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建甌過年的十大習俗

大南平 發佈 2020-06-15T17:29:38+00:00

建甌,初名建安,古名建州,美稱芝城,別稱富沙。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奴隸、封建社會裡,不論是獨處一隅的部落藩國,或是割據一方的政治、軍事集團,還是君臨天下的中央王朝,幾乎都選擇建甌作為占據閩疆的根據地或橋頭堡,進而逐步完成對整個福建的擴張和開發大業。

來源:建甌市人民政府網


  

賴少波

  建甌,初名建安,古名建州(建寧府),美稱芝城,別稱富沙。地處福建省北部,是武夷山下、建溪河畔的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全市總面積4233.13平方千米,居福建省各縣(市)之首;人口54萬,居閩北之冠。


  這裡山川膏腴、腹盆開闊、物產豐饒,溫暖濕潤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相當適宜農林諸業的發展;南浦溪、崇陽溪和松溪在這裡交匯,又使它南可下閩江、出東海;北引浙江,西連江西,具有建立政治、經濟中心獨特而優越的地理條件。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奴隸、封建社會裡,不論是獨處一隅的部落藩國,或是割據一方的政治、軍事集團,還是君臨天下的中央王朝,幾乎都選擇建甌作為占據閩疆的根據地或橋頭堡,進而逐步完成對整個福建的擴張和開發大業。於是,歷史便將建甌推上了孕發閩越文化的大搖籃和融會閩漢文化結合部的顯要位置。


  從建甌古風淳淳的民俗風情中,依稀可見當年古閩族和閩越族先民們古樸的生活氣息及其神秘的信仰色彩。建甌的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沉澱積濾,更是洋洋洒洒,蔚為壯觀,成為稱著一方的文化寶藏。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有別具一格的方言文化,異彩疊獻的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兼容並蓄的宗教文化,成就顯赫的儒學文化和璀璨奪目的茶文化。它全面而翔實地展現了作為融會福建閩越文化的大搖籃和閩漢文化結合部基底的樹大根深與枝繁葉茂。


  建甌自古居閩上游,為閩置第一郡治所。早在漢武帝虛閩以來,其地便漸實以中土之民;晉永嘉末年,中原喪亂,士大夫多攜家避難入閩,而建甌又以其地利之便,大率流寓占藉之民居多。但人移境遷,風移俗易,又歷經數代繁衍和山川滋培,其民之習又有別於中州之氣了。


  宋代張叔椿稱:「建備五方之俗」。宋代韓元吉稱:「家有詩書,戶藏法律,其民之秀都狎於文;負其厲氣者,亦悍以勁」。明代楊榮稱:「晦庵、西山二先生過化之邦,流風餘韻,宛然猶存」。《方輿勝覽志》道:「其民柔脆,憚於遠行。」《建安舊志》道:「處市井者,好侈而尚俘;居田裡者,勤身而樂業」、「男女不混於途,少長各攻其藝,民畏官府,土重清儀,農力甚勤,不事商賈末技」。


  綜觀建甌的民間風俗,歸結起來,大體具有以下五個顯著特徵:一是循規蹈矩,注重禮儀;二是安居樂業,從善好施;三是待客盛情,寬厚從容;四是崇尚大道,尊師敬老;五是好求吉利,處世圓柔。


  本篇特輯建甌過年十大習俗,各述其要,以示其征。


  特色習俗001:「送灶王爺(公)」——建甌民間的一種過年風俗


  臘月廿四傍晚,家家戶戶備糕粿、茶酒,點燭、燒香、鳴炮,送送東廚灶君:「上天奏善事」。 從臘月二十起,平常人家多在每日夜晚,熬飴糖,配製年果糕點,如花生糖、麻仔糕、糖豆、酥粿脯仔炒花生瓜籽等。解放後此俗已大都淡化,而以採買為主。


  特色習俗002:「送(頭)年」——建甌民間的一種過年風俗


  凡是有兒女嫁娶的頭一年,或是已經確定關係尚未舉行婚禮之前的男家,須在過年前夕,一般是臘月廿四之後,得向岳父母家或准岳父母家,送膀蹄、公雞、活魚、板鴨等四種禮品,叫「送四色」;而岳家則須向男家送過年的「果仔」,另加紅棗、花生、桂圓、瓜子等,寄寓小倆口「早生貴子」;而准岳父母家,一般只收下膀蹄等一兩樣,會回送板鴨等幾樣,表示兩家禮尚往來而又圓圓滿滿、。


