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的破產:人們看清政府下不了決心,決定下決心推翻

觀史說 發佈 2021-09-28T20:38:46+00:00

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逮捕維新派人士的時候,可能怎麼也想不到,僅在三年之後,自己會同意推行這些「逆賊」推行的政策,進行一場範圍更廣,程度更深的改革。

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逮捕維新派人士的時候,可能怎麼也想不到,僅在三年之後,自己會同意推行這些「逆賊」推行的政策,進行一場範圍更廣,程度更深的改革。

這場改革從1901年開始,直到辛亥革命時還在推行之中,這場改革被稱為「清末新政」,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叫法,民國時期稱之為「遮羞變法」。「遮羞」這二字算是把這場變法的實質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也正是這場變法,讓人們對這個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失去了最後的信心。

相比於戊戌變法只留下一個「京師大學堂」,也就是現在北京大學前身,清末新政還是有很多實質性的成果,對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改革中最明顯的也是最熟知的就是做官途徑的變化——科舉制被廢除。科舉制度發展了一千多年,早已沒了最開始的活力,被各級學堂所取代。文科舉的廢除讓近代中國高等教育開始建立起來。


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是清末新政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政策了。已經病入膏肓的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給了更多人才更多樣的選擇,一大批留學生前往海外求學,給沒落腐朽的清王朝帶來先進技術,先進思想。

科舉的另一個方面——武科舉廢除與新式軍隊緊密相連。武科舉的廢除較早,在新政開始之初,清政府下令全國各省廢除武科舉考試,淘汰舊式軍隊,開始組建新式軍隊。在組建新軍的過程中,有兩支軍隊發展最迅速,最為先進。這兩支軍隊分別為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

湖北新軍由張之洞組建,陸軍統帥分別為張彪和黎元洪,辛亥革命時打響武昌起義的就是這支軍隊。北洋新軍由袁世凱組建,袁世凱的這支軍隊成了他清末和民國初年最重要的政治資本,袁世凱死後,北洋新軍群龍無首,各派別相互牽制,即北洋軍閥。


無論是廢除科舉,建立新式軍隊,還是制定法律,鼓勵工商業,這些都不過是清政府為了滿足他們的封建統治所進行的政策,當時的人們的主要訴求是民主。

相比軍隊這樣能夠「外抗強敵,內壓起義」,清政府在民主上的動作就慢得多了。當時人們的意見主要分為君主立憲和共和,也就是說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清政府顯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民之所向。即使有一部分人支持君主立憲,可清政府卻好像不支持君主立憲。


在清末新政開始之前,君主立憲的政策就不斷被提出,以清政府以各種理由推脫,先是主張要考察西方,再經過各種複雜的分析論證。在1908年8月,清政府終於同意設立議院,不過要在九年之後,也就是設立了九年預備期。

九年預備期讓民眾譁然,為了穩定民心,清政府不得不縮短預備年限,決定在1911年,也就是三年之後設立內閣、議院。

在1911年4月,人們千呼萬喚的內閣終於出來了,可也讓人們傻眼了。內閣總共十三人,九名滿人,四名漢人,四名漢人中僅一位有實權,九名滿人中還有四位是皇族,這屆內閣也被人們稱為「皇族內閣」。


皇族內閣讓清政府的真實面目暴露無疑,也讓這場變法真正成為了「遮羞變法」,只不過這個遮羞布並不能庇佑清政府,在全國各地聲勢浩大的起義隨之而來,在皇族內閣實施五個多月之後,武昌響亮的槍聲響徹夜空,清政府這個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結束了他的統治,和封建制度一樣,一去不復返。清政府的滅亡,距離「皇族內閣」的成立,還不到一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