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回家路

星球研究所 發佈 2020-01-16T19:25:15+00:00

實際上就單日客運量而言暑期、國慶都曾打破「春運」的記錄但仍然只有在「春運」期間人們腳下的道路、身處的旅程、懷揣的情感才顯得格外與眾不同畢竟此時一條條道路連接的是天南地北的山河、城市、村莊更是14億中國人渴望團圓的心愿在此星球研究所聯合華為Mate30系列用鏡頭記錄下這些道路上的風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本文所有圖片

由29位攝影師

使用 華為Mate30系列 拍攝

謹以此獻給

所有回家路上的人們

所有堅守春運崗位的人們


新年的鐘聲

就要到來

背井離鄉的人們

即將踏上一條特別的旅途

(廣州塔下,歸鳥與歸人,攝影師@盧文)


這是藍色星球上一年一度

最轟轟烈烈的「人類遷徙」

全國上下

超過1.7萬架次空中航班

5000多對旅客列車

79萬餘輛客運班車

1.9萬餘艘客運船舶

已整裝待發、箭在弦上

它們將在短短40天裡

發送旅客近


30億人次


(上文航班和列車數為每日開行班次,客車和船舶數為投入運營的總量;下圖為漢口火車站候車大廳,攝影師@劉軍)


全球再沒有第二個國家

可以承載如此巨大的運量

飛速前進的中國

正用一種史無前例的方式

將所有渴望團圓的中國人


送往他們天南地北的家鄉


這便是

14億中國人的「回家路」


01

2.6%


2019年9月25日


歷時近5年修建的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正式投入運營

北京也隨之成為中國大陸第二個

配置雙國際機場的城市


而在接下來的數十天裡

這座如同鳳凰展翅般的大型樞紐

即將迎來第一場春運浪潮的考驗

屆時全國大大小小235個機場

將共同發送旅客約7900萬人次

占春運期間總客運量的


2.6%


(上文機場數為民用運輸機場數量,不包括港、澳、台;下圖為春運期間民航客運量預計占比,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儘管2.6%

只是春運大軍中的冰山一角

但民航客運的增長速度

卻格外迅猛


自2015年起

僅僅三年

全國民用運輸機場數量

便從210個增至235個

相當於每年有8個新機場拔地而起

而不久之後

地處西南的四川成都

也將緊隨上海和北京

擁有它的第二座國際機場

(請橫屏觀看,同框出鏡的成都雙流國際機場T1、T2航站樓,使用華為Mate30系列全景模式拍攝;在建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預計2020年底竣工,攝影師@劉峰峰)



僅僅三年


國內航線數量增長超過50%

平均每年新增航線500餘條

它們在大地上空縱橫交織

將全國230個城市緊密相連

成為一張遮天蔽日、密不透風的

天空之網

(上文數據包含大陸至港澳台航線,下圖為國內航線分布,台灣數據暫缺,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同樣是僅僅三年

這張天空之網上往來穿梭的人數

從全年不到4億人次


一路攀升至5.48億人次


不僅相當於運送了25個北京市的人口

更是以高達11%的年均增長率

領跑水、陸、空所有交通方式

(機場出發大廳中穿行的人流,拍攝於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攝影師@焦瀟翔)


熙熙攘攘中

航班起起落落、人潮來來往往

川流不息的跑道、燈火通明的航站樓

記錄著一座座城市的故事

(俯瞰昆明市區,城市的脈絡清晰可見,拍攝於北京-昆明的航班上,攝影師@任炳旭)


也見證著無數普通人的夢想

(獨行者,拍攝於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攝影師@呂威)


而縱觀全國

約84%的旅客吞吐量

均集中於16%的站點中

它們全年迎送旅客超過1000萬人次

堪稱一個個「千萬級機場」

(上文數據根據2018年全國機場吞吐量計算;下圖為武漢天河國際機場,2018年旅客吞吐量超過2450萬,攝影師@姜軻)



其中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全年吞吐量已連續9年

位列世界第二

預計今年春運期間

其日均航班量可達1624架次


相當於每53秒便有一架飛機起降

穩居全國之首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僅次於美國亞特蘭大國際機場;考眼力:圖中有幾架飛機?攝影師@劉白)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預計每日起降航班1475架次