  特色習俗003:「吃避歲暝」——建甌民間的一種過年風俗


  除夕,家家戶戶大放鞭炮,迎接東廚灶君「下凡保平安」,合家團聚。首先祭神分歲,祭品還要提前挑到本邑本鄉或本村土地廟、福主廟奉祀。然後一家團圓就餐:炒粿、煎糕、全魚、雞鴨、膀蹄、粉丸、納底、太平蛋,大都不可少,但不同家庭,略有差別。解放後,此俗在菜譜上越來越好、越做越精,而在數量和品種上也與時俱進,最明顯的就是原來的壓軸主菜膀蹄已經大都消失不用或作改進。


  特色習俗004:「封大門」與「開大門」 ——建甌民間的一種過年風俗


  除夕守歲到開大門前一刻,先點小燭、香線封大門。然後又按「通書」規定的時刻,設供桌,有的富貴有錢比較講究的家庭還用紅緞金線繡「福祿壽喜」 為供桌訂製桌裙。在供桌上擺好糕點、紅桔、鹽茶、紅酒、粿豬、粿銀寶等物品,再點著大燭燒香,打開大門,鳴放鞭炮,並用紅紙正楷書寫「開門大吉」裁成兩半,分貼大門正中,要能合縫。迎接「財、運、喜」三神降臨舍宅,庇佑本宅。解放後,此俗逐漸簡化,守歲時間縮短,供品六十年代後粿豬、粿銀寶逐漸少了,糕果酒茶一直仍然保持都有,鞭炮必放,香燭必點。


  特色習俗005:「吃糕粿」 ——建甌民間特有的一種過年風俗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這是當地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從農曆臘月二十日後,家家戶戶都忙於撣塵(即除塵,打掃衛生),全家總動員,擦洗、舂粿、蒸糕、置辦年貨。吃分歲暝,正月請春酒,都要煎糕炒粿,因建甌方言「糕」與「高」同音,預兆「年年高升」;「粿」與「財」諧音,謂「吃粿生財」。建甌人製作的年糕有紅糖糕、白糖糕、紅棗花生糕、肉糕等。食用除煎酥外,還有切條拌蛋油炸。


  特色習俗006:「拜年」——建甌民間的一種過年風俗


  正月初二拜年,小輩先向長輩問候祝賀(早年兒童多有叩拜),奉上冰糖紅棗茶。長輩即率全家先拜歷代祖宗香位和「天地君親師」,再分別與左右近鄰互相祝拜,然後分頭走訪至親——伯叔祖、外祖、岳父母、舅父母家,和各自好友相互拜祝「行時(運)生財」。解放後,拜年之俗更盛,自臘月二十到正月十五,滿街相遇,舉手作揖,曰「拜個早年」、「拜個晚年」。同時也更加廣泛,首先在輩份昭穆,捧茶規矩上逐漸放鬆。禁止婦女走親訪友的習俗已被廢除。其次,拜年範圍已從血親姻親、至親好友廣及一般親友,以至素不相識的人,在特定條件下,拜年之禮,甚至疏重於親。


  附:團拜。由黨政機關帶頭,各企事業單位、群團、社團都十分重視。大團拜解放初簡樸、節儉,只有清茶一杯。六七十年代始有茶點,文藝小節目,均在正月初一舉行。九十年代假期長,外地領導多數回家團聚,故有臘月廿四後團拜之興起。團拜,本為革除繁文縟節,節省時間,減少奔波之累,但效果甚微,許多人團拜之後,照樣東奔西跑,必上領導家門,方為寬懷歡心。從八十年代之後又興起四式拜年新俗:①電話拜年;②郵寄賀片拜年;③賀年有獎明信片拜年;④近年又加贈送鮮花花籃、花束,以及更時尚的手機簡訊、QQ、微信拜年等等。


