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

談文化論教育 發佈 2021-09-27T18:19:17+00:00

過去有一個國王想從大臣中選一個聰明人作自己的宰相,他把臣子們領到一扇奇大無比的門前說:「這是王宮中最大的門,也是最重的門,你們當中誰能把它打開?」大臣們都知道,這扇門過去從沒打開過,所以,他們認為這門肯定是打不開的。


過去有一個國王想從大臣中選一個聰明人作自己的宰相,他把臣子們領到一扇奇大無比的門前說:「這是王宮中最大的門,也是最重的門,你們當中誰能把它打開?」

大臣們都知道,這扇門過去從沒打開過,所以,他們認為這門肯定是打不開的。於是,一些大臣望著門不住地搖頭;另一些人則裝腔作勢地走上前方看一陣,但並不動手,團為他們不想當眾出醜;還有人甚至猜想,國王或許另有用意,還是靜觀其變才是最穩妥的態度。

這時,有一位小伙子向大門走了過去,只見他雙手猛力向大門推去,門被豁然打開了。原來,這扇門本來就是虛掩著的,沒有鎖也沒有插栓,任何人都能輕易地推開它。於是,小伙子就成了國王的宰相。

面對一扇奇大無比的門,滿朝文武望而卻步者有之,故弄玄虛者有之,靜觀其變者有之,唯有一位小伙子勇敢的走上前去,輕而易舉的推開了那扇讓人感到高深莫測的門,並且還掛印拜相,收穫了意外的驚喜。

說實在的,若論起聰明才智,滿朝文武自各有其超凡之處,這是常識,然而,他們何以會讓一個毛頭小伙子占了先機呢?

究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韜晦之術在作祟。

中國傳統文化中將隱忍謙讓奉為美德。《尚書》中有「必有忍,其乃有濟......」,孔子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老子》更是極力主張「無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幾千年來被奉為金科玉律的至理名言,固然有其內在的道理,如晉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忍苦受辱,終成春秋五霸之一;韓信忍得胯下之辱,才有了日後登台拜相名留青史;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載,撥開浮雲見日出......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話出自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也是成語「明哲保身」的原始出處,意為:明智的人善於保全自己,可見其思想的源遠流長。至於後人們的「槍打出頭鳥」、「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等保守思想的根深蒂固,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因之也就導致了許許多多諸如那班文武大臣們一樣的人,遇事先看清自己周圍的情勢,權衡利弊、擇機而動。而恰恰就是這番左顧右盼、審時度勢、察言觀色的當口,機會也就與人們擦肩而過了。這也正是那個毛頭小伙子能夠得以脫穎而出的機緣所在。

我們現行的教育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延續,雖然千百年間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但總體精髓沒有改變,那就是引導學習者成仁為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但是,同樣是千百年來的教育也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定式,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幾乎把教育和讀書給異化了。因而才使得無以計數的讀書人每天裡搖頭晃腦的「幽幽南山,秩秩斯干」,什麼「指揮倜儻,顛倒淋漓......」最終他們憑此或位列朝堂或隱跡山林,其中還不乏安邦濟世之才,如蘇秦、張儀,如諸葛亮、曾文正公等輩。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他們畢竟只屬於鳳毛麟角,而更多的則是那班一事當前畏首畏尾,用一句俗語來說就是「既想吃又怕燙著」的主。因而使得滿朝文武面對一扇輕易就能打開的門卻無人敢當這個「出頭鳥」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重演著。由此,我們反省一下我們為之努力並竭誠奉獻者的教育事業。

我們一直都在說要辦最好的教育,但是結果卻常常難遂所願,究其實,我們每天所刻意追求的是讓我們的教育對象按照我們的意願成為乖乖寶、喜羊羊,而完全忽略了孩子自己本該有的思想,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和機會,使那些原本天性各異、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在我們的一番諄諄教誨之後,差不多都變成了整齊劃一、千人一面的「中國製造」,這怎麼不令人扼腕唏噓啊!

盧梭說過:「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曾讀過一篇題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的文章,記得那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詩意的文字:「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奮?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於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予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的力量?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裡讀出願望?你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你能否覺察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你能否讓學生自己明白錯誤?你能否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能否讓學生覺得你的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你能否讓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現的驚喜?……」

捫心自問,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葉瀾先生所說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也不能說沒有,但慚愧的是,眾多同行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是否聽話、學習成績是否突出,至於說將來他們走上社會,是否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是否有愛心關注社會、關愛他人並樂於為社會發展奉獻自己的才智,我們可有多少人認真關注了?

歷史教學給了我們更多的從歷史故事中檢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和教研工作是否得法,也為自己的工作歷史教學實踐辟出了更多前行的路徑。

在歷史故事中思考,在思考中書寫自己的教學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