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為張良8世孫——兼談張道陵和張良的故里

齊聲喚賢 發佈 2021-10-01T08:43:54+00:00

「張道陵」,即張陵,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8世孫,。

「張道陵」,即張陵,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8世孫,。

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六·張子房》引《仙傳拾遺》記載:張良「其孫道陵得道,朝崑崙之夕,子房往焉。」文中稱,道教聖人張良(子房)日居住地及8世孫張道陵的修道出師之地在崑崙山一帶。據考,此崑崙山,非今人的崑崙山,而是夏代之前大梁(今河南開封一帶)的崑崙山。

在道教文化中,有所謂「九聖七真」道成之後朝拜「崑崙山」之說。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一百十四·西王母傳》引漢代《尚書帝驗期》記載:「王母之國,在西荒之野。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張道陵,字輔漢。洎九聖七真,凡得道受書者,皆朝王母於昆陵之闕焉。」文中「西荒」,是指《山海經》中的「大荒之西」的「奄」「崦嵫」「墉城」之地,其「奄」「崦嵫」「墉城」,皆古大梁轄境內的具體地名。

張良是戰國末年至西漢初年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被後世史家譽為「謀聖」「良相」。至於張良故里,因《史記》《漢書》只說「張良出於城父」,沒有明確記載具體在哪裡,因而留下了後遺症。目前,河南延津、新鄭、禹州、郟縣、寶豐,以及安徽亳縣等都稱,是其故里。

河南延津人稱張良世居他們這裡。《延津縣誌》記載:「張良世居廩延負親肙山,並在此丘建立宰相府,即天洲城」。「天洲城」,也稱「泰山天洲」。「泰山」,即古「太(一)山」「崑崙山」的別稱;「天洲城」在開封崑崙山西北之地,今為河南原陽縣齊街鄉留侯村,是張良的出生地。當地有「泰山天洲城」遺址、張良廟、張良母親「韓國母」周夫人墓。張良墓在河南蘭考西部與杞縣西北部交界的白雲山。陝西留垻縣有張良廟(祠),並有其衣冠冢。

一說張良先祖由此遷往今河南新鄭。《清河張氏宗譜》稱,張良之父張平居「廩延」,在今河南延津東北。張良的先祖張孟談與長子自「廩延」遷居韓國(國都在今河南省新鄭)之地的「負親肙山」,即新鄉小店鎮沙門村南約50里處的「負親之丘」。

但是,主導觀點為河南郟城縣人。對此,唐《括地誌》《史記正義》《史記索隱》認定:「張良出於城父,城父在郟城縣東三十里,韓地也」。《辭海》(1980年版)和《中國古今名人大辭典》也說,張良「西漢時城父(今河南省郟縣東)人」。央視科教頻道《中國影像方志》之《河南卷·郟縣篇》也肯定是今河南省郟縣東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