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松溪提線木偶

大南平 發佈 2020-06-15T06:10:52+0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目前松谿縣已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其中,市級文化遺產提線木偶作為松谿縣民間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榜上有名,是一項指尖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松谿縣人民政府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目前松谿縣已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其中,市級文化遺產提線木偶作為松谿縣民間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榜上有名,是一項指尖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松溪提線木偶,於清代由江西傳入。其唱腔屬弋陽高腔的贛劇曲調(俗稱江西路)。解放前,松溪提線木偶,當地俗稱傀儡戲,在城關演出是很經常的。東門菩薩廟就是提線木偶的演出「基地」,在那裡一演就是幾個月。此外,每當「佛期」(即:菩薩生日)在不同的廟宇都有演出。有些大戶人家小孩過生日,老人做壽「還願」,也要請傀儡到廟裡演出。傀儡戲雖然稱其為「戲」,但還保留著古代方相驅鬼「喪家樂」原始封建宗教形式的痕跡,除娛樂之外還有被當作「禳炎祈福」之用。

建國初,松谿縣提線木偶藝人中數葉袍仁一家最強,本地人稱之為「老六仔」。一家四兄弟都會演傀儡戲,不僅松溪有名,而且在建陽水吉鎮,浙江慶元縣等地頗有聲望。據說葉袍仁一家的傀儡,對陣時會耍大刀、會撐開綢傘,感情逼真,惟妙惟肖,他們還有出口成章,隨編隨演的才能。

松溪提線木偶演出設備十分簡陋,俗話說:「十支竹竿三領被,搭成一個八封棚。」除六十幾個傀儡外,只有一塊兩尺多見方的「底幕」,也為表演者遮身之用。表演者一般只有兩人,一人在前台操縱傀儡,且不論戲文中什麼行當,何種角色,都能隨故事情節的推進而隨時轉換,演繹十分完美;另一個坐後台配合戲文手腳並用,打鑼擊鼓兼幫腔,技藝十分嫻熟。這兩人大多系師徒或父子,他們默契配合為人們所讚嘆。

現在,松溪提線木偶劇團僅存路橋、車上、渭田和城關北門「四班」,其中路橋提線木偶劇團最為著名。劇團由5人組成,66歲張義仔任團長,出演將近30載。張義仔是繼承其父親張信忠的提線木偶藝術,張信忠曾在鄉間演出提線木偶30年(1956至1986年),張義仔的兒子張啟信又繼承了前輩的提線木偶藝術,2011年開始也能獨自上台表演,可謂是三代提線木偶藝術世家。

張義仔1965年曾在松谿縣越劇團當了一年的學徒,1966年參加文藝宣傳隊,為以後的木偶戲表演打下基礎。1976年,張義仔跟隨父親張信忠學習木偶戲,父子1981年外出演出,1985年張義仔單獨上台表演,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表演經驗。2013年,張義仔成為南平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張義仔的路橋提線木偶劇團現保留劇目30多本,有歷代積累的傳統戲和根據古典名著改編的神話劇,如《封神榜》、《白蛇傳》、《包公72判》、《岳飛傳》等,劇本文學性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張義仔的木偶形象完整,有兩套木偶共八十幾個,製作精美,神韻含蓄,栩栩如生。木偶長約1.6尺,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張義仔演出時,演員配音通過後台擴音設備播出,使舞台效果語調高亢,跌宕多變,道白、唱腔(傀儡調)以「官話」(土腔普通話)為主,有時夾雜方言,頗為風趣。

近些年,松谿縣路橋木偶戲團,遇重大民俗節日和廟會、香期,常到寺廟、街頭演出,時常結合計劃生育、護林防火、推廣菸草生產等進行政策性宣傳,也會到鄰近縣等地巡迴演出,很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