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漢糅合——天水后街清真寺建築藝術特色

早晚聽書 發佈 2020-06-16T11:51:30+00:00

回漢糅合——天水后街清真寺建築藝術特色張 萍陳 華[[摘 要] 始建於元朝的天水后街清真寺是甘肅現存年代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也是唯一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伊斯蘭建築。

回漢糅合

——天水后街清真寺建築藝術特色

張 萍

陳 華

[[摘 要] 始建於元朝的天水后街清真寺是甘肅現存年代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也是唯一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伊斯蘭建築。通過對史料和現存建築實例的分析,追溯了天水回族及后街清真寺形成發展的歷史淵源,從空間布局、單體建築和建築裝飾藝術幾方面總結了天水后街清真寺的基本藝術特徵。天水后街清真寺採用中國傳統大木架結構體系,糅合回族建築工藝和裝飾手法,創造出適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具有明顯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的建築藝術。

[關鍵詞] 后街清真寺 歷史淵源 建築藝術特色


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古稱秦州,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西北地區穆斯林重要的聚集地之一,目前回族人口達22.8萬人,有伊斯蘭宗教活動場所530處。天水后街清真寺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因秦州城五城相連,該清真寺在「西關城東北角」,早年稱西關清真寺, 1970年後因寺門改在后街澄源巷,始稱后街清真寺。該寺占地面積1731m2,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擴建重修,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與地方文化融合形成了其特有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體現了地區伊斯蘭教建築藝術與技術的最高成就(圖1)。甘肅作為伊斯蘭教最早傳入的地區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目前遺留下的傳統清真寺實例和文字記述卻極為稀少和匱乏,天水后街清真寺作為西北漢語區伊斯蘭建築的典型代表,是甘肅現存年代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也是唯一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伊斯蘭建築。

1 后街清真寺歷史淵源

天水是隴右通往關中、蜀中的交匯之地,歷朝歷代以來就是絲路邊防和貿易重鎮,《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當關隴之會,介雍梁之間,屹為重鎮」。清真寺的建立和伊斯蘭教的傳播源於唐宋時期去長安或金陵途中暫住或留居在天水的穆斯林商人以及外國貢使,元世祖時秦州鞏昌設有和四川進行茶葉貿易的榷場,隨著參與經營的回族商人增多,秦州、張家川等地形成較大的聚居區,《天水縣誌·民族志》將秦州回族來源追溯到宋末元初之際。后街清真寺即為元順帝時所建,《天水縣誌》載「創自至正間(1341年—1368年),其殿五楹,琉璃碧瓦,丹楹刻桷」 ①。從明朝到清朝的五百年間是伊斯蘭教的興盛時期,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秦州設有和藏族地區進行茶馬貿易的茶馬司,穆斯林商人成為主要的交易者,天水回族人口數量大增,在秦州所轄的徽縣、蓮花(今秦安蓮花鎮)、張家川等地以清真寺為中心圍寺居屯田聚居。清代康乾盛世之後,回族人口增長達到極盛,清同治初年秦州回族主要聚居州城,據史料記載「秦州城內外有回民四百餘家」, 后街清真寺周邊的澄元巷、林家巷、楊家樓、伊民巷都是秦州回民形成最早聚居最多的區域。據民國初年統計,天水縣(1913年由秦州改)共有回族520多戶。后街清真寺作為地區宗教文化活動的中心場所隨著回族人口的增加,不斷得到擴建整修,逐漸達到鼎盛時期。寺內現存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秦州重建清真寺樓碑記》記錄了這一歷史過程「先洪武七年(1374年)…在於西關東北城角贖地一塊,自買木石磚瓦,修蓋寺圍三間。」「迨至成華四年(1468年)……大其寺貌,增其體制而翻修之」「又至嘉靖甲午年歲(1534年),眾意有寺無樓何以徹聲…本教吳工師遂修清真寺樓」。