  特色習俗007:「拜塚年」 ——建甌民間特有的一種過年風俗


  正月初一過春節,現今的時尚是手機簡訊、QQ、微信拜年等等。早年通常是親友之間互訪拜年,各家備有糖果香茶相待。然而在農村多數人仍堅持「拜塚年」這個古老的風俗,即正月初一開過大門吃過早飯(多是齋飯),一家大小便攜帶香燭、果點,到先人的墓地,獻花燒紙錢,向地下親人拜年,緬懷先人恩德,而後「采青」回家。隨著文明風尚興起,現在城裡也時興「拜塚年」,特別是公墓那裡,正月初一總是熱鬧非凡,鞭炮聲此起彼伏。還有信教的人家,到寺廟「拜佛年」。


  特色習俗008:「接春」——建甌民間的一種過年風俗


  按曆書所算時刻,在家中備香案,燒香點燭,放鞭炮,用紅紙條封冬筍、大白菜等各一棵,還貼上「迎春接福」,「春臨福至」等紅箋,名為「接春」。此俗在郊區、農村尤盛。


  特色習俗009:「叉龍燈」——建甌民間獨特的一種過年傳統遊樂風俗


  即舞龍燈。它是建甌民間春節期間最受歡迎的遊樂活動。建甌龍燈,龍頭用色紙或娟彩扎;龍身以竹蔑為骨架,上面復蓋繪有鱗甲的紗布,內燃油囊;龍尾大多紮上一束大鐵樹葉。舞動時燈火四溢,蜿蜓如飛。建甌龍燈按顏色分為黃龍、紅龍、和青龍。每一龍另有一顆用紅紗蒙制的滾燈,稱作「龍珠」。此外還常配以一組不同顏色紙紮的魚形或龍形大彩燈,欲稱「九魚採蓮」或「五經魁」。「叉龍燈」時,觀者人山人海,沿途商店、民宅鞭炮不斷,熱鬧非常。


  建甌過年的傳統遊樂風俗,同時還有:


  「挑幡」:它是用一根大約10米長的肥碩毛竹,削去枝葉,縷空其節,製成長竿,外漆朱紅油彩,頂上裝置一座彩綢紮成的彩燈幡塔,周圍綴掛數隻小銅鈴,竿上還掛有長幡。表演者用單手豎托長竿,隨著鑼鼓聲有節奏地舞動,時上時下;時而用腳挑肩扛;時而用鼻頂齒托,長竿始終巍然不倒。舞到激烈時,長幡呼呼招展,銅鈴叮噹入悅耳,具有濃厚的古閩族遺風。


  「打獅」: 它是由江西籍的棉布、建築業業餘藝人玩耍。常由一對獅子、一個繡球和若干大刀、長矛組成一支隊伍。獅子用彩綢、紅黃布紮成,一頭獅子由2人操作,在鑼鼓聲中扭擺跳躍, 一個精壯的小伙子,頭戴彩色包布,身穿紅襖,腰扎繡花板帶,腳蹬八耳麻鞋,摯著繡球,東一抖,西一晃,逗引獅子東撲西顛。


  「擔花擔」: 它通常由一對或數對紙紮或絹制的精美大花籃組成。表演者用一支薄竹扁擔挑著,走八字步,互相穿插,交叉進退,顫顫悠悠,很有舞蹈韻味。


  特色習俗010:「裝春台」——建甌民間獨特的一種過年曲藝風俗


  「裝春台」是一種造型藝術,即在一座大的平台上,巧妙地塑造一台戲文故事造型,有《許仙與白娘子》、《薛丁山與樊梨花》等。演員多由兩個10歲左右的幼童裝扮,造型多是一個演員立於另一個演員手持的道具之上,造型鐵架都隱藏在演員的服飾道具上。踩街時由壯漢抬著平台緩行,配上音樂和燈光,悅目動人。早年每逢春台踩街時,圍觀的百姓往往人山人海。


  此外,還有:


  「二月二,吃乾淨」——建甌民間一種獨特的過年風俗


  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大家都炒粿、煎糕,把過年的剩餘食物吃個犁利(乾淨)。農戶間有「過了二月二,百草要落地」之說,農田園圃山地耕作緊迫由此始,「一年之計在於春」,自此付諸行動,至今勤勞人家不忘此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