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雲計算」卻落於人後,谷歌雲怎麼度過「生死劫」?

邁步2000 發佈 2020-01-22T20:46:07+00:00

本文作者:劉學習/Fiyinghare2006年8月9日,在美國聖何塞的搜尋引擎大會上,谷歌公司當時的CEOEric Schmidt在業界首次提出了「雲計算」的概念,促成了目前正如火如荼推進的第三次網際網路革命。

本文作者:劉學習/Fiyinghare

2006年8月9日,在美國聖何塞的搜尋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上,谷歌公司當時的CEO Eric Schmidt在業界首次提出了「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促成了目前正如火如荼推進的第三次網際網路革命。

亞馬遜於2006年搶先一步推出了雲平台,兩年後的2008年谷歌才推出雲服務App Engine。直到2016年,谷歌的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才進入全球前五的行列,而這個時間點距離Eric提出雲計算概念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

在公有雲市場,AWS穩居第一,谷歌雲Google Cloud一度居於第二。但是在2018年,微軟Azure超過谷歌雲居第二。在2019年,阿里雲超過谷歌雲,排第三。谷歌雲從與AWS齊頭並進,到不斷被超越。網傳谷歌甚至一度想退出雲計算市場。

2019年12月19日,谷歌出人意料的為雲計算部門谷歌雲Google Cloud設定了一個「新」目標,即在2023年之前擊敗其競爭對手微軟Azure和亞馬遜雲服務AWS。

現在,雲計算在全球IT基礎設施中的占比已經超過50%,並徹底改變IT基礎設施產業的格局,IT基礎設施也在2019年迎來「上雲」拐點,All in Cloud。

在此時間點,谷歌雲想利用3年的時間,超越AWS、微軟和阿里雲,這一藍圖能否實現?谷歌雲發展有哪些「結」需要解開呢?

1.與搜索捆綁前行,還是做轉型先鋒快馬加鞭?

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年度數據來看,2018年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IaasS、PaaS、託管私有雲)份額中,亞馬遜和微軟兩家各占據34%和15%的市場份額,而谷歌雲只分得7%的市場份額。

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新數據顯示,2019年Q3,亞馬遜的全球市場份額一直穩定在40%左右,而微軟、谷歌雲和阿里雲的市場份額都在穩步增長。緊隨其後的是Salesforce、IBM、Oracle、騰訊等公司。

谷歌在All in Cloud的時間點提出2023年之前擊敗其競爭對手微軟Azure和AWS的「小目標」,是有深層次的考慮的,可能是自身業務轉型壓力下的一個主要舉措。

在雲服務發展中,與母公司傳統優勢主業捆綁是一個最討巧的策略。

微軟可以將其雲服務與Office 365和Windows 10捆綁在一起,給雲用戶帶來新的競爭優勢。

阿里雲新零售如日中天,中台迅速占領新零售數字化市場。騰訊雲發展中有數不清的遊戲用戶。京東雲則大大方方的發展電商雲服務。

AWS雲計算業務雖然讓人們開始不再關心亞馬遜的電子商務業務,但是AWS雲計算業務依然可以利用其先行者的優勢和「同類最佳」的聲譽來贏得企業客戶。

那麼,對谷歌雲而言,雲服務與谷歌的核心競爭力——在線搜索、數字廣告、Web瀏覽器和移動作業系統安卓等核心業務捆綁,會增強其雲服務的吸引力,還是會成為雲服務發展的絆腳石?

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的大部分收入依然來自谷歌的針對性廣告,這些廣告是使用數據挖掘算法製作的。這種商業模式引起了人們對谷歌雲交易的關注,當這些交易涉及銀行或醫療保健等重視隱私的行業時,尤其容易引發用戶的疑慮。

這些疑慮可能導致企業客戶選擇使用亞馬遜和微軟雲服務,而亞馬遜和微軟僅從廣告中獲得很小比例的收入。

谷歌雲在其雲服務中也嘗試過與谷歌主業結合。谷歌雲的前任CEO、VMware的聯合創始人Diane Greene在三年任期中試圖將谷歌的雲服務與該公司的其他產品捆綁在一起。有信息稱該策略導致谷歌雲與谷歌其他部門負責人發生衝突,且未能贏得主要客戶。

