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誕辰140周年:年少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少年

有書共讀 發佈 2021-09-27T21:02:43+00:00

蔡元培曾這樣評價魯迅:「一代文宗,畢生著述,承清代樸學之緒餘,奠現代文學之礎石。」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學史上璀璨奪目的星辰,同時又是一座思想的高峰。

蔡元培曾這樣評價魯迅:

「一代文宗,畢生著述,承清代樸學之緒餘,奠現代文學之礎石。」


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學史上璀璨奪目的星辰,同時又是一座思想的高峰。


他用一支滿載悲憫的筆,向麻木冷漠的勞苦大眾發出一聲聲振聾發聵的吶喊;


他用一顆熱血的民族魂,慰藉著不屈不撓的革命猛士,一同喚醒了那個蒙昧時代。


從《狂人日記》到《阿Q正傳》,從憨厚質樸的閏土到勤勞能幹的祥林嫂……


每一個人物,每一段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有著穿透人心的力量,給我們帶來無盡的警醒與思考。


兒時在課本里讀魯迅,總覺得晦澀難懂,歸結於背誦的陳詞舊句,不覺得有何動人之處。


隨著年齡增長,經歷了世事千帆,人情冷暖,再次翻看魯迅先生,才真切感受到這些文字的重量。


今天是魯迅誕辰140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重溫魯迅,一同感悟魯迅筆下的智慧人生。




  • 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娜拉走後怎樣》


(nuó)拉,是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話劇《玩偶之家》的主人公。


在經歷了一場家庭變故後,娜拉終於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意識到了自己在家中「玩偶」般的地位,斷然摔門離去。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女性並沒有經濟權,只能依附於男人生存。


口袋裡空空如也的娜拉,離家出走後又能去哪裡呢?易卜生沒能給出答案。


為此,魯迅先生這樣說:

「娜拉或許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如果是鳥兒,在籠子裡固然不自由,但是一出門便會有鷹之類的;倘使已經關得麻痹了翅膀,忘卻了如何飛翔,也是無路可走。


出走成功,除了帶著一顆覺醒的心,她必須更富有,提包里得有錢。」


誠然如是。


世事千帆,變幻無常,沒有誰可以成為你永遠的避風港。


對於女人來說,最好的安全感,是緊緊攥在手裡的錢。


只有經濟獨立,才有說「不」的底氣,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婚姻無非是一場博弈,最穩定的結局永遠是勢均力敵。


變得強大,優秀,智慧,不是為了配上誰,而是讓自己擁有選擇的實力。


《玩偶之家》



  • 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魯迅日記》


聽過這麼一句話:「人的一生只有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生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我們難免要學會戴上面具,給自己一個保護色,去應付外界的紛紛擾擾。


戴上面具,是為了偽裝自己,可面具戴久了,再想摘下來就難了。


南派三叔的小說《盜墓筆記》裡,有這樣一個經典橋段。


聽說吳三省失蹤後,長沙盤口亂成一團,吳邪不得不假扮吳三省,震懾眾人。


他努力扮演著領導者吳三省的行事風格,在潘子和對手廝殺的時候,他只能立在一旁,假裝無動於衷。


潘子為救吳邪命喪張家古樓,同時消逝的還有吳邪的自我和天真。


的確,戴上面具只需要四個小時,可摘下它甚至需要付出一生的心力。


我們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戴著不同的面具示人。


有的人奔走在名利場,有的人穿梭於溫柔鄉。


時間一長,忘了自己的真實模樣,忘了自己的初心。


有句話說,與怪物戰鬥,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同樣,戴著面具做人,應該小心自己不要成為面具。


隨著年齡增長漸漸發現,坦誠一點,簡單一點,才是做人最高級的活法。


當你成為一個極度坦誠的人,直面自己的好與壞,接納自己的強大和脆弱,你才能體會到發自內心的快樂和自在。


點❤或下圖即可購買




  •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華蓋集·雜感》


要說魯迅筆下的經典人物,阿Q絕對是不可忽略的一個。


他是萬千底層小人物的縮影,一貧如洗,無家無業,活得卑賤又可憐。


在酒莊被人嘲笑欺負後,他就去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看到小尼姑被氣哭,阿Q竟心滿意足地笑了。


他欺負同處底層的吳媽,沒想到得罪了吳媽的靠山趙太爺,反而被狠狠教訓了一頓。


阿Q身上人性的劣根性,並沒有在這個時代消失,而是在很多人身上持續上演著。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這樣評價《阿Q正傳》:

「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有的人遇到不順,把所有的情緒撒給流浪的貓貓狗狗。


有的人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到家之後對親人、子女大發脾氣。


這樣的人,在魯迅眼裡就是怯者:他們欺軟怕硬,懂得「看人下菜碟」,卻暴露了內心的卑怯和懦弱。


看一個人的人品和教養,只需要看他在憤怒時,對待身邊人的態度。


有情緒是本能,合理運用情緒才是真正的本事。


《阿Q正傳》



  •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


翻開魯迅的文字,最深刻的話題便是國民性批判。


講國人的性情,魯迅說,中國人喜歡調和折中,說白了是一種迂腐的中庸。


先生在《燈下漫筆》中,講過一個鈔票的故事,非常有趣。


古代一貫以現銀為貨幣,不方便攜帶,民國二三年,國家銀行發行鈔票,讓老百姓去兌換。


於是,大家把手裡的銀元銅錢都換成了鈔票,很快護國戰爭爆發,鈔票貶值。


老百姓又急於把手中的鈔票兌換成現銀,然而哪有那麼容易。


後來聽說鈔票可能折價換到現銀,但是沒有行市。再後來,終於有了行市了:六折幾。

「我非常高興,趕緊去賣了一半。


後來又漲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興,全去換了現銀,沉墊墊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


倘在平時,錢鋪子如果少給我一個銅元,我是決不答應的。」


明明是吃了虧,卻讓人欣喜若狂,魯迅先生感慨:「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


不得不說,魯迅的句子永遠看似溫溫和和,實際上就如無數根細密的針,不斷戳著心窩,直指人性的弱點。


中國人骨子裡喜歡調和折中的性情,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在極端事態前,難以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


做人,一定要講原則,守底線,不貪心,不苛求。


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才不會受到外界的操縱,輕易波動我們的思想。




  • 巨大的建築,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致賴少麟》


魯迅的一生都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摸索。


當他發現學醫只能緩解病人的肉體痛苦,卻無法喚醒在思想上愚弱麻木的民眾時,他斷然棄醫從文。


馮雪峰曾評價魯迅:「在思想上可以說終生都是一個在找路的人。」


千里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巨大的建築,也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


魯迅先生願意做這一木一石,為老百姓做一點平凡的小事。


不求名,不圖利,就像他說的那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中國的近代史的發展,勞苦大眾的覺醒,就是由魯迅這樣的人推動的。


他們知道,也許只是蚍蜉撼樹,未必能夠全勝而歸,卻依然懷揣著無畏無懼的信念。


微小的砂礫,可以形成沙漠;窄小的河流,也能匯聚成江河。


偉大的前程,是要靠自己的雙腳,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美好的生活,更是要靠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爭取而來的。


正如生活中的我們,做好手頭的每一件小事,吃好每一頓飯,睡好每一個覺。


何須擔心未來的日子是不是星光閃耀呢?


魯迅的思想,遠遠不是後人通過幾句話能夠完整表達的,而了解魯迅,就需要了解他的作品、思想、他說過的話、讀過的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