位列首都機場之後

但其國際航班的占比卻高達44%

在全國獨占鰲頭

(近年來,春節期間出境游的趨勢愈發明顯,上文國際航班占比數據參考CADAS預測報告《2020春運前瞻—千萬級機場航線運營觀察》;下圖為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攝影師@呂威)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則將在春運期間

以1405架次的日均航班量

與浦東機場幾乎並駕齊驅

(滑行中的國航B-2447號客機,拍攝於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攝影師@林宇先)



40天裡

以它們為首的「千萬級機場」

將成為整個天空網絡中

最忙碌的樞紐站點

而在這張巨大的網絡上

每天有近200萬人次

向站點中聚集

(從停車場到停機坪,拍攝於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攝影師@李文博)



他們將搭乘1.7萬架次航班

揮別腳下的土地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起飛的航班,攝影師@林宇先)


經由一條條天空之路

奔向另一座城市


(掠過城市上空的客機,攝影師@盧文)


在那裡

正有人等待著、盼望著

他們的歸來

(機場到達大廳,攝影師@楊敘)



這樣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上演

而預計5年之後

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心形成的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

三個世界級機場群

將領銜全國320個民用運輸機場

編織出一張更為密集的空中網絡

(上文數據為屆時已建成的機場;下圖為2025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分布,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到那時

北至千里冰封的漠河

南抵碧海潮生的三沙

將會有更多人

經由一條條天空之路彼此相連

噴氣式引擎的轟鳴

也將伴隨著更多人的歸途

(一架在夕陽下緩緩降落的客機,攝影師@盧文)


然而

即便民航客運的發展一馬當先

但40天內30億人次的運輸需求

實在太過於龐大

中國人的回家路上

還需要一張運輸能力更加強大的網絡


02

2.6%→17.3%


今年春運期間

全國鐵路客運量

預計將達到4.4億人次

幾乎是民航運量的近6倍

在鋼鐵之路的加持下

春運目標的進度條將增至


17.3%


(春運期間鐵路客運量預計占比,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從20世紀50年代起

一座座人頭攢動的車站

一列列蜿蜒前行的列車

便伴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走過一年又一年的回家路

(1954年鐵道部成立春節旅客輸送辦公室,是鐵路春運的最早記載;下圖為人來人往的北京站,該站址建成於1959年,攝影師@CHA-CHA)



到了20世紀90年代

以經濟特區為首的眾多東部沿海省市

開始飛速崛起

不計其數的人們


為了打拚生活、為了闖蕩夢想

開始以空前的規模

向這些地區遷移流動

(抵達上海南站的乘客,明亮的燈箱展示著這座城市最閃耀的一面,攝影師@呂威)


僅廣東一省

便聚集了全國近25%的流動人口

是排名第二的浙江省的2倍之多

相當於每5個廣東人中

就有1名跨省遠道而來

成為這座城市的建設者

(上文跨省流動人口為2015年數據,來源廣東省統計局《2018年廣東人口發展狀況分析》;下圖為廣州站,1974年投入運營,攝影師@林宇先)



因而每逢年關將至


火車站中便人潮湧動

幾乎一票難求

(近年來,隨著購票渠道更加多元,「買票難」的情況已逐漸改善;下圖為站前廣場上的人群,攝影師@盧文)


對他們來說

一張小小的車票


一條長長的鐵軌

便是鄉愁

(清晨7點,一列駛向遠方的列車,拍攝於鄭州火車站,攝影師@焦瀟翔)


時至今日

廣州依然是春運期間

鐵路發送旅客最多的城市

廣州南站已取代廣州站

成為新的中流砥柱

在這裡

春運期間旅客發送量

已突破1000萬人次

是此前廣州站記錄的2倍多

(上文廣州南站旅客發送量為2019年數據,而2011年廣州站春運期間發送旅客約471萬人次,刷新其歷史記錄;下圖為廣州南站出發的動車組列車,攝影師@林宇先)