因此,Diane Greene於2019年初辭職。

而谷歌傳統主業面臨的壓力才是谷歌雲提出「小目標」的根本原因。

在2019年Q3,一向高調的谷歌卻並未交出一份令華爾街滿意的成績單。據其母公司Alphabet發布的Q3財報顯示,Alphabet凈利潤同比下滑23%,遠遠低於市場預期。

在搜索端和移動作業系統方面占據絕對性市場的谷歌正面臨著全球很多地區的反壟斷調查和侵犯用戶隱私的指控。

近幾年,靠用戶數據為生的谷歌因從不認真解決侵犯用戶隱私問題而一直未走出被監管機構審查、罰款的漩渦。

2017年1月至2018年底,谷歌給安卓設備消費者提供的說明刻意隱瞞了一項實事,即消費者必須同時關閉設備上的兩個選項才能阻止谷歌收集消費者的位置信息。此舉致使谷歌可以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違背消費者的意願獲取消費者位置信息。

谷歌已成為歐盟反壟斷委員會罰款名單上的常客。因為存在壟斷競爭行為,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谷歌收到了歐盟反壟斷委員會開出的三張天價罰單,累計金額高達80多億歐元。

2019年9月,谷歌在美國遭到了50位總檢察長的圍攻,將對Google公司「潛在的壟斷行為」展開調查。

谷歌賴以生存的廣告業務也遭到了競爭對手的蠶食,以Snap、Pinterest、亞馬遜為主的廣告市場挑戰者正在蠶食Google和Facebook這兩大寡頭在網絡廣告市場的統治地位。

面對這樣的壓力與挑戰,谷歌不得不面對心廣告業務增速放緩,甚至被競爭對手蠶食的挑戰,不得不面對自身業務轉型的壓力。

但是,作為轉型先鋒的雲計算業務增長不但不及勁敵微軟和亞馬遜,甚至在全球公有雲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當下和未來,谷歌雲業務面臨的壓力也將有增無減。

2019年谷歌任命托馬斯·庫里安Thomas Kurian為谷歌雲新任CEO。如今,庫里安更進一步,吹響了谷歌雲市場進攻的號角,雲計算部門要在2023年之前躍居世界雲計算市場TOP 1。

2.工程師文化造就營銷與生態缺失

托馬斯·庫里安上任後採取的幾大措施,如增加銷售團隊、加大合作夥伴政策的力度等,都是試圖改變谷歌工程師文化所造成的營銷與生態缺失的短版。

谷歌一直是一個工程師文化為主的技術導向型公司,谷歌雲業務部門更願意探討產品和技術發展,而不是如何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源於谷歌自身的工程師文化特點,谷歌雲在技術和產品發展上是領先競爭對手的,包括AWS。作為虛擬化技術先驅,谷歌雲前CEO Diane Greene就曾也曾明確表示,谷歌的雲技術優於亞馬遜。

谷歌雲在行業內率先倡導了「Cloud(雲計算)」、「AI(人工智慧)」、「ML(機器學習)」融合,提出「Cloud AI & ML」,無論是神秘的谷歌X實驗室、人工智慧Deepmind,還是無人駕駛汽車項目Waymo,都離不開它。2016年,谷歌雲提出的這些發展思路被認為是超越了用戶的需求,但是現在看來,公有雲企業哪一家不提不提AI和大數據融合呢?

在對待開源軟體的發展上,谷歌雲也走在行業全面。谷歌雲中的許多工具都由其他初創公司開發並作為開源提供,這意味著所有開發者都可以免費使用、下載、修改甚至出售。一直以來,谷歌雲採取與開源社區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在自己的雲平台中使用並出售開源技術。

從2018年開始,AWS 因在雲平台重新打包和銷售其他創業公司的開源軟體而頻繁被攻擊,儘管AWS在努力引入自己的開源項目,但還是引發了不少創業公司的不滿,比如 Redis Labs和Confluent,甚至通過改變開源許可的方式進行反擊。

在All in Cloud時代,營銷和生態發展成為擴大雲服務市場占有率的核心一環。

在雲計算髮展了十年,進入到擴大規模的階段時,谷歌雲這種工程師文化依然優先考慮產品的自動化能力和快速易用特點,而不是與商業買家和用戶進行溝通對話,有可能會導致產品與客戶需求嚴重脫節。

雖然Diane Greene在位的三年中,親自擔任銷售職位,為谷歌雲建立了統一的業務線,簽約了Spotify和Snap等大客戶,並將銷售、營銷、Google Cloud Platform和 G Suite都整合到Google Cloud之下,但是Greene仍難以改變谷歌的DNA,難以帶來強勢的市場開拓能力。

