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師父」與「師傅」不可等同

陝西土生書院 發佈 2020-02-25T03:14:29+00:00

今人,常把「師父=師傅」來作稱呼,其實二者還是有區別的。「師父」和「師傅」是同音詞,在說話時聽不出二者的分別,但寫出來就不一樣了。


師父和徒弟之間有系統嚴格的師承關係。今人,常把「師父=師傅」來作稱呼,其實二者還是有區別的。


不少同修,仍常把師父作師傅稱呼,其實,這一點是為不妥。


師父是我們終身依止的恩師,如同慈父一樣,而不是等同於世間一般傳藝的人。


「師父」和「師傅」是同音詞,在說話時聽不出二者的分別,但寫出來就不一樣了。


師父:對出家法師(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


師傅:工、商、戲劇、書畫、醫術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


如:老師傅、廚師傅、木匠師傅、書畫師等等……(如果對出家師稱呼為:師傅,是不適宜,也是一種貶低,出家師的含義)。(參考文獻:《現代漢語詞典》)


1「師父」多用作對和尚、道長的尊稱。


「師父」據史書記載,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


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松老人書》《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說明了當時稱僧人為師父的普遍。



2「師傅」多指老師,不同時期有特定含義。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是用來指老師的。


《榖梁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


《三字經》所說的「子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這一意思。


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


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於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


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並列關係。


《史記》中9處11次出現的「師傅」,都是這一意思。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繫在一起。


從西漢到南宋,這是師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時期,依然保留了這一意義。


顯然是因為「師傅」的地位太尊、聲望太高,所謂的「身為師傅,貴極人臣」,這一稱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


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占,很少例外。


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


至於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書畫、醫術、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後期以後的事情。


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更是 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3「師父」比「師傅」蘊含著更濃烈的感情色彩。


「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地敬重,這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父。感情顯然更加深摯。


由於受重教尊師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就典型地體現了這點。


「父生之,師教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有生養之恩,老師有教育之誼。


「師父」的稱呼,在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之外,還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現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


「且道士之稱受業師,則曰師父:於師前自稱,則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議》卷十三)


無論是僧道還是俗人,稱呼自己愛戴的法師為「師父」,於理為然,於情洽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