京廣高鐵、貴廣高鐵

南廣高鐵、廣珠城際

以及廣深港高鐵

五條重要的高鐵幹線匯聚於此

人稱「五龍交會」

(廣州南站主要高鐵線路示意圖,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從這裡出發的人們

北可穿越中原大地

直達首都北京

(京廣高鐵武漢段,下方為武鄂高速,攝影師@劉軍)


南可通過深圳和珠海口岸

進入港澳特區

(廣深港高鐵和廣珠城際兩條線路同框出鏡,遠處的是廣深港高鐵,攝影師@林宇先)


又或是一路西行

翻越崇山峻岭


抵達廣西


(南廣鐵路西江特大橋,跨度450米,是南廣鐵路上跨度最大的橋樑,攝影師@王璐)


而就在一個月前

歷經10餘年修建的成貴高鐵

也已全線通車

它一端起於成都

另一端則在貴陽與貴廣高鐵連成一線

(穿越廣西桂林喀斯特地貌區的貴廣高鐵,攝影師@王璐)


自此以後

人們只需要不到8小時

便能從廣州一路直通成都

(成都東站,成貴高鐵的始發站/終點站,攝影師@小強先森)


在未來

這條高速鐵路還將繼續向北延伸

直至穿過橫亘東西的秦嶺山脈

抵達蘭州和西寧

成為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規劃中

一條至關重要的縱向通道

(2019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已達到3.5萬公里;下圖為「八縱八橫」高鐵網規劃,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在這張宏偉的藍圖里

每天將有數千對動車組

穿過高山深谷

(滬漢蓉鐵路,是「八橫」中沿江通道的組成部分,順長江而上連接上海、武漢和成都,下圖為野三河大橋,位於湖北恩施境內,攝影師@王璐)


跨過大江大河

(滬漢蓉鐵路穿越宜昌長江大橋,攝影師@王璐)



或在巍巍群山間穿破雲霧

(渝貴鐵路,連接重慶和貴陽,是「八縱」中連接包海通道的組成部分,下圖為夜郎河特大橋,位於貴州遵義境內,攝影師@王璐)


或在莽莽雪原上絕塵而去

(長琿城際鐵路,連接吉林長春和琿春,在長春與「八縱」中的京哈通道相連;下圖為松花江上新老兩座鐵路大橋並駕齊驅,攝影師@劉慎庫)



僅在春運的40天裡

動車組運量將超過2.7億人次

約為同期鐵路客運總量的63%

而另外37%的客流

則將由一列列普速列車

通過一張線路更密、里程更長的網絡

去往全國各地、四面八方

(上文數據參考新華網報導《前瞻2020年春運十大新變化》,但要注意的是也有部分普速鐵路上有動車組運行;下圖為在雪原上穿行的精伊霍鐵路,這條鐵路是新疆第一條電氣化鐵路,連接蘭新鐵路,直通霍爾果斯邊境國門,攝影師@賴宇寧)



這便是中國的普速鐵路網

由12條主要通道相互交織

將中國的東北、京津冀、山東半島

長三角、珠三角、西北和西南等地區

連為一體

(普速鐵路網示意圖,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截至2019年底

其總營業里程約10.4萬公里

是高鐵里程的近3倍

(本文提及的「里程」均為營業里程;夕陽下,列車駛過滬昆鐵路錢塘江大橋,這條線路是長三角-雲貴通道中的組成部分,攝影師@呂傑琛)



然而在20多年前

行駛在這張網絡上的列車

平均時速僅有約48公里

即便是北京至上海的重點幹線

全程也要耗費近17個小時

作為當時全國僅有的鐵路網絡

顯得格外捉襟見肘

(站台上等待上車的人們,拍攝於北京站,攝影師@李睿)


在漫長的回家路上

窗外的風景

緩緩掠過

(小小的車窗連接著車內、車外兩個世界,拍攝於北京站,攝影師@李睿)


擁擠的車廂

熱鬧嘈雜

(由漠河開往哈爾濱的K7042次列車,攝影師@邱會寧)


無盡的泡麵

堆積成山

(請橫屏觀看,眼花繚亂的泡麵牆,拍攝於廣州站廣場,攝影師@盧文)



