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白齊名,卻留三吏三別書盡末唐悲涼,沒落貴公子的一生如何?

青子說史事 發佈 2021-09-28T20:32:16+00:00

雖有「詩聖」之稱與李白齊名,但卻看透大唐的悲慘景象,對其失望透頂。而杜甫並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出身貧寒才為百姓而作詩。

「光芒萬丈長」,這是後人對杜甫詩歌的評價。雖有「詩聖」之稱與李白齊名,但卻看透大唐的悲慘景象,對其失望透頂。

而杜甫並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出身貧寒才為百姓而作詩。在他年輕之時也是豪門望族的貴公子,但是他的人生也隨著大唐王朝的興衰勝敗而變得曲折和離奇。

貴族公子意氣風發

杜甫出身於「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京兆杜氏。其家族均為當代知名人物,祖先為西晉大將軍,其祖父便是當朝的著名詩人,也許杜甫的詩才也有基因的加持吧。父親杜閒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杜甫的母親出身於天下有名豪門望族——清河崔氏。

杜甫七歲時便學習作詩,九歲時便寫得一手好字。你若認為他是個文靜書生那就大錯特錯了,儘管束髮之年的杜甫經常上樹去摘梨子和棗子,還有些孩子的活潑,但那個年代十五歲已是男孩子成家立業的年紀了。而立之年前,他已游遍大唐的大半江山,甚至還萌生了去倭國的念想。

年輕時的他意氣風發,登臨泰山,抒發自己的凌雲壯志。甚至於24歲左右,他科舉考試落榜,也未能影響到他漫遊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這十年中,他與李白三次見面,結成了比較深厚的感情。在第二次分別之時,李白更是留下「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這樣的千古佳句來表達對杜甫的惜別之情。

家道中落報國無門

而立之年後的杜甫,簡直就是換了個活法,前半生的瀟灑快活轉眼煙消雲散,個人的悲慘命運在殘酷的時代洪流中是在所難免的。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前,杜甫的父親便去世了,失去了家族的根基,杜甫漸漸悔恨自己前半生的碌碌無為。

儘管他向皇帝進獻了三大賦,可仍因當朝宰相李林甫的一句「野無遺賢」而失去了走上仕途的大好機會。甚至李林甫仍從中作梗,將本是待詔集賢院身份的杜甫發配河西做一個小官。沒過多久他便辭官而去,選擇回家鄉附近做武器倉庫的看管小官。

工作穩定下來後,杜甫在回家看老婆孩子的路上見到百姓民不聊生屬實心寒,可惜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驪山上的行宮裡,達官貴人們在喝酒享樂,而渭河邊的百姓們卻連一座完整的橋都沒有。

而等他到家以後,他卻發現自己的小兒子,因為飢餓,已經死掉了,杜甫不禁崩潰大哭。曾經想為大唐盡力,成就一番事業的他在此刻也不禁產生大唐要衰亡的想法。

嘗盡天下苦為百姓作詩

人近中年的杜甫,嘗遍心酸,再也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作為詩人,他只想寫盡蒼生之苦;作為政客,他開始思考大唐王朝的末路時光該何去何從;作為百姓,他也只得在當代浪潮中隨波逐流。

杜甫的《哀王孫》把這群王公貴族的悲慘形象也躍然於紙上。事實也證明,幾個月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不顧皇室子弟安危,僅帶著親衛隊和妃子出逃,將長安拱手讓與安祿山。

結束語

安史之亂前後,杜甫的詩風大轉。早年間遊山玩水的意氣風發、瀟灑快活盡化為烏有。他能被稱為「詩聖」,不單單是因為他細緻入微的表現手法,更是因為詩中字字包含著他為百姓流離失所的生活的刻畫,甚至可以說是唐末《史記》也不為過。

他的三吏三別向我們展現出了戰爭下普羅大眾的悲慘,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