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禮歌的音樂特點研究——以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為例

早晚聽書 發佈 2020-06-16T11:53:13+00:00

宣禮歌的音樂特點研究——以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為例張春洋 張 維(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0)【摘要】回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而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宗教活動中心和回族穆斯林禮拜的場所。

宣禮歌的音樂特點研究——以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為例

張春洋 張 維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回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而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宗教活動中心和回族穆斯林禮拜的場所。回族宗教音樂包括宗教儀式音樂和民間宗教音樂兩大部分,其中宗教儀式音樂在回族的民俗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延邊州延吉市、龍井市、敦化市和汪清縣四縣市清真寺為例,重點論述了四縣市清真寺宗教儀式音樂中宣禮歌的音樂特點。

【關鍵詞】宗教儀式音樂;宣禮歌;音樂特點


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歷史悠久,阿訇,在伊斯蘭教中,專職從事宗教活動的神職人員。也是清真寺宗教儀式音樂的倡導者和影響者,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阿訇均是來自各個地區的回族穆斯林,他們都是伊斯蘭教虔誠的信仰者,但因地域不同,經歷不同,導致他們在念誦《古蘭經》時的發音和聲調有所差異。 他們通過自己對清真寺歷史、禮儀、宗教活動形式、文化、信仰等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儀式音樂類型。

一、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宗教儀式音樂的類型

(一)宣禮歌

宣禮歌是家喻戶曉的穆斯林召禱歌,也被稱為「邦克」,「邦克」用阿拉伯語呼唱。宣禮是伊斯蘭教獨特的宗教儀式之一,宣禮歌是由清真寺聲音洪亮的宣禮員,在宣禮樓上召喚教民到清真寺做禮拜時,持續高聲召喚的歌調。在伊斯蘭教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分為老派穆斯林和新派穆斯林,老派主張以贊為主,用最優美動聽的「道爾勒」讚美真主,新派則主張以念為主,特別講究發音的準確性。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地處吉林省最東部中朝接壤地帶,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接受新思想、新教育、新傳統的機會和條件就相對較少,因此屬於伊斯蘭教中的老派。

伊斯蘭教現行拜制規定:教徒每天要做五次禮拜,每周五要到清真寺做主麻拜。從日出之前到日落之後,分別稱為晨禮(邦不達)、晌禮(撇什尼)、晡禮(底格爾)、昏禮(沙目)、宵禮(虎夫攤),缺一不可。穆斯林每日五次的日常禮拜前,以及每周五的主麻禮前,都會有宣禮員呼唱宣禮歌,提醒大家該做禮拜了。禮拜要求禮拜者是潔凈的,因此,禮拜前要先大凈或小凈,大凈即洗全身,小凈即洗臉、洗手、洗腳、漱口和嗆鼻等,無水的地方可實行土凈,禮拜是要面向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的方向。宣禮歌的唱詞是固定的,但唱調會因宣禮員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而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時舉行的會禮則不需要呼唱宣禮歌。

在每一次禮拜之前,先由宣禮員登上寺院尖塔的走廊或院中央,向著聖地麥加的方向而立,雙手掩在耳邊,用阿拉伯語按規定的「道爾勒」唱起讚詞,其詞意為「真主,至高無上!」(四次),「我發誓,只崇拜真主」(兩次),「我發誓,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兩次),「我虔誠來做禮拜!」(向右面唱兩次),「陸續來吧!」(向左面唱兩次),「真主啊,至高無上!」(兩次),「除了真主再沒有其他的神明,真主是獨一無二的。」唱詞是固定的,但其旋律由於各地區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大體來說還是一致的。本文將重點論述及研究延邊州延吉市等四縣市清真寺宗教儀式音樂中宣禮歌的音樂特點。

(二)誦經調

誦經調指吟誦《古蘭經》的唱調,也稱「唱經調」,維吾爾語稱「吾苛買特」,「木那加特」或「克里埃特」。「誦經調」多由阿拉伯傳來,通常由阿訇用阿拉伯語吟誦,故具有著較為典型的阿拉伯音樂風格。但由於無譜可循,全憑口傳心授傳播,因此不同民族及地區,甚至一個地區的不同教派又都有所差異。其總的音樂形態特點是節拍節奏自由,音域較窄,旋律以音階級進為主,具有強烈的吟誦性和宣教性。

(三)贊聖調

贊聖調指讚頌真主的唱調。伊斯蘭教信仰的基本信條為:「除真主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在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宗教儀式活動中,除了吟誦《古蘭經》之外,讚頌真主、讚頌穆聖也是極為重要的內容。「贊聖調」的使用同樣貫穿於每一場禮拜儀式,「贊聖調」也是用阿拉伯語來念誦,除了阿訇外,每一位穆斯林都要根據不同的場合需要學會幾段不同的「贊聖調」。

綜上所述,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宗教儀式音樂的類型可分為「宣禮歌」、「誦經調」、「贊聖調」三種。宣禮歌也被稱作「召禱歌」或「邦克」,是指由清真寺聲音洪亮的宣禮員,在宣禮樓上召喚教民到清真寺做禮拜時持續高聲召喚的歌調。誦經調是指吟誦《古蘭經》的唱調,也稱「唱經調」。贊聖調是指讚頌真主的唱調。

二、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的音樂特點

(一)節奏特點

節奏是用反覆、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後連貫的有序整體,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段。