諸如此類種種情景

逐漸成了人們心中

最為鮮明的時代記憶

(1991年10月,歷經近90年風霜的老漢口站退出歷史舞台,今天的新漢口站全線開通,攝影師@劉軍)



而轉變發生在1997年4月1日

以京廣、京滬、京哈

三大鐵路幹線為先鋒

吹響了中國鐵路大提速的號角

(經過黃鶴樓腳下的京廣鐵路,攝影師@姜軻)



自此以後

車窗外的風景變換越來越快

回家的路途也顯得越來越短

(行駛在京哈鐵路上的第五代「朱德號」列車,攝影師@霍春光)



歷時7年

五次鐵路大提速

將客運列車最高時速提高至200公里

北京至上海只需不到13小時

而在萬眾矚目的京滬高鐵開通後

這趟旅程更是縮短至不到5小時

昨日今夕,恍如隔世

(京滬高鐵丹昆特大橋,全長約16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橋樑,拍攝於蘇州陽澄湖,攝影師@丁俊豪)


如今

普速鐵路網、高速鐵路網

兩張方興未艾的鋼鐵網絡

共同鋪展在中國大地之上

全年客運量超過30億人次

相當於運送了2個多中國的人口

(長吉高鐵與京哈鐵路在長春站外交匯,攝影師@霍春光)



而隨著鐵路運力與日俱增

每年春運的鐵路客運量

也開始連年上升

未來

在中國人的回家路上

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鋼鐵之路

還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行駛在長白快速鐵路上的「動力集中型復興號」動車組,運行時速160公里,與常見的動力分散型動車組不同,僅由列車一端的動力車提供動力,因其綠色塗裝也被稱為「綠巨人」;在未來,還會有更多普速鐵路列車升級進入「動車時代」,攝影師@霍春光)



03

17.3%→98.5%


然而

在春運的浪潮中

運量最大的並非鐵路

而是公路


短短40天裡

它將以「一己之力」

運送旅客約24.3億人次

在所有交通方式中「一騎絕塵」

若和民航、鐵路共同計算

足以完成春運總客運量的


98.5%


(以上公路客運量不包括自駕出行的人數,因此公路承載的流量實際上會更大;下圖為春運期間公路客運量預計占比,在參考資料中也稱「道路客運量」,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在中國

鐵路里程約13.9萬公里


可繞赤道約3.5圈

而公路里程

則將近485萬公里

可繞赤道超過120圈


它們連接繁華的都市

(武漢光谷廣場,公路向6個方向延伸,使用華為Mate30系列流光快門拍攝,攝影師@姜軻)


深入偏僻的鄉村

(吉林省洮南市胡力吐村,位於吉林和內蒙古的交界處,攝影師@邱會寧)


如同毛細血管一般

百折千回、密密匝匝

覆蓋在大地之上

(中國的主要公路網,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然而

如此錯綜複雜的龐大網絡

卻非一日而就


早在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年

春運總客流量已突破1億人次

但全國上下的公路標準

卻依然參差不齊

人們回家的路途

也依然緩慢而顛簸


直到1981年

一套雄心勃勃的

幹線公路網絡規劃方案

應運而生

70條規劃線路

十萬公里里程

每一條均以字母「G」為標識

使用3位數字統一編號

人稱「國道網」

(1981年,《國家幹線公路網(試行方案》發布,後1994年完成調整;下圖是在太行山中盤旋上升以降低坡度的G208,攝影師@鄧國暉)



它包括

12條以數字「1」作為編號開頭

從北京向四面八方鋪開的

首都放射線


28條以數字「2」開頭

縱向延伸的北南縱線

(試行方案中規劃縱線28條,後調整中取消1條;下圖為連接內蒙古二連浩特和山西長治的G208,太行山區段,攝影師@鄧國暉)


以及30條

以數字「3」作為編號首位

橫向展開的東西橫線

(試行方案中規劃橫線30條,後調整中取消1條;下圖為連接西寧-喀什的G315,攝影師@咖啡泡麵)


