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精讀水滸:《水滸傳》洪信憑什麼放出魔星?

煮鶴仙人 發佈 2021-09-27T19:41:12+00:00

身為《水滸傳》中開篇放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始作俑者,洪信這個人物的作用雖大,但知名度卻並不是很高。

身為《水滸傳》中開篇放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始作俑者,洪信這個人物的作用雖大,但知名度卻並不是很高。

在央視版電視劇中,這個人物更是直接被刪掉了。

央視版砍掉這個人物的原因,倒不一定是因為編導不知道這個人物的重要性,而是因為這個人物確實涉及了那個時代的敏感點——封建迷信。

說來也是有意思;《水滸傳》雖然絕大多數內容寫的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而且大多還都是那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狠人,但開篇卻偏偏以縹緲虛幻「神魔」導入主線故事。

不得不說的是,「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這一章,在很多古本里被當作「楔子」,而現在的版本裡卻大多直接列入了正文第一回。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仙人也不明白。

不過按仙人自己的感覺,洪信誤走妖魔放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個故事,確實更像一個導入主線故事,明確主題的「楔子」,算成正文反而有些不倫不類。

洪信這個人物和誤走妖魔的故事,是引出《水滸傳》故事中心思想的點題之筆。

讀不懂洪信這個人物,看不懂誤走妖魔這個故事,就很容易把《水滸傳》當成武俠或爽文看,讀一百遍也難理解其中深意。

那麼洪信這個人這麼重要,為什麼卻又很容易被忽視呢?

久居鮑市不聞其臭的洪信

洪信這個人物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他不太像一個壞人,他的所做所為好像都挺符合世俗情理。

他雖然高俅一樣身為「太尉」,但卻不像高俅那麼毒辣陰險,行為舉止上顯得非常「平民化」。

即使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看洪信在在誤走妖魔的故事中的表現時,很多人依舊會有種熟悉甚至「親切」的錯覺。

他的故事也十分簡單。

東京發生了瘟疫,開封府散藥解決不了,仁宗皇帝大赦天下也解決不了,於是名臣范仲淹建議仁宗皇帝,請龍虎山張天師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祈禳解決。

皇帝聽從了范仲淹的建議,親手點上御香,派殿前太尉洪信為使者去請張天師。

洪信到了龍虎山以後,雖然心裡不樂意,但還是按照道士們的說法,自己單身背著御香和詔書步行上山去請天師。

雖然他沒有認出天師,但天師在路上用老虎和蟒蛇對他的考驗,他也算馬馬虎虎通過了。

如果以普通老百姓的標準來看,洪信這個人物的所做所為,似乎很難看出來有什麼毛病。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洪信他是普通人嗎?答案很明顯:他並不是!

洪太尉是朝廷貴官,國家重臣!

這一點作者怕大家忘記,特意通過洪太尉自己的嘴說了出來:

「我是朝廷貴官,在京師時,重茵而臥,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這般山路!知他天師在那裡,卻教下官受這般苦!」

朝廷為什麼出錢「重茵而臥,列鼎而食」地養著洪信?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為國家出力?

權力即是責任。

但洪信只想到了權力,卻不願意甚至都沒有想到自己該承擔對應的責任。

實際上來說,天師對他的考驗並不嚴格,充其量只能算是半開玩笑的性質。

不過是讓他身穿布衣步行上山,路上用一頭老虎和一條蟒蛇嚇唬嚇唬他而已。

以此試探一下他有沒有排除萬難消滅瘟疫,拯救百姓的誠意。

但洪信很明顯沒有為拯救黎民百姓奮不顧身的覺悟和勇氣。

對比一下《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解人危難奮不顧身的雄姿,身為朝廷重臣的洪信一系列表現,就顯得更加猥瑣不堪了。

人在天子近側,身居高位,但思想境界卻還不如一群草寇,這是嚴重的「德不配位」。

需要注意的是,洪信還是明君宋仁宗時代的官員,那一個是公認的吏治廉明的時代。

大家耳熟能詳的「包青天」包拯,就是跟洪信同時代的人。

然而即使是那樣的時代,也一樣有洪信這樣的人身居高位。

大家為什麼會覺得洪信這個人物的言行舉止,有種說不出來的熟悉?

