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為抗疫而塑」

新華網客戶端 發佈 2020-03-12T09:35:49+00:00

在吳為山看來,在全民抗疫的過程中,地方和軍隊的醫務工作者都懷著崇高的使命感,不顧個人生命安危,奔赴抗疫第一線,「許多年輕的醫務工作者以自己的奉獻,救死扶傷,譜寫了青春的樂章」。

來源:中國藝術報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雕塑新作《使命》 ,雕塑出一位身著防護服、正在敬禮的女軍醫,以潔白的漢白玉石材象徵了白衣戰士的聖潔與純粹。在吳為山看來,在全民抗疫的過程中,地方和軍隊的醫務工作者都懷著崇高的使命感,不顧個人生命安危,奔赴抗疫第一線,「許多年輕的醫務工作者以自己的奉獻,救死扶傷,譜寫了青春的樂章」 。雕塑上半部分簡約的造型與下半部分帶有未完成「當下感」的粗礪石塊的對比,更顯現出整件作品的主題——直面疫情現實,尊重與珍愛生命,並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者仁心的「使命」而樹立豐碑。

《使命》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在「為抗疫而塑」主題下創作的一批新作之一。該主題21件雕塑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台推送以來引起廣泛關注。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匯集了全國各公立美術館、各美術院校、各雕塑院及解放軍系統從事雕塑創作的名家與中青年優秀創作者,將持續創作下去;全部作品都聚焦抗疫現實,凝練地記錄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戰士們」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感人故事和瞬間。

和《使命》相似,很多雕塑家的有感而發直接來自在疫情防控期間看到的醫務人員的形象。景育民的《天職》以如山的造型塑造了一位老醫生正在戴上手套,即將進入危險搶救現場的生動瞬間;王樹山的《民族脊樑·國之泰山》則聚焦萬千民眾「最愛」的鐘南山院士,雕塑中,他的右手緊握拳頭,表現必勝的堅定信念。

新聞媒體上「刷屏」的「白衣天使」們長時間戴口罩,臉上出現的深深壓痕的圖像,給很多雕塑家以重要靈感。李迅的雕塑《天使的唇印》表現了一位剛從ICU結束緊張工作的護士脫去口罩的瞬間,在她年輕美麗的臉龐上,那「天使的唇印」仿佛向人們訴說著她在抗疫前線所經歷的一切;劉松的《最美的微笑》著重處理了一位醫務人員帶著壓痕的臉上留下的微笑;而談強的雕塑直接以「痕」命名,「每一道印痕,就像被祝福的歌,永遠流淌在我們的心田,那是心中天使最美的模樣」 。

雕塑家們採取頭像、胸像、半身像的雕塑形式抗疫,熱切的情感撲面而來;而全身像、群像的形式則在雕塑形式語言上需要注入更多巧思。鮑海寧的《生活上是家人,疫情前是戰友》取材自90後夫妻——龐振和陳美茹作為全國醫務工作者的代表而齊心抗疫的情景,三個場景中的人物被雕塑家放在一個浮雕空間中呈現,傳達出「生活上是家人,疫情前是戰友」的主題。和鮑海寧的創作取材相似,很多雕塑家都將目光投向抗擊疫情中湧現的普通勞動者。陳健的《武漢加油——志願者華雨辰像》雕塑90後武漢市音樂教師、志願者華雨辰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上的場景;馮國豪的《砥礪者——只為那勝利的吶喊》聚焦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蘭君在實驗室爭分奪秒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瞬間。柳青的《黎明之前——武漢快遞員袁雙》記錄的是快遞員袁雙的平凡與不平凡;而陳繼龍的《畫面之外,你我同在——新聞90後》的創作素材則來源於三位90後《光明日報》記者盧璐、安勝藍、姜奕名,以雕塑致敬逆行的新聞工作者們。陳靈毓是武漢醫護專車志願者,她在這個特殊時期臨時充當起武漢的「動脈」 ,每天運送醫務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將醫務人員運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雕塑家任艷明的《風雨無阻——醫護專車自願者陳靈毓》就「表現她清晨出車前為車消完毒的一瞬間,一天的工作會很繁忙也充滿被感染的危險,但她望著升起的太陽,透過厚厚的防護口罩也能感受到她堅定勝利的信心」 ,任艷明說。

在充滿感召性、探索性的創作過程中,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的雕塑家們深深為抗疫戰鬥中那一個個真實的、生活中的人物所感動,從不同視角,以不同手法,用不同風格塑造了一個個不同形象,同時在視覺呈現上也各具風格、各顯神采——申紅飆的《同裳》 、周思旻的《家人》都具有雕塑家自我的藝術語言風格,他們的雕塑,不僅以高度濃縮的形象歌頌了眾志成城的抗疫精神,更塑造出一個個具有鮮明「在場感」和「當下感」的形象。

在吳為山看來,很多成功的雕塑作品是對歷史進行反思、評價、判斷,反覆雕琢,繼而成為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的藝術經典的。但也有一些在短時間內創作的作品,其敏銳性與鮮明性,現實性與精神性相結合,使作品充滿了藝術感染力,「這些當下創作的作品,反映了當下的情感,當下的期望,記錄了這非常時期的現實指標」 。吳為山說, 「它們為歷史提供素材與文獻,為我們的精神史積累坐標點,為藝術的發展創造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形象,也希望能為一篇宏大而深刻的史詩寫下詩行」 。(記者 張亞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