2 后街清真寺總體布局和單體建築

唐宋時期我國清真寺建築大多是採用磚石結構體系的阿拉伯傳統風格建築,元代開始從阿拉伯式建築向中國式建築過渡,吸取中國傳統建築的平面布局和結構體系,用院落組織單體建築。明代以後伊斯蘭文化逐漸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形成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特徵的內地清真寺建築,甘肅清真寺由於歷史和教派原因建築面積和整體規模不大,採用傳統木構架結構體系,院落組合式空間布局,一般由禮拜大殿、沐浴的水房、召喚信徒禮拜的邦克樓(又稱喚拜樓、宣禮塔)、講堂、經堂以及附屬用房組成,並且應用牌樓、影壁、磚門樓等中式小品建築。由於遠離政治中心,加之少數民族基於宗教觀念下的審美取向、建築技術以及宗教儀軌的差異,甘肅清真寺建築在滿足多種功能需求的同時在屋頂形態、建造工藝、建築裝飾等方面充分顯示出區別於北方官式建築的靈活性和地方性特色。

2.1 后街清真寺總體布局

后街清真寺的總體平面採用中國傳統院落式布局,坐東朝西,全寺建築集中對稱布置,嚴整而緊湊(圖2)。清真寺原為三進門:頭道門是位於澄源巷北口的三間木結構牌樓;二門是大寺巷內單檐大開間牌坊;第三道門是坐北向南三間大過廳。進入庭院後西側為坐東朝西由前卷棚、大殿、後殿組成的全寺最重要的建築禮拜大殿,庭院東北角為嘉靖年間修建的三層六角的「姆拉樓」(邦克樓),庭院北側和東側沿城牆修建有傳統木結構形式的北房三間和雲羅廳六間,布置經堂、水房、阿訇住宅等附屬建築,寺內古柏、大殿、木樓相互掩映,莊嚴肅穆。后街清真寺整體規模比蘭州、臨夏等地建於清朝的幾個著名清真寺規模要小,如康熙二十三年重建的蘭州西關清真寺由三個院落組成,但勝在形制完整、布局靈活。文革中牌坊、山門、邦克樓、雲羅廳等古建築被拆,古槐、香柏被砍伐,僅留禮拜大殿和北房三間(2001年北外環路拓寬時拆除)。現內院東側為新建有阿拉伯風格火焰發券外廊的兩層滿拉樓,樓頂有阿拉伯圓頂式樣的喚禮樓,南側為以拱券式門窗裝飾的現代風格二層附屬建築,內設講堂、圖書室等辦公用房。

2.2 禮拜大殿

后街清真寺現存主體建築為創建於1343年(元至正三年)禮拜大殿,(1374年)明洪武七年重建,1468年(明成化四年)再次擴建。1920年(民國九年)天水大地震大殿毀壞嚴重,1930年(民國十九年)原狀修復。禮拜大殿由前卷棚、大殿和後殿三部分組成(圖3),面積430m2。為了突出聖龕的重要性,在大殿後部加建形體較小的後窯殿,西牆正中為拱形凹壁聖龕,因此平面呈禮拜殿常見的「凸」字形。前卷棚下設有三級踏步高度的月台,為穆斯林進殿禮拜時脫鞋之處。前卷棚面闊五開間近20m,進深一間僅4.3m,懸山卷棚屋頂;大殿面闊五開間通面闊同前卷棚,進深三間僅7.66m,單檐歇山屋頂(圖4);後殿面闊三開間通面闊12.48m,進深三間通進深接近9m,單檐歇山屋頂。大殿和後殿的單檐歇山屋頂採用甘青地區清真寺建築常用的「勾連搭」結構,屋面沿進深方向前後相連接,在連接處做一水平天溝向兩邊排水連成整體,既降低了屋頂的高度、拓展了殿內空間。另一方面增加了建築立面效果和空間層次,豐富了建築的外輪廓。屋頂梁架(圖5)採用抬梁式七架梁形式,使用甘肅清真寺常用的移柱與減柱造,減柱的柱上使用一道大橫樑,樑上安間立柱,整個大殿內部僅有兩根粗大的明柱,其他各柱均為牆內柱,將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結構體系的靈活性與伊斯蘭教宗教建築功能完美結合,大大擴大了禮拜大殿的使用面積,增加了空間的靈活性。整個梁架用材粗大,有較明顯的柱生起,具有顯著的明代特徵。但減柱的原柱頭分位臨夏和蘭州清真寺常見的垂柱(懸樑吊柱)並未出現,究其原因可能后街清真寺建造年代較早,規模又較蘭州解放路清真寺和臨夏市大華寺等小,跨度進深均不大,沒有使用垂柱,因此也就失去了垂蓮柱(懸樑吊柱的圓柱頭用蓮瓣頭雕刻)的裝飾意義。