1.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各自的節奏特點

這首《邦克》是由延吉市清真寺趙連合阿訇演唱的。由譜例可以看出:這首歌曲速度為中速,節奏是自由的,節拍在3/8、5/8、6/8、7/8中變換,由單拍子、復拍子和混合拍子交替組成,運用了切分音、小附點等節奏型,節奏鮮明,織體層次簡明。

這首《邦克》是由龍井市清真寺徐喜建阿訇演唱的。由譜例可以看出:這首歌曲速度為中速,節奏是自由的,節拍為3/4拍子,運用了小附點、大附點、前十六後八等節奏型,節奏簡單明了。

這首《邦克》是由敦化市清真寺楊寶泉阿訇演唱的。由譜例可以看出:這首歌曲與譜例—2中的《邦克》無論是在速度上,還是在節拍節奏上都極為相似,只有個別音有差異。速度為中速,節奏是自由的,節拍為3/4拍子,運用了小附點、大附點、兩個八分等節奏型,節奏清晰簡單。

這首《邦克》是由汪清縣清真寺王金濤阿訇演唱的。由譜例可以看出:這首歌曲速度較快,節奏自由,節拍為4/4拍子,運用了小附點、小後附點、大附點、三連音、四個十六分、大切分等節奏型,節奏複雜多樣且善於變換。

2.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相同的節奏特點

由以上四個譜例可以看出,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相同的節奏特點是:節奏自由鮮明,織體層次簡明,音調深厚沉重,色彩和形式較單一;節拍自由,多為單拍子;速度較快,多為中速或快速。

(二)旋律特點

旋律也稱為「曲調」,是音樂的首要要素。即將高低不同的樂音,按照一定的節奏進行有序的組織。旋律的進行大致有平行、上行、下行和波浪式進行等。

1.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各自的旋律特點

據<譜例—1>可以看出:趙連合阿訇演唱的這首《邦克》旋律大致為平行進行,故整首歌曲情緒舒緩平淡;旋律多為變化重複,較好的鞏固了歌曲的音樂形象,又不失單調乏味;旋律以音階級進為主,音域較窄,具有強烈的吟誦性和宣教性;旋律易於傳唱。

據<譜例—2>可以看出:徐喜建阿訇演唱的這首《邦克》旋律為平行進行,歌曲情緒表現為平緩自然;旋律多為嚴格重複,從而統一了歌曲的音樂形象;旋律以音階級進為主,音域較窄,具有強烈的吟誦性和宣教性;旋律易於傳唱。

據<譜例—3>可以看出:楊寶泉阿訇演唱的這首《邦克》無論是旋律進行還是旋律表現的歌曲情緒都與龍井市清真寺徐阿訇演唱的《邦克》極為相似,因此楊阿訇演唱的《邦克》的旋律特點同上。但從譜例中不難看出,有個別音是不同的,如下:(龍井市清真寺徐阿訇所唱) (敦化市清真寺楊阿訇所唱)

由<譜例—5>和<譜例—6>可以看出,雖然調式不同,但歌曲大部分旋律都是一樣的,只有第五小節前三個音是不同的。

2.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相同的旋律特點

由以上六個譜例可以看出,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相同的旋律特點是:旋律多以平行進行為主,歌曲情緒表現為舒緩平淡;旋律多為嚴格重複或變化重複,從而很好的統一了歌曲的音樂形象;旋律以音階級進為主,音域較窄,具有強烈的吟誦性和宣教性;旋律易於傳唱。

(三)調式分析

調式是由若干高低不同的樂音,圍繞某一有穩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關係組織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體系。

此歌曲由延吉市清真寺趙阿訇演唱的片段,由譜例可以看出這首歌曲為F角調式。

此歌曲由龍井市清真寺徐阿訇演唱的片段,由譜例可以看出這首歌曲為bD清角調式。

此歌曲由敦化市清真寺楊阿訇演唱的片段,由譜例可以看出這首歌曲為E清角調式。

此歌曲由汪清縣清真寺王阿訇演唱的片段,由譜例可以看出這首歌曲為B羽調式。

由以上四個譜例可以明顯看出,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的調式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的調式均為民族調式。

(四)演唱形式

演唱形式是指獨唱、齊唱、重唱、對唱、表演唱、領唱、輪唱、小組唱、合唱等演唱的組合形式,是演唱的表現形式。用什麼樣的演唱形式要根據歌曲題材、體裁和要表現的情緒而定。

綜上所述,延邊州四縣市清真寺宣禮歌的音樂特點為:節奏自由鮮明,織體層次簡明,音調深厚沉重,色彩和形式較單一;節拍自由,多為單拍子;速度較快,多為中速或快速。旋律多以平行進行為主,歌曲情緒表現為舒緩平淡;旋律多為嚴格重複或變化重複,從而很好的統一了歌曲的音樂形象;旋律以音階級進為主,音域較窄,具有強烈的吟誦性和宣教性;旋律易於傳唱。調式均為民族調式。演唱形式完全一樣,均為獨唱的表現形式;其表現形式較為單一,均為人聲演唱 的無樂器伴奏的聲樂曲,唱腔具有明顯的誦經感。

參考文獻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1.

[2]田青.中國宗教音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5.

[3]鄧光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作者簡介:張春洋(1992—),男,漢族,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張維(1990—),女,漢族,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人,本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