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莎士比亞《奧瑟羅》的悲劇根源

花青閱享讀書 發佈 2020-02-06T17:41:02+00:00

前言哲學家叔本華曾這樣評論悲劇的哲學意義:「人的總體命運是沉重和殘酷的,那是掙扎、受苦和死亡的命運。事實上,痛苦是一個凈化的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只有經過這一凈化過程才會神聖化,亦即從生存意欲的苦海中回頭。



前言

哲學家叔本華曾這樣評論悲劇的哲學意義:

「人的總體命運是沉重和殘酷的,那是掙扎、受苦和死亡的命運。事實上,痛苦是一個凈化的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只有經過這一凈化過程才會神聖化,亦即從生存意欲的苦海中回頭。」

正如《奧瑟羅》一劇中蘊含的悲劇力量,通過劇情的跌宕起伏,對主人公經歷的幸福、榮譽、痛苦、幻滅,從而體會到發自心靈的升華,再經過凈化的過程,讓讀者領悟到悲劇的真實含義。

《奧瑟羅》是莎士比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當時社會是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所決定的基本形態,這使該部作品透露出深刻的歷史政治性因素。本劇主要講述了英勇善戰的將軍奧瑟羅與元老之女苔絲狄蒙娜互生愛慕私下結為夫妻,但因小人伊阿古的嫉妒與怨恨,設下陰謀離間奧瑟羅與苔絲狄蒙娜的感情,最終造成夫妻雙雙死亡的悲劇。

《奧瑟羅》一劇藉以奧瑟羅和苔絲狄蒙娜的愛情悲劇,揭露了封建社會下的醜惡勢力,批判了深層次的人性問題。劇中著重刻畫了導致悲劇的主要因素——奧瑟羅的旗官伊阿古,一個善於讒言、嫉妒、挑撥離間的反面人物成為醜惡敗壞人性的典型代表。

相比莎士比亞另一部戲劇《無事生非》,因壞人設下計謀,主人公誤會了未婚妻與他人有染,但也只是對其加以羞辱並沒有殺死她,在知道真相後兩人重歸於好並終成眷屬。而《奧瑟羅》一劇,主人公奧瑟羅卻聽信小人讒言親手殺死愛人苔絲狄蒙娜,最終明白真相後痛心不已,當即自殺謝罪。這兩部戲劇情節相似,卻是一喜一悲兩種不同的結局。作者莎士比亞把《奧瑟羅》一劇內容寫成悲劇結局,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其實包含了更多對人性的思考,使這部悲劇更富於內涵和參考價值,下面我們就來一起探討造成奧瑟羅悲劇的歷史根源。



01


眾所周知,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都以悲劇主人公的名字直接命名,比如《李爾王》、《麥克白》、《哈姆雷特》和《奧瑟羅》,作者以此安排都有特殊的寓意,正如《奧瑟羅》原文為《Othello》,而「Ot」與奧斯曼的英文「Ottoman」相近,而在17世紀的奧斯曼土耳其對於當時的西方國家來說具有較強的威脅意義。

在莎士比亞創作《奧瑟羅》之前,作家本・瓊生有一部戲劇《性格互異》,這部劇的內容與《奧瑟羅》劇情有類似之處,主要講述了男主角新婚時,非常在意妻子的貞潔,並且嫉妒心強。而該劇的男主人公叫 「Thorello」,這個名字原本是從義大利語 「torello」 演變而來,翻譯過來是「小公牛」,公牛代表著動物的衝動與好鬥。他與奧瑟羅名字的後半部分 「ello」相同,由此可見,莎士比亞為自己的男主角起的這個名字,也是有一定的意義在裡邊,間接隱喻了奧瑟羅衝動、莽撞的性格特徵。

我們注意到,奧瑟羅的原名「Othello」與英文「other」相似, 「other」意思為「其他的」,在本劇中,奧瑟羅是一個摩爾黑人,在西方白人的眼中一個黑人就是異邦人,的確屬於其他人,而黑人代表的非裔文化的確不同於西方的文明,這種界定明顯,甚至制定標籤和等級,將不同於自己文化的「其他人」區分開來。追溯歷史,17世紀的英國主張武力征服外界,夜郎自大認為自己的文明才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貴族精神,產生強烈的排他行徑,把非西方的人類都認作是野蠻、落後的低等族類。

因此,黑人、異邦人、野蠻人這些具有種族歧視的名詞躍然貼在奧瑟羅的身上,莎士比亞如此命名也和文中在伊阿古的挑撥下,奧瑟羅對自己的黑膚色和年紀的不自信引發共鳴:

「也許因為我生得黑丑,缺少紳士們溫柔風雅的談吐;也許因為我年紀老了點兒——雖然還不算頂老——所以她才會背叛我。」

因為小人伊阿古的挑撥離間,奧瑟羅對自我黑人身份產生了自卑心理,更加懷疑苔絲狄蒙娜的貞潔。奧瑟羅的自卑和不自信,對自己與苔絲德蒙娜的這段婚姻感情變得動搖起來,奸惡的伊阿古不斷讒言再加上後來丟手絹的陰謀,導致奧瑟羅壓抑的憤怒和衝動爆發出來,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苔絲狄蒙娜,導致悲劇的結果。


02


在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奧瑟羅與苔絲狄蒙娜結婚完全是私下的、未辦理婚禮儀式的,莎士比亞一開始就將他們的婚禮忽略,與文中結尾夫妻雙雙死去相互呼應,更加驗證了本劇悲劇的結局。