經過近10年的建設

十萬公里國道基本連通

但其中二級公路以上路段

卻還不到全部國道里程的1/4

(上文1990年末數據來源《中國公路史》第二冊;下圖為G218,連接新疆伊寧和若羌,部分路段已年久失修,攝影師@賴宇寧)



但正是這個時期

國家進入了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人口快速流動、經濟高速發展

春運客運量迅速突破7億人次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


鐵路的運力緊缺、一票難求

令其客運份額連年下跌

至1994年時已跌破10%

而這部分損失的客流量

幾乎全部湧入了公路之中

(北京豐臺區六里橋長途客運站,攝影師@CHA-CHA)


然而

當公路上汽車、非汽車、行人

相互交叉混行

通行能力將大幅降低

因此一般雙車道的二級公路

日均交通量不超過15000輛

(在車流量較大的路口,常通過修建立交橋避免交叉混行,攝影師@林宇先)


這就意味著


面對日益沉重的運輸壓力

一種「更寬、更快、更強」的公路

勢在必行


這份使命

最終被寄托在高速公路身上

對這種公路來說

二級公路的最大交通量

僅僅只達到它的下限

(上文數據參考《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JTG B01-2014》,交通量數值均為「年平均日交通量」設計值;下圖為從高空俯瞰的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橋,攝影師@王警)


於是到1997年底

全國已有27個省份

紛紛實現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4年後

中國高速公路里程更是躍居世界第二

僅當年春運期間的公路客運量

便已接近13億人次

(連霍高速G30新疆段,它的西安-臨潼段是陝西省第一條高速公路,攝影師@賴宇寧)


散落各地的高速公路

效果便如此立竿見影

那麼如果有朝一日

高速公路也連接成網

又將會怎樣呢?


2004年

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正式出爐

一幅振奮人心的圖景已然展開

它同樣包括

從北京出發的首都放射線

共7條

(首都放射線從正北方向開始順時針編號G1-G9;下圖為G5北京-昆明高速,其中的雅西高速段建設難度最大,攝影師@小強先森)



縱貫全國的北南縱線

共9條

(縱向路線編號為2位奇數,區間G11-G89;下圖為G55二連浩特-廣州高速上的仙神河大橋,在太行山的漫天風雪中傲然挺立,仿佛凌空而過,攝影師@鄧國暉)


橫亘大地的東西橫線

共18條

人稱「7918網」

(橫向路線編號為2位偶數,區間G10-G90;下圖為深入迷霧的蓉昌高速G4217,是滬蓉高速G42的一條聯絡線,攝影師@小強先森)


時至今日

這些「最高等級公路」

以旗鼓相當的里程


承擔了2倍於普通國道的交通量

(上文數據來源《2018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交通量指標取「年平均日交通量」,下圖為G4京港澳高速,全國車流量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上方為通向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的城際鐵路,攝影師@焦瀟翔)


而未來

這張國家高速公路網

還將再增加2條北南縱線

將全國所有超過20萬人口的城市

緊密相連

(國家高速公路網布局,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曾經的普通國道網絡

更將新增北南縱線20條

東西橫線31條

以及聯絡線81條

最終實現「縣縣覆蓋」

(普通國道網絡,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加之里程超過440萬公里的


省道、縣道、鄉道、村道

中國大地上

各類蜿蜒曲折的道路

跨過茫無涯際的海灣

(G15杭州灣跨海大橋,拍攝于海天一洲西北,攝影師@樓晉瑜)


穿過人跡罕至的荒野

(G315,連接青海西寧和新疆喀什,攝影師@咖啡泡麵)


翻越連綿不絕的群山

(G318折多山埡口,位於四川甘孜境內,攝影師@小強先森)


直至連接每一座小鎮、村莊

(四川德陽市中江縣郊外的小路,攝影師@胡澍)


而在它們的盡頭

總有一些人會在等待

(一位姑娘剛接回在外打工的父親,拍攝于吉林省洮南市胡力吐鄉新起村,攝影師@邱會寧)



也總有一扇門留著燈光

(拍攝於廣州荔灣區多寶街,攝影師@盧文)


