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無私,但請你做個自私的媽媽

王榮輝快樂育兒 發佈 2020-05-11T11:08:28+00:00

《請回答1988》中有句台詞: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很多人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意識到媽媽的不容易。

《請回答1988》中有句台詞: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但,媽媽不是神。


當母愛被神化,並成為一種社會語境,它就成了對媽媽們的集體綁架。


媽媽真的很辛苦


很多人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意識到媽媽的不容易。


成為母親不是一件易事,它是對之前生活的顛覆。母親的身體、精力和心情都在7*24小時地受到寶寶的影響。


從懷孕開始,女人就必須忍受孕吐、行動不便、肥胖、水腫、食慾不佳等折磨。



一朝分娩的疼痛,堪比世間極刑!


一般來說,初產媽媽的寶寶通過媽媽的產道需要12個小時-16個小時,過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生完孩子,以為終於都過去了,但其實才剛剛開始。


子宮膀胱脫垂,產後痔瘡、漏尿、肥胖、妊娠紋......產後,每個女人的身體都猶如經歷了一場大地震,滿目瘡痍。


儘管生理上極度不適,她們卻必須立刻進入母親的角色。


▶漲奶、堵奶,乳頭被咬破,依然要忍著疼每兩小時餵一次奶;

▶夜奶、夜醒、奶睡……每隔幾個小時被叫醒一次,連續幾個月睡不了一個完整覺;

►白天又得頂著黑眼圈和亂糟糟的頭髮圍著孩子的屎尿屁轉。



不僅僅是生理層面的,更多的是面臨著來自家庭、社會上的影響因素。


她們在疼痛中生完孩子,又在生完孩子後陷入抑鬱。所有人都沉浸在新生兒的喜悅中,卻獨獨冷落了虛弱的產婦。那一刻,媽媽們覺得自己仿佛被全世界拋棄。


她們焦慮孩子的健康,瘋狂地學習育兒知識,想要弄懂孩子的哭聲,努力給孩子最好的啟蒙教育。為了成為好媽媽,一些媽媽甚至不惜放棄了事業。


還有很多職場媽媽,努力在家庭和事業中找到平衡點,疲憊不已,卻總在育兒理念上和老人有分歧,又得不到老公理解,家庭矛盾不斷。


所有人都在歌頌母愛,卻忽略了成為媽媽有多難。



不做完美的媽媽


現在焦慮的媽媽越來越多了。醫院鼓勵媽媽順產,專家要求媽媽全母乳親餵和自然離乳,育兒書要求媽媽永遠共情不發火,社會要求媽媽平衡家庭與事業......


媽媽們總想要給寶寶最好的,一旦沒有符合各種標準,每一秒都焦慮和內疚得要命。


多多出生的時候,我追求純母乳餵養,可是奶水又不夠,每天喝500ml牛奶,喝三大碗湯,喝n杯水,還是沒辦法變成大奶牛。


加上那時候我沒辦法全天帶娃,團隊還有很多事需要我去操心,我肯定不能因為生了娃就放棄我奮鬥了9年的事業。


這一切都令我很焦灼,直到我放下完美媽媽的要求,放棄純母乳餵養,選擇混合式餵養,自己才放鬆下來。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剛剛好的媽媽」 (Good Enough Mother)這一概念,指的是開始的時候能完全適應嬰兒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越來越少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且在嬰兒的成長的過程中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


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完美的媽媽,只要剛剛好的媽媽就可以了。



如果一直覺得自己不完美,做的不夠好,充滿愧疚和焦慮,反而對彼此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付出你不能承擔的愛,也會讓彼此都難以擁有界限感和真正的快樂。


雖然沒能純母乳餵養,但媽媽們不必心懷愧疚,我們還有其他方式彌補對孩子的愛。


每天回到家之後,我都會放下手機關掉電腦,一心一意給多多高質量的陪伴,講故事、陪著她俯趴、給她做撫觸按摩,哄她睡覺。


陪伴時全身心投入,表達愛時毫無保留,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


多多現在吃得好,睡得好,活潑好動,50天時已經會主動發出聲音來博取我們的關注,逗一逗她就咯咯笑得很嗨。而且手指很靈活,喜歡拽姐姐的頭髮表達愛。


(跳妞強烈要求我保留妹妹「作案」的證據,長大了可能要算總帳)


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和不完美的自己,不用迷信育兒書上那些嚴格的標準,既不花太多時間讓你的孩子跑贏標準,也不用擔心他不達標。沒有孩子長不大的。


孩子不需要做完美的媽媽,我們能夠享受跟孩子成長的過程就很好了。


你是媽媽,但還是你自己


當了媽後,難免要經過一段屎尿屁髒亂差的陰暗生活,很多人失去了自我的一部分,你可能選擇了忍耐,以為孩子長大後,再找自己的生活和夢想。



這樣子的話,不僅自己活得很累,也會讓自己的孩子在這份沉重的母愛里感到「窒息」。


我一直堅信,愛孩子的前提,是先愛自己,親子關係最好的狀態是彼此獨立。


這些年,很多人都會問我:「你工作那麼忙,還有空照顧和陪伴孩子嗎?」答案是一定的,但我從來不會犧牲自己,為我的孩子竭盡所有毫不保留。


那麼,如何平衡育兒、生活與夢想呢?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我首先是我自己,其次才是你的媽媽。


有一次,孩子纏著我要出去玩,但原本我們已經計劃好周末在家陪她玩玩具,我看會書。


就算孩子不太能聽懂,我也會告訴女兒:媽媽現在不想出去,因為媽媽想讀會兒書。


如果一味妥協,我知道母愛的本能,會讓我成為那個為孩子而活的媽媽,幸福感很低,也很脆弱。


而我的孩子也會產生一種你是我媽媽,你必須要滿足我的自私想法。


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的是,我首先是我自己,其次才是你的媽媽。


因為我們自己能照顧到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這似乎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進而孩子也能表達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關係彼此都更加舒服,沒有過度犧牲,更沒有過度索取。


第二,多學習育兒知識,高質量陪伴孩子。


台灣家庭教育,在親子陪伴方面最有效的研究成果當屬「123」法則。


所謂「123」法則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與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1種。3件事包括,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



在台灣多年的實踐證明,每天按照「123」法則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比長時間漫無目的地膩在一起強百倍!


多多上保育園之後,我基本上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陪孩子做做遊戲、看看繪本,實現高質量的陪伴。


最後,一定要鼓勵爸爸參與育兒。


不過很多媽媽都反應:想說服爸爸帶娃?難!比登天還難!技巧學起來呀~

戳《怎麼養孩子,婆婆媳婦說了不算,是爸爸說了算!》



媽媽自私一點,並不是什麼壞事。完整意義上的母愛,包括愛自己和愛孩子。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媽媽,從而更好地育兒和生活。


最後,祝所有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