原因就是洪信這個人物身上,匯集了封建官僚們的眾多共同特質:欺軟怕硬、脫離實際、獨斷專行、不負責任……

他這種人大家在文藝作品中見到的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對封建官僚的印象就應該是他這個樣子。

他要是不這樣,弄不好我們反而不好意思了……

洪信不信

在天師答應洪信去東京做法祈禳以後,正事兒好歹算是辦完了,龍虎山的道士們招待洪信了一場,第二天帶他遊覽龍虎山。

洪信一聽要游山,立刻就精神了!麻溜地跟著道士們滿山亂竄。

然而就在游山的時候,洪信又開始作妖了!

非要道士們把關著魔王的伏魔殿打開,讓他看看魔王長什麼樣子,道士們死活不肯。

這時候的洪信,說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話:

太尉笑道:「胡說!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這等去處,假稱鎖鎮魔王,顯耀你們道術。我讀一鑒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神鬼之道,處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內。快快與我打開,我看魔王如何。」

這段話看起來好像沒毛病;語言邏輯清晰,科學思維縝密,以大無畏的唯物主義思想,痛斥封建迷信……

然而大家不要忘記了,洪信來龍虎山是幹嘛的?他又是什麼身份?

洪信本就是個封建官僚,是奉旨請天師去東京祈禳瘟疫的欽差大臣!

在那個「國之大事,在祭與戎」的時代,皇帝請天師祈禳瘟疫,是一件非常隆重且正式的國家大事。

無論是從時代背景,還是身份屬性上講,身為皇帝使者的洪信,都必須堅定自己的信仰!

不然他來龍虎山跑這一趟幹嘛?皇帝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還有什麼意義?

而且結合上文洪信的行為來看,他雖然自稱「讀一鑒之書」,但他對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也同樣是不信的。

因為你從他的身上完全看不到一丁點「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慷慨激昂。

不信鬼神,不信儒教。

那洪信相信什麼呢?

作者讓他自己說了出來:

太尉大怒,指著道眾說道:「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後奏你等私設此殿,假稱鎖鎮魔王,煽惑軍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洪信相信什麼?

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了:權力!

在逼著道士們打開伏魔殿,召集民夫挖倒石碣放出一百零八顆魔星以後,洪信不但沒有做任何補救措施,反而趕緊收拾行李趕緊撒丫子跑了,路上還嚴令隨從不許走漏他放走魔星的消息。

施耐庵簡直是活畫了一個沒有任何信仰,不忠誠,不老實,熱衷耍弄權力瞞上欺下的奸刁小人形象。

而且從洪信的名字來看,施耐庵寫這個人物並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在描繪所有腐敗的封建官僚們。

因為「洪」的意思,乃是「大」,「信」則是「誠實」和「隨便」的意思。

把這兩個字結合起來,大概就是:大多都是這個樣子。

實際上講,洪信的身上也確實基本匯合了封建官僚所有的特質。

只要是封建官僚,不管是貪官還是清官,你都能從他的身上找到洪信的影子。

小總結

洪信在逼著道士們挖石碣前,看到石碑背後有四個字「遇洪而開」。

施耐庵之所以這麼安排,其實並不是出於宣揚「天命」的目的,而是隱晦的表達出了他「亂自上作」的觀點。

往深了說,至少從施耐庵開始,有識之士就已經發現了迷信權力,沒有信仰,沒有原則的官僚做派才是引發民亂的根源。

只不過迫於時代的壓力,不能明說出來,只能隱晦的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講。

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

只有「上行下效」,沒有「下行上效」。

有洪信這種無信仰,無原則,無道德的三無人員身居高位,宋江等草寇怎麼能不橫空出世?

洪信雖然名聲沒有高俅大,但在奸惡方面足可與高俅並稱「臥龍鳳雛」。

只不過為什麼洪信放走了妖魔,仁宗的天下卻沒有亂,到了高俅所處的徽宗時代天下卻亂了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