前卷棚出檐斗拱,平身科平板枋上托三彩如意斗拱(甘青一帶特有的三踩單昂斗拱,平面如「如意」只向前斜出,後尾不斜出的斗拱),柱頭科為三踩單翹單昂斗拱,正心瓜拱和萬拱拱身帶有浮雕。大殿平身科均為五鋪下抄單下昂、柱頭科為四鋪作出平昂。斗拱制度結構嚴謹,外觀樸素典雅,有元代建築遺風,與之相比清代鼎盛時期所建的蘭州橋門清真寺禮拜大殿卷棚外廊、大殿、後窯殿全部使用帶斗拱的重檐歇山頂,使用「四面出挑」斗拱(四面出挑,立面相等,下檐斗拱第四挑上還出一挑,挑著檐檁,實際上出五挑。在斗拱下橫施一道大闌額,而不用平板枋)建築體量高大,氣魄宏偉,但斗拱的裝飾作用遠遠大過結構作用。

2.3 邦克樓

寺院東北角建於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磚木結構的邦克樓(圖6),正中為一粗壯木柱,一層磚雕實底,上兩層為木結構,三層六角,重檐起脊,高約十餘米,時人贊曰:「其勢嵯峨,高壓岳陽斯樓也。」雖完全採用中式傳統木樓閣式建築做法,但也被賦予伊斯蘭宗教含義,即認主獨一及六大信仰的特定寓意。《秦州重建清真寺碑記》漢語碑文描述和讚美了歷時9年修建的「姆拉樓」:「體制恢兮竦立,飛鳥集兮怡性;八窗玲瓏兮開朗,四角崢嶸兮充天;形勢高大兮遙望,氣象維新兮改觀;紅水繞流兮南歸,白日照臨兮掩映;高矣秦川兮無京,美哉斯樓兮獨盛」。 ②可惜在文革中被毀,現僅存直徑約70cm雕刻精美的蓮花柱礎。改革開放後前往「麥加」朝覲教民日益增多,基於對阿拉伯風格的崇拜,寺內新建綠色阿拉伯風格圓頂邦克樓位於東側滿拉樓屋頂。但尺度較小,與甘肅地區原有清真寺邦克樓風格迥異,無論從外觀和心理作用上都無法達到原有「姆拉樓」對教民的影響力。

3 后街清真寺建築藝術特色

伊斯蘭教為適應中國封建社會和爭取自身的發展的需要,建立了一套符合儒家道德規範的社會倫理觀,表現出對中國文化環境的積極適應,反映在建築形式上創新性地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基本觀念、形式、方法傳統,裝飾藝術則體現出伊斯蘭教初期簡樸莊嚴的學風,主張清真寺應該莊嚴肅穆、簡潔純樸、反對大興土木、雕樑畫棟、過分裝飾。后街清真寺展示了回漢糅合的審美理念,傳達著中華建築文化的博大內涵和天水地域民俗文化的質樸特質,創造出具有清新民族情調的建築藝術。

3.1 建築脊飾

禮拜大殿椽上鋪設望磚,上設灰背調脊瓦,覆琉璃碧瓦,正脊均施相向龍吻吞脊,當心置琉璃寶剎,形制奇特,基座拱為橋,上安寶瓶。屋頂正脊為傳統的蓮花纏枝圖案,拱橋上設置火珠寶瓶,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忌諱用動物形象裝飾品的教義,將漢式建築的鷗吻進行似獸非獸的幾何抽象,以四方連續的幾何紋樣間填繪彩色顏料,造成纖巧華麗的效果。禮拜大殿的脊飾在吸收中國內地優秀傳統建築藝術特徵的同時,賦予傳統建築脊飾藝術新的宗教意義,體現出濃郁的民族特徵。

