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京中華門,探秘明代大型軍事防禦現場

旅行的信仰 發佈 2020-01-26T16:41:21+00:00

穿越南京中華門,探秘明代大型軍事防禦現場中華門布局嚴整、構造獨特,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不論是在軍事上、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穿越南京中華門,探秘明代大型軍事防禦現場

中華門布局嚴整、構造獨特,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不論是在軍事上、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華門,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華西門與中華東門間,明代時稱「聚寶門」,1931年因建中華路而改名「中華門」,是南京明城牆中規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門。


傳說南京古城牆在修建時曾遇到「海眼」,修建時有坍塌現象,後來「借」來江南首富沈萬三的聚寶盒埋了下去才大功告成,故得名「聚寶門」。


南京中華門工程雄偉,布局精心、設計巧妙、結構複雜,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築城技術的集大成者,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城堡,是我國古代城垣建設之瑰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門的設計非常精妙,共設三道瓮城,由四道城門貫通.每一道門都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現在還可以看到那些閘槽。

南京明城牆依據南京複雜的地貌特徵和豐富的河湖水網,建成了不規則的形狀。現存的南京城牆建於明代初年(1366~1386年),自中華門至捐江門長約10公里,共有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定淮門、太平門、朝陽門、三山門、石城門和清涼門等13個城門。

滄桑變幻,曾經在交戰中發揮出巨大功用的城牆很多都不服存在。而南京明城牆,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城牆,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堅固的城牆之一,歷經600多年風雨而未倒。


興建前後共歷時21年,雖經600多年風風雨雨,仍完好如初。整個建築全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劑、壘砌巨磚而成,極為堅固。城牆用條形花崗石奠基,城磚每塊長約40-50厘米,每塊重達15-20公斤,燒制技術的難度極大,可謂特別定製,並且上面還刻有製造者和監造者的姓名,以保證城磚的質量和嚴密的檢驗合格率。

時至今日中華門依舊巍峨挺立。石壁上的累累炮痕、斑斑彈孔,是歷史的見證,是歲月的痕跡。

中華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118.5米,總面積可達1.5萬平米,城牆高約21米,共分兩層,最上層築有重檐,廡殿頂,以供觀敵瞭望。


中華門建築形體像瓮,以四道拱券門貫通三道瓮城,各道門都有上下啟動的雙扇木門和千斤閘(現僅存門位和閘槽)。即使敵軍闖入,只要千斤閘一落,便可切斷他們退路,伏兵四出,進行」瓮中捉鱉」,所以是專為抵禦敵軍攻城而設計。中華門也是我國最大的瓮城,現設有瓮城歷史陳列室。

中華門是我國古城門中少有的獨特建築,在東西兩側還設有陡峻壯闊的馬道,可用於軍需物資的運送,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所設的二十多座藏兵洞更可藏兵三千,這在戰爭中對物資的儲備和藏兵埋伏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80年代以前,中華門城堡常年處於無人問津的廢棄狀態。1980年正式開放後,在國家旅遊局、園林局、秦淮區政府和南京市文管會等單位領導和規划下,重新修葺完善,先後設立了中華門史料陳列室和盆景園等,並完成了周圍居民、工廠和商家的搬遷以及清理工作,環境全面升級。


1995年,中華路、雨花路改造,中華門城堡周圍建起了中華門廣場,城堡與廣場連為一體,相互襯托,更顯雄壯巍峨。新增綠化面積近萬平方米,並架設了一批高杆照明宮燈和草坪燈,環境非常優美,交通也更為便利了。目前,除敵樓、絞關亭外,古城堡的原貌已基本恢復。

交通:

中華門,位於南京地鐵一號線「中華門」站和「三山街」站之間,兩站步行到中華門均為10分鐘左右。

經過該站線路有: 游2路、2路、游4路、16路、26路、33路、305路、802路等,可乘坐公交到達中華門內(中華門城堡)下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