谷歌雲在發展合作夥伴方面也」落後」了。雖然目前谷歌在雲生態系統中估計有13,000個合作夥伴,但僅在2017年,AWS就增加了10,000個新合作夥伴,並擁有超過100,000個認證的合作夥伴。

Azure的優勢在於其生態系統,以及微軟龐大的企業客戶群。微軟Azure在2019年早些時候透露,它擁有超過68,000個合作夥伴。該公司已經證明,通過利用合作夥伴網絡,微軟可以構建雲業務以挑戰AWS,並遠遠領先於谷歌雲

雲服務不再是技術,而是生意。針對營銷的缺少,谷歌雲新CEO托馬斯·庫里安表示,谷歌雲將大幅擴展銷售團隊,並培訓針對傳統行業如零售、製造、汽車、金融等的知識,增加更多「行業語言」,以便向零售或金融等垂直行業銷售,特別是與成熟的老牌公司合作。此外,客戶支持團隊也在擴展計劃之中,將承擔修復客戶對該平台的重大投訴等工作。

建立更多的合作夥伴關係是谷歌雲增強其雲市場能力又一個新舉措。托馬斯·庫里安說:「谷歌已經建立了許多重要的合作夥伴關係,最著名的包括思科、Nutanix和Pivotal,以幫助快速進入企業服務領域。」

谷歌雲的合作夥伴團隊現在比2016年大10倍,同時谷歌還增加了對培訓渠道提供商的投資。此外,最近有跡象表明,該公司正在更積極地擴展其全球培訓渠道。

3.沒有進入中國市場是谷歌雲最大的「痛」

在雲計算市場,生態的作用日益凸顯,缺失生態,就缺少了在公有雲市場規模化發展的引擎。

同樣,在雲計算市場,缺少中國市場,必然缺少在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和全球增長最快市場的份額,更是缺少了中國雲市場的歷練從而走向東南亞甚至全球市場的機會。

Synergy Research Group分析師表示,在亞太地區,中國市場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該地區其他國家。AWS、微軟Azure早已進入中國市場,而谷歌雲卻因為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卻遲遲不能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雲市場,但本土公司占主導地位。目前,中國雲計算市場呈現"一超多強"格局,阿里雲目前獨占了國內公有雲計算市場的半壁江山,無論是IaaS還是PaaS,都具有壓倒性的市場優勢;包括騰訊雲、天翼雲、AWS、華為雲、金山雲、百度雲等也都占有一定份額。

在中國雲計算市場起步的公司已經開始國際化,阿里雲將服務迅速擴大到東南亞、歐洲、一帶一路國家。雲服務的幾條小龍——UCloud、青雲Qingcloud等雲服務開始國際化。

谷歌不止一次鬧出「被」入華的事件,類似新聞不斷。

例如,2018年8月,就有媒體報導谷歌正在與騰訊、浪潮及其它中國公司進行協商,以提供雲服務的方式重新進入中國市場。

也有新聞說,谷歌有意要讓搜尋引擎業務回歸中國,而且谷歌在中國也已經有過一些比較引人注目的動作,如在北京落地AI中心、自動駕駛公司落地上海等。

中國軟體網記者觀察,谷歌搜索業務是否進入中國已經無關緊要,但谷歌的雲計算業務,加上其AI應用,進入中國市場,既有需求支撐,又有實力相伴。

目前谷歌雲可能需要解決問題包括:

首先在法規方面,中國相關法規要求,雲服務商如果要進入中國市場,首先要在中國國內設立數據中心,將數據信息存儲在中國。這就意味著谷歌雲想要入華,就要滿足中國法規的要求。

其次,谷歌雲入華,是直接註冊企業落地中國,還是通過與中國相關領域企業進行合作的方式落地(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並不是一個很難的選擇。

相關分析師認為,谷歌雲雖然之前與騰訊、浪潮等中國企業有過一些合作,但是都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谷歌更傾向於以什麼方式來把雲計算業務帶到中國這個廣闊誘人的市場。

第三,在快速增長的中國雲市場,谷歌雲能不能把在國外的核心競爭力帶到中國來,並在中國建立核心技術研發機構,則是其興衰的關鍵。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雲計算領域的馬太效應未來會更加明顯。機不可失,時不待我,谷歌雲會走向哪個方向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