從人文道德觀點來看,奧瑟羅與苔絲狄蒙娜這場婚禮的缺席,實際上也是他這個異邦人的社會身份無法得到承認的表現。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封建制度下,黑人地位低下,是奴隸、野蠻人、低等異邦人的代名詞,即使奧瑟羅出身良好,又英勇善戰,但無論多麼輝煌的赫赫戰功都改變不了他是個黑人的事實。就像文中勃拉班修所說:

「要是這樣的行為(奧瑟羅和苔絲狄蒙娜私定終身)可以置之不問,奴隸和異教徒都要來主持我們的國政來。」

可是這段私定的婚姻卻得到了公爵的贊同,是公爵思想開明,寬宏大度嗎?答案並不是這樣。當時土耳其集中火力大舉進攻威尼斯,公爵出於政治危機的關係,必須依靠實力雄厚的大將軍奧瑟羅帶兵反擊敵國。國難當頭與這場小小的婚姻相比,孰重孰輕,已見分曉。

即使奧瑟羅已經身為高貴元老的女婿,可是奧瑟羅與苔絲狄蒙娜的婚姻始終未能得到周圍大部分人的承認,比如伊阿古的嫉妒挑撥,始終愛慕苔絲狄蒙娜的洛德利哥,氣鬱而死的苔絲狄蒙娜的父親勃拉班修。

奧瑟羅一面為自己娶了元老之女而感到幸運和幸福,另一面在婚姻不認可的形勢中,他對自我身份的焦慮和不安越發變得被動和極端,這才讓伊阿古有機可乘,利用他不可改變的黑膚色代表的身份為引子,不斷讒言陷害。

弗朗茲・法農在《黑皮膚,白面具》中提出觀點:

「黑人在面對種族歧視時,為獲得白人的另眼相看,掙脫附加於自己身上的種族烙印,會對自己的生理特徵,如膚色、面貌產生仇恨,從被壓迫時的屈辱走向另一個極端,也即認同這種歧視和暴力。」

因此,奧瑟羅悲劇的重要根源就是他黑人種族身份認同的幻滅,在西方白人眼中,奧瑟羅永遠被視為 「other」,在時代大環境下,種族歧視在西方人眼中根深蒂固。奧瑟羅利用勇猛善戰立下的赫赫戰功企圖擠進白人的上流階層,並成功娶到貴族元老的女兒,可這一切的辛苦努力在遇到一點小火苗之後,被轟燃而起仇恨壓垮了最後一絲理智,親手扼死妻子釀成悲劇。



03


馬克思主義先驅喬治盧卡奇認為:

「偉大的文學作品不僅復現了當時的主導意識形態,而且包含了對主導意識形態的批判」

莎士比亞的這部悲劇,不僅隱喻了對主導意識形態的批判,還體現了對人類本性的深刻揭示,這也是悲劇產生的根源之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的人文主義思想如同雨後的彩虹,給當時的封建主義籠罩上一層革新的色彩,可是封建制度傳承多年,根深蒂固,人文主義者不可能完全的替代封建主義的思想,他們之間仍舊保持著藕斷絲連的關係。

在劇情中,奧瑟羅與苔絲狄蒙娜打破常規的結合,他們彼此忠於愛情,克服阻礙,願為愛情迎難而上,這具有明顯的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理想的代表意義。排除其他因素,奧瑟羅是一個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的將軍,他對自己的士兵要求嚴格,士兵對自己的軍隊和國家要做到忠貞不二。

也許是習慣使然,奧瑟羅對於自己的愛情也在潛移默化中要求絕對的忠貞。在伊阿古讒言離間和身份不認可的作用下,奧瑟羅感覺自己的愛情被妻子背叛,妻子不再忠於他,他無法再抑制本性的衝動,思想偏激、行為反常,他把對於士兵的忠誠要求與封建社會對於女性的貞潔束縛混淆為一談了。

從苔絲狄蒙娜方面來看,這位貴族之女對黑人奧瑟羅由同情生出愛慕之心,為了追求理想的愛情,她並衝破封建倫理的牢籠,與奧瑟羅私定終身。勇敢的苔絲狄蒙娜在婚後把自己的身心和愛情堅定不移的交給奧瑟羅,無條件的遵從和信任他,然而苔絲狄蒙娜一直以服從、柔順丈夫作為美德,終究沒有脫離封建倫理的思想束縛,導致在奧瑟羅多次懷疑甚至辱罵毆打她時,她只作為一個受委屈的弱女子,並沒有去找事情的原因,也沒有和她被蒙蔽的丈夫追根究底。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奧瑟羅》這部悲劇不僅是新興的人文主義與利己主義之間的利益衝突,而且也是一部反對封建主義道德倫理的戲劇,從劇情的結局來看,人文主義者終歸沒有戰勝封建主義這一巨大的歷史任務。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奧瑟羅》這部戲劇表面上講述的是一個摩爾黑人將軍奧瑟羅和貴族之女苔絲狄蒙娜之間的愛情悲劇,探究歷史背景和根源,實則描述了奧瑟羅代表的非裔邊緣文化與苔絲狄蒙娜代表的歐裔主流文化的衝突,深刻地體現了底層民眾與上流社會的階級鬥爭形勢。

追溯《奧瑟羅》這部悲劇的歷史根源,一方面莎士比亞巧妙地利用了奧瑟羅摩爾人的種族偏見,滿足了觀眾對「other」——異邦人的想像;另一方面,奧瑟羅與生俱來的黑人膚色和落後文化的特徵,很難被封建社會階層所承認。諸多因素,為主人公的悲劇製造了難以跨越的障礙。



本文作者:花青閱享讀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