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何為志?男兒為何要志在四方?

閒雲島 發佈 2021-09-30T10:40:12+00:00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何為男兒之志?

「好男兒志在四方」,那麼,何謂男兒之志呢?

《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可見,男兒之志,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乃治人前提,修己目的在於治國平天下。對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儒家政治哲學等有深刻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如果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可以說「一部大學明人生」。《大學》明確指出,古代儒生或有識之士,欲有一番作為,必須先有青雲之志,正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正因為如此,泱泱中華,人才輩出。

諸葛亮,蜀漢丞相,我國古代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諸葛亮,3歲母病逝,8歲喪父,先後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荊州;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隱居隆中,好吟《梁甫吟》,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世人皆譏之,唯有摯友徐庶、崔州平等深信不疑。27歲,劉備三顧茅廬,拜其為軍師,「隆中對」三分天下,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備封其為丞相。劉備為關羽報仇而東伐東吳,因輕敵而被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羞狠交加,一病不起,病危於白帝城。223年春,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加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諸葛亮治蜀,賞罰嚴明,政清人和;東聯東吳,北伐曹魏,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234年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諡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聖尊之,東晉桓溫追封為武興王。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出師表》《誡子書》乃其代表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統一中原未成,但雖敗猶榮。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真知灼見,勵志名言,千古傳承。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詩人。岳飛十五六歲時,金人南侵,宋軍節節敗退,國家生死存亡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岳母對岳飛說:「國難當頭,你有何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於是,她決定把「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從此,岳飛以「精忠報國」為己任,精忠勇猛,多謀善斷,一路殺敵,一路飛升,很快成為宋軍統帥。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所到之處,所向披靡,金軍大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自建炎二年至宗澤至紹興十一年,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岳飛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以「莫須有」罪名一同遇害。岳飛雖含冤被害,但其「精忠報國」的志氣仍氣貫長虹,「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何等英雄氣概!

好男兒為何要志在四方?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這話的意思是,如果上天將要把重大責任降到這人身上,必須使其意志受到磨練,使其筋骨受到勞累,使其身體忍飢挨餓之苦,讓他做事總是不順利。如此震動其心志,堅強其性情,增強其才能,然後才能改正他的錯誤,這樣才能增其所能,有所作為。

毛主席青年時期,深得其精髓,那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毛主席少年時期,就立下奇志,這從毛主席青少年改詩增父——「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可見一斑。表明了其求學的堅決、志向的高遠。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是何等自信,何等豪邁,何等志氣!「自信人生二百年」,這樣的自信,亘古未有;「會當水擊三千里」,水中迎風劈浪,何等暢快淋漓,對自己的理想,對自己未來的前程滿懷無窮的信心,此生鴻鵠之志定將實現,而且會像擊水三千里一樣痛快無比。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周恩來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周圍人都敢怒不敢言,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勵志名言,乃14歲的周恩來立下的鴻鵠之志,並且畢生實踐,從而為締造新中國做出了豐功偉績,同時,激勵幾代中國青少年「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那麼,好男兒為什麼志要在四方呢?這是每個人修身的起點和根本,如果「根」沒有了,那麼,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誠如《大學》所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