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年度 3D 列印行業報告:「泡沫散盡,只欠東風」| 鈦媒體行研

鈦媒體app 發佈 2020-01-13T07:31:01+00:00

【以上為本報告部分內容提要,完整報告剩餘4500 字。訂閱 鈦媒體VIP專業版服務,成為專業會員,即可查看並下載報告全文。

圖片來源:unsplash

【歡迎訂閱鈦媒體 Pro 專業版,成為Pro會員,查看並下載更多行研報告】

從初生再到成熟,3D列印行業發展僅歷經三十年。

對於這個新興的行業來說,曾經的熱度刷爆人們的朋友圈。從2017年的風口再到2019逐漸淡出人們視線,3D列印行業的公司已經歷一番「裸泳」,「剩著為王」的時代下,已經落地的公司紛紛找到了適合技術的落地場景,一輪新的競爭或許正在開始。

(部分國內外頭部3D列印公司市值對比)

縱覽國外3D列印項目,國內的項目普遍市值不高,發展規模也並不比前者更大。UNIZ公司內部技術人員對鈦媒體解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

  • 缺少類似「AlphaGo」之於人工智慧的2C營銷事件;
  • 中國3D列印公司發展歷史較國外還較短暫;
  • 中國公司的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

據鈦媒體TMTbase資料庫數據顯示,絕大部分3D列印公司均成立於2010年前後。一位3D列印資深人士直言:「滿打滿算這個行業也才20年不到,大家期待可能過高了。」

但事實似乎沒有這麼簡單。

回顧人工智慧發展史可以看出,ImageNet的出現讓科學家認識到了人工智慧的意義,而後AlphaGo與人類在圍棋上的博弈更是把人工智慧概念推到了每個普通人的面前。緊接著,人工智慧受到投資人爭相追捧,以至於諸如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獨角獸公司也應運而生。

對比人工智慧,時至今日的3D列印給人們的印象依舊十分「虛無縹緲」。更多的人們將3D列印和玩具一詞聯繫到一起,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3D列印只會「拉絲」。誠然,3D列印雖然也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影響相對於人工智慧來說還微不足道。

實際上,就市場規模而言,3D列印的市場規模還遠遠不及人工智慧。就華曙高科內部人員與鈦媒體的溝通中,對方透露,3D列印預計將在2020年市場規模突破100億美元。就平安證券所發布的3D列印行業報告來看,自2013年,該行業已從總產值30.3億美元上升至2018年度的96.8億美元,複合增速超過26%。

反觀人工智慧,不到20年,市場規模就已經突破1500億人民幣,截止目前就有1914億元投資進入到了該行業。而在3D列印領域,不論從投資額度亦或是市場規模都不能和人工智慧行業相提並論。

另一方面,據艾瑞諮詢的一份人工智慧報告中稱,在人工智慧行業,中國公司已經收穫635億人民幣投資,占該行業的33%左右。而在3D列印行業中,美國企業所占市場規模約占全行業的60%,中國企業僅占10%。全球3D列印產業的權威研究機構美國沃勒斯公司總裁特里·沃勒斯認為,中國的3D列印公司雖然較具潛力,但中國若想成為全球最大的相關市場仍需要較多時間。

中國的3D列印並不如人工智慧,前者在全世界總體規模中占比較小,而後者已可以和美國分庭抗禮。

就全球3D行業市場規模而言,正如前文所述,3D行業的百億美元規模還未進入「千億俱樂部」。華曙高科的朱露平慨嘆:「全世界的3D列印市場規模可能還不到微軟全年收入的1/10。」

在微觀層面,國內的3D列印公司中,收入體量最大的是先臨三維,達到4.01億元,其次是鉑力特,達到2.91億元;鉑力特是國內盈利體量最大的公司,2018年其凈利潤達到5718萬元。國內營業收入體量最大的先臨三維,2018年歸母凈利潤僅941萬元。

總體來說,3D列印行業非常像鈦媒體 · 潛在投資在梳理寵物經濟時,所發現的規律一樣,該新經濟賽道總體可概括為小而散,看似美好,實則還需時間得以繼續發展。

難以規模化,淪為定製「生意」

同樣是新經濟概念,3D列印「干」不過人工智慧有其背後原因。

就中美3D列印市場發展程度而言,多位行業內資深人士對鈦媒體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總結可以概括為,對比人工智慧,在歐美,3D列印行業其實並不是特別新興的行業,據鈦媒體了解,該行業現正處在「S」曲線模型的第二階段,即成長階段,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各方面技術沉澱日趨成熟完備,所以更受海外的投資人青睞。由此,作為一種技術,3D列印在歐美值得投資,也讓眾多項目的融資輪次和融資額超過中國企業。

反觀國內,就現在的技術具體情況來說,多家公司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輔助傳統工業解決一些痛點、定向突破一些技術瓶頸。但就發展程度而言,還尚屬早期。這非常類似於鈦媒體過去所報導的晶片行業,對於國外已開發國家來說,半導體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傳統行業,而在中國反而是一個短板。雖然3D列印公司也受到了諸如晶片行業一樣的政策傾斜,但總體來說力度還不夠。現在,3D列印行業在國內被認定為一個全新的行業,屬於探索期與成長期之間,無論是技術沉澱還是市場感知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技術落地較美國要少。

除行業發育度不足外,在國內3D列印還遇到了另外一個難題。相比較傳統網際網路項目,3D列印行業最大的問題便是規模化和網絡化。「在我們看來,3D列印更像是一種為製造終端產品的補充性技術,而不是一種獨立的行業。」一位投資行業資深人士對鈦媒體這樣講。

起點創投合伙人孔華威在3D列印概念出現後,便已經對增材製造(3D列印)行業做了定義。他對鈦媒體這樣說:「替代模具現在看起來只是一個方向,而我認為3D列印更好的出路是更新現在工業產品的工藝流程。」

(部分國內3D列印企業)

孔華威對鈦媒體分享道:「目前的3D列印公司還以設計為主,以做項目的形式存在,項目很難規模化,投資人都不願意投。」

3D列印行業無法大規模規模化、網絡化原因為何?