04

98.5%→100%


天上地下

密密麻麻的航線、鐵路、公路

已將絕大部分人

送往天南地北各個角落


最後4500萬人次的運輸任務

將由一條條「水上之路」來完成

(春運期間水運客運量預計占比,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這是一種

運量大、成本低的運輸方式

無論是旅客還是汽車

(武漢的長江渡輪,攝影師@姜軻)



甚至火車

都能通過輪渡直接運輸

(在沒有橋樑時,火車也需要乘船過海;下圖為瓊州海峽碼頭,攝影師@管俊鴻)



而春運期間

將有1.9萬餘艘客運船舶

穿行於渤海灣、舟山水域

台灣海峽、瓊州海峽等重點水域

以及長江、珠江、京杭運河等

重點內河航道之上

(內河航道分布,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至此

以民航、高鐵、高速公路為骨架

普鐵、航道、普通國道為血脈

省道、農村公路等為基礎

一個「十縱十橫」的通道網絡

正逐漸形成


這張網絡上

有多少中國人

就有多少中國人的回家路

(「十縱十橫」綜合運輸通道網絡,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在這些路上

我們頂著拂曉的寒風

奔赴一個又一個站點

為的是回家

(早上6點51分的鄭州火車站,攝影師@焦瀟翔)


我們風塵僕僕

輾轉一座又一座城市

為的是回家

(出站的人群,拍攝於四川峨眉山站,攝影師@CHA-CHA)


我們翹首以盼

哪怕歷盡等待的焦急

(排隊候車的長隊,拍攝於北京站,攝影師@CHA-CHA)


哪怕飽嘗風雪的考驗

為的仍是回家


(路上歸人,拍攝於伊犁河畔,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綽霍爾鄉,攝影師@賴宇寧)



而包括臨時加開的

10.4萬個夜間航班

302對臨客列車


107.5對夜間動車

以及137班夜間輪渡在內


數以萬計的飛機、列車、客車、客船

以及不計其數的春運工作者

也正夜以繼日、孜孜不倦

14億人的回家路保駕護航

(夜色中依然忙碌的鄭州東站,攝影師@焦瀟翔)




此時此刻

一個國家正準備過年

萬家團圓的日子就要到來

準備好了嗎?

(人潮退去,留下的是回憶;時代巨變,不變的是鄉愁;使用華為Mate30系列拍攝於漢口火車站,攝影師@劉軍)




.

.

.

【寫在最後】

實際上

就單日客運量而言

暑期、國慶都曾打破「春運」的記錄


但仍然只有在「春運」期間

人們腳下的道路、身處的旅程、懷揣的情感

才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畢竟此時一條條道路連接的

是天南地北的山河、城市、村莊

更是14億中國人渴望團圓的心愿

在此


星球研究所聯合華為Mate30系列

用鏡頭記錄下這些道路上的風景和故事

祝所有回家路上的人們

所有堅守春運崗位的人們

心意相聯、年年有為!


創作團隊


編輯:王昆

圖片:任炳旭、謝禹涵


設計、動畫:趙榜

地圖:陳思琦

審校:雲舞空城、張楠、王朝陽

首圖攝影師:胡澍


參與專題拍攝的所有攝影師

(按首字筆畫數排序)

丁俊豪、小強先森、王璐、王警

鄧國暉、盧文、呂傑琛、呂威

劉一檠、趙旭、劉軍、劉峰峰

劉慎庫、李藝爽、李文博、李睿

邱會寧、林宇先、咖啡泡麵

CHA-CHA、胡澍、秋褲、姜軻

焦瀟翔、謝清晨、樓晉瑜

賴宇寧、管俊鴻、霍春光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交通運輸部「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專題等官方網站

[2] 國家發改委. 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

[3] 國家發改委. 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年).

[4] 國家發改委. 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2017年).

[5] 中國民航局. 2018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

[6] 中國民航局. 2018年民航機場生產統計公報.

[7] 中國統計局. 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

[8] 交通運輸部. 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2007年).

[9]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中國公路史(1-2冊).

[10] 飛常准airsavvi | Map網站.


... The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