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金門發現魯王墓,出土碑文改寫歷史,專家:鄭成功被冤枉了

尋蹤歷史足跡 發佈 2020-05-25T09:07:44+00:00

眾所周知,考古可以補充史料的不足,考古通過對古代文物、遺蹟的發掘,可以從多方面探索當時社會、經濟和生活方面的情況,從而彌補其它現存史料的不足。

眾所周知,考古可以補充史料的不足,考古通過對古代文物、遺蹟的發掘,可以從多方面探索當時社會、經濟和生活方面的情況,從而彌補其它現存史料的不足。特別是對於那些缺少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要了解那時的情況,考古發掘工作就非常重要了。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史料都由前人編寫或流傳下來的,由於各種原因有些史實記錄不清、不詳,甚至有篡改史料的嫌疑,因此對研究歷史造成種種不便。而考古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澄清是非,證實史料真偽的作用。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明朝藩王墓,證實了清朝篡改明史,鄭成功被冤枉了。


1959年,福建金門某部隊在舊金城以東炸山取石,意外挖出了一些墓磚,工地負責人意識到可能挖到了古墓,於是立即上報了當地文物部門。很快當地文物部門就派出考古人員趕往現場,經過考古專家現場勘查,確認這是一座古墓,於是立即上報進行搶救性發掘。墓穴長250厘米,寬140厘米,墓碑高120厘米,露出地面20餘厘米,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後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志」八字,專家經過仔細研究表示墓主是魯王朱以海。



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孫,魯肅王魯肅王朱壽鏞之子,是明朝第11代魯王,封地在山東兗州。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入關劫掠,兗州被清軍攻破,朱以海的哥哥魯安王朱以派自縊而亡,他躲在死人堆里才逃過清軍的屠殺。死裡逃生後的朱以海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承襲魯王之位,但僅一個月後,李自成攻占北京,並計劃向山東用兵,朱以海只能南逃,寓居浙江台州,出任監國。


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派大軍征討浙江,魯王朱以海被迫撤往福建,第二年正月朱以海在長垣誓師,在誓師會上,他向各路大軍表明了「王業不偏安」的決心。朝政軍隊初步整頓就緒後,朱以海即著手收復失地,短短半年內,福建多個府縣相繼收復。但就在明朝復興形勢大好之際,南明朝廷內訌朱以海被架空,後來清軍大舉進軍福建,最終此前占領的地方都被清軍攻克。


後來,朱以海在浙江舟山立足,但在順治八年八月,清朝總督陳錦等率兵攻打舟山,僅僅一個月舟山就淪陷。無奈朱以海逃到廈門依靠鄭成功,因朱以海是明朝宗室,鄭成功還是以禮相待,安排他居住於金門。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朱以海在金門病逝,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史料記載魯王朱以海被鄭成功推進大海,但是從墓室石碑記載得知,清朝史料記載是錯誤的,是清廷污衊鄭成功的,清朝篡改了明史記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