首先,大多數3D列印企業多以「賣機器」為主。在孔華威看來,整個行業的賣機器情況還不容樂觀,這主要體現在大多數小企業的經營中。「小的賣幾千塊一台,貴的幾萬塊,就這樣的水平吧。」孔華威透露。

「賣機器」仍然是3D企業發展的主旋律,至今為止,3D行業的普及還較大程度上依賴機器的銷售。

實際上,對於大多數2C型3D列印企業來說,其主要產品還受制於物流和工業4.0企業的擠壓。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對鈦媒體講道:「在3D列印概念出現之時,物流還不太方便,而今天,絕大部分企業可以次日達,甚至當日達,這無疑限制了3D列印場景的擴展。」

面對這個問題,孔華威這樣解釋:「我們到底需要3D列印打什麼東西?『家庭工廠』這個概念在今天看來有點理想化了,我們可以在家製造東西,但現在,我們需要的東西都可以買得到,在家裡3D列印,這樣做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效率。」

另外,在推廣3D列印產業之時,眾多產業遇到了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那便是適合行業的人力資源並不多。在以項目制導向的3D列印行業中,對於3D列印公司來說,無疑要為推進項目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鈦媒體觀察過後發現,一些公司還在承擔著為客戶企業培訓3D列印人才的責任。有些企業將其命名為「3D列印設計師」,不得不說,這樣的人力配置也屬無奈之舉。為了讓客戶公司更好地使用3D列印後台軟體,這些投入在目前看來還屬必不可少。

清鋒時代CEO姚志鋒對鈦媒體這樣說:「我們這個行業很少有與之配套的設計機構幫我們做這個事,我們被迫自己去做,我們的蜂窩狀鞋底產品都是自己算出來的。」

他對鈦媒體形象的表示:「大家都在討論GE,但對於我們來說,有時候對方連工具都不會用。」這無形提高了3D列印公司在產品研發階段的成本,從技術角度而言,當產品可以大規模製造的時候,這樣的成本才有可能被攤平。就姚志鋒的估計,待到萬事俱備之時,全行業的成本價格可以下降30%-50%。不論是鞋類廠家亦或是類似清鋒時代這樣的3D列印公司都會有毛利空間。

姚志鋒認為,這就是清鋒時代未來要走的路,也是3D列印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體現。

雖然清鋒時代已然在鞋類領域有了成功嘗試,但對於大多數3D公司來說,現階段,其產品還未進入到規模大生產階段。「補坑」,實現商業閉環,仍舊是大多數企業正在進行的重要事情。

「我們為了做一個A,要做一個B,而為了實現這個B,要做一個C。」一位一線3D列印設計師對鈦媒體傾訴。3D列印人才匱乏,資源互不連接,提高了3D列印的規模化門檻。這位3D列印設計師對鈦媒體舉例;「我們甚至不能用開源軟體,而要做獨立開發,因為市面上開源軟體難以滿足精度和效率的要求。」

在採訪多名資深投資人後,鈦媒體得到的普遍回復是,3D列印公司更像是一個生意,不太適合一級市場投資人投資。不過,對於投資來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廣大投資人希望3D大一年公司降低營銷成本,實現更快的速度增長。

在與600餘家國內3D列印公司聯繫後,鈦媒體梳理出了一幅3D列印市場中的主流公司。在眾多公司的業務中,就數量來說絕大部分企業的客戶屬性非常廣泛。其產品在諸如航空航天、汽車、醫療、消費產品中多有涉足。客戶所涉行業廣泛,但對於一種技術來說,往往並不意味著是一件好事。

市場需求分散,意味著3D列印在改造諸多行業的過程中,是以一種同步推進的方式進行的。創業公司本就人少、資源稀薄,在同時面對跨行業需求之時,難免難以應對。

隨著物流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3D列印的市場空間也被壓縮。孔華威對鈦媒體這樣講:「在安德森剛提出3D列印概念時,世界範圍內的物流並不發達,但如今全球各地的生產商都可以通過物流來共享供應鏈,那麼這種情況下,需求者可以直接找到設備生產商去下單而不是去設置一個3D印表機。」

回歸現實,3D列印正在尋找落地場景

不過,3D列印在中國的發展並非一無是處。

......

......

【以上為本報告部分內容提要,完整報告剩餘 4500 字。訂閱 鈦媒體VIP專業版服務,成為專業會員,即可查看並下載報告全文。】

本報告由鈦媒體內容中心出品,版權歸屬鈦媒體,未經許可不得輕易轉發和轉賣。關注「鈦媒體(taimeiti)」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獲取一級市場優質行研報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