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節日習俗

大南平 發佈 2020-06-15T06:09:10+00:00

春 節 俗稱「過年」,是松溪一年來最盛大的節日。二月二 傳說是土地公的生日,又說是土地公的曬銀日,一般是晴天。

春 節 俗稱「過年」,是松溪一年來最盛大的節日。初一早晨男人起來做飯。初一至初三都吃素食。素菜用冬筍、芹菜、紫菜、油炸豆腐、豆腐乾拌和,俗稱「拌鮮」;素羹用線面、冬筍、豆皮、菠菜、紫菜與米湯一起煮熟。初一,不論老少多在家過年不外出。初二「出行」。出行時,先根據哪一門進,就到哪一門的城門外去燒香點燭,而後帶小孩到親戚家拜年,俗稱「初一年初二客」。初三,人們多上街買糕、碗、豆腐稱「出財」,取高(糕)升、穩(方言同「碗」)妥、有後(方言同「後」)之意。從初二至正月十五,民間有宴請新客之俗。即宴請去年結婚的新娘和新郎。 

  元 宵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舊時城關由四隅街坊輪流主持慶賀元宵活動。街上用大毛竹搭牌坊張燈結彩,俗稱「燈竹」。人們上街觀燈稱「走燈竹」。初六城關的龍燈隊要上來龍山殺豬祭神,俗稱「興龍」。鄉間還常因「興龍」爭「風水」打架鬧事。正月十二到十八城關要請戲班演戲,經費由上年有喜事的人家捐助。元宵夜,設家宴「過月半」,大街上有舞龍、打獅、走鯉魚、說評話等活動。建國後,元宵節多舉辦遊園、燈謎、舞會、書畫展覽等活動。  

二月二 傳說是土地公的生日,又說是土地公的曬銀日,一般是晴天。這一天要吃薄餅,並將春節留下的酒浸的雞頭、雞屁股、雞腿祭土地公。  

立 春 舊縣誌載,古時立春日,群眾「抬土牛於縣衙前,五更時鞭策之,稱鞭春」。清代和民國時,民間用紅紙條封包小泥牛和一株青菜於案前,燃放鞭炮接春。建國後,民間還保留迎春習俗。  

清 明 清明節前後,從三月初旬到立夏,人們攜帶兒孫到郊外祭掃祖墓,在墳上設祭、掛白紙。回來要把祭餅分送鄰居,還帶回紅杜鵑花和白花各一束,以兆辦事如意「紅白皆中」。建國後,民間仍保留掃墓掛紙之俗。機關、團體、學校每年組織幹部、工人、學生祭掃革命烈士陵園。  

端 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民間流行包粽子、門口掛菖蒲、艾條,小孩的額頭和大門要用雄黃寫上「王」字以「祛邪」,燒艾葉熏房屋角落,噴雄黃酒驅蚊蠅。午餐吃薄餅、粽子和黃瓜煮田螺,傳說這一天吃田螺能使眼睛明亮。從初四至初七,城關南門大橋下至西門浮橋河段,有龍舟競賽,極盛時參賽龍舟有13條之多。晚上或下午,江西會館或城隍廟要上演全本《白蛇傳》。建國後,過節習俗已簡化,街坊龍舟在「文化大革命」時全被破壞,划龍舟活動尚未恢復。  

七月七夕 農曆七月七日夜,舊時婦女有設香案祀祭織女星,背月穿針乞巧等活動。建國後此俗已廢。鄉間不少地方仍保留炒桃仁和豆子讓兒童吃的習俗。  

中 元 農曆七月十五,又稱「七月半」,舊時城關設醮,請和尚念經超度「亡魂」。七月十二至十五,家家戶戶堂前置祖宗牌位,備素食饅頭糕點祭祖。十五日夜,燒「元寶」「紙錢」送祖,俗稱「祭陰婆」。建國後設醮已廢除,民間仍有燒香化紙等祭祖活動。 

 

中 秋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節前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月餅。中秋夜,城關街道有說評話、唱曲、猜燈謎、擺古董等活動。家家設宴作食,晚飯後吃月餅賞月。建國後,縣文化部門組織各種文娛活動。80年代,由縣政協等單位,聯合舉辦中秋茶話會,邀請各界人士歡聚一堂,共慶佳節。 

 

重 陽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舊時民間有以茱萸泛酒祭祖,文入學者聚會登高賦詩等活動。建國後,學校多組織學生秋遊。1988年起,重陽節為省府規定的敬老日,各單位、村鎮還向老人贈送壽麵,壽糕等禮品。  

立 冬 立冬日,民間有「補冬」之俗。家家戶戶打麻糍粿、吃雞鴨補養身體。  冬 至 各家各戶做米丸(冬至丸)食用。揀死亡大人的骸骨,也只能在這一天內進行。 

 

閏 月 民間普遍要請出嫁的姑姑、侄女、姐妹、女兒等娘家吃午飯,叫「吃後頭午飯」。只能請午飯,不能留吃晚飯,午飯中必須有泥鰍煮豆腐一碗。  


除夕,松谿縣稱「卅日暝」。  過年前十二月中下旬,各家各戶要掃塵,俗稱「撣塵」。傳說灶君爺一年結束要上天向玉帝奏本,由於灶君記性不好,平時家裡吵罵或不和善之事被他知道,就用烏煙點抹在牆壁等處。因此,在灶君上天奏本之前,把牆壁各處掃塵一次,點抹也就掃光了。掃塵之後,把新的灶君像貼上,並安下心來上對聯:「上天奏善事,回駕賜禎祥」。橫批:「招財進寶」。  從農曆十二月下旬起,民間就忙著準備過年。家家戶戶買年貨、貼春聯,還要煎糖、舂年錁、蒸年糕、做削膾、肉丸等食品。女婿要給岳家送禮品,俗稱「送年」。  年前要「分歲」,即祭請「家神」。分歲的時間沒有定期,遲早要看立春來定。分歲之後,就不再殺生。  卅日夜,點燃歲香、歲燭,備雞、鴨、魚、肉,祭天謝神,迎新「灶君」,合家團聚吃年夜飯,俗稱「過大年」。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灶堂的炭火要煨著,保持火種不斷,俗稱「煉歲」。兒童到各家收集舊的竹燈架,壘疊焚燒,稱「燒燈塔」。富戶商號多在除夕掌燈,作一年最後一次討債,無力還債者,則躲藏在外,被譏為「做皇帝」。到了「通書」規定「關大門」的時辰,各家放鞭炮「關大門」之後,債主終止討債,躲債人才敢回家。除夕夜,人們多通宵不睡,俗稱「守歲」,含祝願老人長壽之意。建國後,年俗依舊,迷信活動已明顯減少。

來源:松谿縣人民政府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