速寫作品中,新疆速寫所占甚多,本畫集收錄的新疆速寫比例也是最大的,許多重要作品均源自新疆生活,如《塔吉克新娘》、《喀什街頭的西瓜攤》、《兩位趕巴扎(集市)的和田老農》……劉秉江說新疆是他夢魂牽繞的藝術故鄉,他每次去都會被那片土地上人民的善良、樸實和熱情所感動,都有美的發現。他由衷地熱愛那裡的人民,對他們充滿敬意,並將此情滲入作品中。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情感的投人,或者不是如此深愛,他怎會三番五次遠赴新疆,面對同一人物畫上好幾遍?

自1985年始,劉秉江的寫生足跡開始遍布世界各國。他應邀前往巴黎國際藝術城呂霞光畫室作為期半年的進修考察,並舉辦個人展覽。在藝術城,他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繪畫訓練和創作,有時還抽空去參觀博物館,觀摩各種展覽會。半年後,由於藝術城不再提供住宿,劉秉江被迫在巴黎租了一間狹小的閣樓,白天繼續如饑似渴地參觀博物館、外出寫生,晚上到巴黎美術學院畫模特,為了生存有時還到街頭畫肖像。歐洲的兩年生活對劉秉江的影響是至深的。

在那裡,他日夜作畫,畫出了一系列以肖像、風景為主題的優秀作品。在旅歐期間,他還先後走訪了歐洲其他各國,如德國、奧地利,及義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等地,邊走邊畫,完成了近百件速寫作品。美麗的異國風情令他陶醉,歐洲繪畫大師們的傑作令他受益匪淺。這個時期的寫生作品有對於異國風物的新鮮感受,又有初睹古今名品的啟發;有對新生活狀態的記錄,也有對歐洲建築及街景的描繪,手段也更豐富多彩。把這些作品攏在一起,我們仿佛走進了琳琅滿目的歐洲文化長廊,令人興奮不已。通過大量的觀摩與交流、寫生,他對歐洲的藝術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對東西方文化藝術做了充分的比較和思考,更為清晰地看到了藝術的本源來自於時代生活,藝術創造離不開自己的民族土壤,從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此後,劉秉江又遊歷了印度尼西亞、印度、肯亞、埃及、克什米爾、不丹、尼泊爾、塔吉克斯坦等國,他繼續用速寫記錄他在生活中的視察、感受與發現,描繪著一次次行走時留在心靈中的圖像。劉秉江的域外寫生,無論是人物還是風景,都真實地再現了異域特定歷史時期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流露出他對異域風情及文化觀念的自然反應和尊重。

品讀劉秉江的速寫,似乎可以觸摸到他的脈搏。畫里有他的感悟,有很多他在意的、珍惜的東西。這些作品講述著一些關於愛,關於生命,關於他和他們的故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速寫其實就是自己的日記和隨筆,記錄著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軌跡。而這些獨特的日記,恰又構成了他獨特的藝術道路、藝術風格和藝術個性。




















劉秉江,1937年生於北京市,196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師從董希文教授。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壁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壁畫學會理事、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第六屆、第七屆、第十屆全國美展評委。

來源:020藝術觀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