3.2 建築裝飾

禮拜大殿梁架使用蘭州、臨夏等地清真寺常見 「徹上露明造」做法,柱樑構架完全袒露,形成開敞宏闊的室內空間。屋頂使用方磚柵板,以青色方磚做柵板,白灰勾縫,遺留了明以前建築風格特徵。不同於蘭州橋門清真寺(牆壁、天花、地板全部裝板,加斗拱及雕刻花灣罩)等後窯殿內部裝潢較大殿華麗精緻以突出聖龕重要性的傳統,大殿及後窯殿天花及其它裝飾均不施彩畫,木構件都為本色木面,僅用植物、花卉圖案的木雕及漢、阿文字匾額、楹聯進行點綴,聖龕周圍也僅以阿文楹聯裝飾,整個建築群體現出清新淡雅、簡樸明快的風格。梁坊、墊扳、斗拱、檐柱、門窗等部位應用了大量中國傳統的木雕刻裝飾手法,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如檐下置斗拱,拱眼板巧妙運用荷花、牡丹、卷草等圖案(圖7);大殿明間五抹隔扇門(圖8),可折可裝,欞心紋飾為透花木雕「金錢艾葉」,構圖文雅、雕工細膩,與天水市明代建築伏羲廟大殿的裝飾一致。

3.3 楹聯、匾額、碑記

建築藝術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后街清真寺最值得珍視的是它的建築年代準確,寺內保存的經書、楹聯、匾額、碑記刻工精美、書法嚴整,記述了寺院建造發展的歷史過程,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文化交融的產物,除具有歷史價值外還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更是反映了伊斯蘭以儒釋伊的哲學思想觀。如1543年(明嘉靖癸卯年)甘肅境內最早的阿文碑刻《秦州重建清真寺碑記》記述了后街清真寺的始建和歷代以來修繕過程,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督憲永不在寺裝糧碑》記載了清政府對待回民的政策,真實反映了當時伊斯蘭教傳播的環境,我們可以根據此來研究元明清三代以來西北地區清真寺建築發展演變過程。

結語

天水后街清真寺在吸收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基礎上,根據伊斯蘭教義和宗教活動的需要進行靈活多變的設計,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豐富的宗教內涵以及精美的建築裝飾體現了回族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古代傳統木構建築風格的完美結合,反映了天水回族穆斯林在建築文化方面承襲傳統、兼容並蓄、創新發展的歷史成就,同時印證了天水回族形成過程中伊斯蘭教中國化的軌跡。

(注 感謝作者的學生王曉鵬、佟琛為本文提供幫助)

資料來源:

圖1、圖4、圖7:來源於網絡;

圖2:佟琛根據寺院壁畫改繪;

圖3:作者自繪;

圖5、圖8:王曉鵬提供;

圖6:劉致平《中國伊斯蘭教建築》。

注釋

(1)賈纘緒等著. 天水縣誌 [M]. 蘭州:蘭州國民印刷局鉛印,1938(無頁碼)。

(2)馬廉朴,肖俊仁.民族日報[N]. 臨夏:臨夏民族日報社,2010-07-05(4)。

參考文獻

1 賈纘緒,等. 天水縣誌. 蘭州:蘭州國民印刷局鉛印,1938.

2 吳鈺. 天水回族史略.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

3 高占福.絲綢之路上的甘肅回族.寧夏社會科學, 1986(2):47-55.

4 劉雁翔.天水古今民族源流考.天水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30-34.

5 劉致平.中國伊斯蘭教建築.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

6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宗教志編纂委員會. 甘肅省志第七十一卷宗教志.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7 邱玉蘭.清真寺木構架建築技術.古建園林技術, 2009(5): 101-105.

8 張萍,陳華.甘肅清真寺建築的風格特徵.建築設計管理,2012(12):73-74.

9 馬廉朴,肖俊仁.民族日報.臨夏:臨夏民族日報社,2010-07-05(4).

·甘肅省住建廳科技項目計劃資助項目(編號:JK2013-58)·蘭州交通大學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3044)·

作者信息

張 萍,蘭州交通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

陳 華,蘭州交通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7121815@qq.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