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的愛情悲劇:在愛情里被動的人,卻被傷得最深

巴黎夜玫瑰37度2 發佈 2020-03-02T05:44:00+00:00

提起蕭邦的愛情故事,喬治·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女人,一個蕭邦生命里,刻骨銘心的女人。是從未得到最傷人,還是得曾未有,更傷人,也許蕭邦心裡早就有了答案。文| 巴黎夜玫瑰圖 | 網絡

提起蕭邦的愛情故事,喬治·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女人,一個蕭邦生命里,刻骨銘心的女人。

但如果提起作家喬治·桑的愛情故事,不好意思,蕭邦不過是她人生里的一個浪漫插曲。

這個一生信奉:「我愛,故我在」的女作家,讓雨果為她著迷,巴爾扎克為她折服,繆塞為其痛不欲生,福樓拜在她葬禮上哭的像頭驢......

整個巴黎的男作家,小鮮肉,有才華的,有顏值的,她看上了,就一定會追到手,每一段戀情,她都愛得轟轟烈烈,極致而純粹。

就像當初她傾心蕭邦時,死纏爛打的追求,無微不至的照料,極盡柔情蜜意。

但是戀情結束時,喬治·桑很快投入下一段感情,蕭邦卻陷入過去甜蜜的回憶,無法自拔,無法忘卻。

愛情總是這麼殘酷,有些人,可以愛上一個又一個人,每一次都是真心。

有些人,明明不想觸碰愛情,卻最後比誰都陷得更深。

蕭邦的愛情悲劇,就是這樣的。

我們提起蕭邦,會想到他是鋼琴詩人,音樂天才,有史以來最讓人驚艷的神童。

他6歲學會彈琴,7歲創作,8歲聲名遠播。

被李斯特視為知己,孟德爾頌奉若神明。

他活躍在巴黎上流社會,過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貴族生活。

除了自幼體弱多病,這位年輕的天才,幾乎沒有其他煩惱。

不過,雖然身體不好,但這份孱弱,讓他的氣質里,有著難以言喻的溫文儒雅,更添藝術家的憂鬱氣質。

所以,蕭邦的身邊,從來不缺乏獻殷勤,送溫存的姑娘。

在喬治·桑之前,蕭邦有過兩段感情,最長的也沒有超過一年。

這位鋼琴詩人,似乎將所有激情和能量,都用在了藝術追求上,愛情也好,女人也好,在生活里一直可有可無。

直到喬治·桑出現,他才開始了一段持續9年,刻骨銘心,而又鬱結於心的戀情。

這9年里,是他創作最旺盛豐盛的時期,他極盡燃燒,然後在戀情結束後,迅速凋零。

有人說,是喬治·桑的慾壑難填,徹底摧毀了,這位孱弱的鋼琴家。

其實也不是,因為愛情里,本就沒有誰對誰錯,對於兩位藝術家來說,這是互相的成全和成就。

但是,另一方面,對於蕭邦這樣,愛情被動型人格的人來說,沒有愛情,也許他還能淡雲流水度此生。

可嘗過愛情的滋味,遇到過一個火熱的人,從此,孤獨,便顯得,刺眼而難以忍受。

蕭邦就是這樣的,在和喬治·桑分手時,他們彼此鬧得很不愉快,發誓終身不再相見。

喬治·桑,轉而投入其他戀情,依然愛的熾熱。

蕭邦,卻身體每況愈下,很快去世,至死保留著和喬治·桑的全部通信,並在死後作為遺產,交付給喬治·桑。

只是,喬治·桑,一把火燒了全部信件。

沒有人知道那些信里,說了什麼。

她是一個從來只往前走,不留戀身後的女人。

所以,只有蕭邦,註定一個人,活在追憶里。

蕭邦初遇喬治·桑時,是在李斯特的家裡。

那是1836年的一天,李斯特在家中辦宴會,無數巴黎名人趨之若鶩。

當時,26歲的的蕭邦,正在彈鋼琴。

而32歲的喬治·桑,和公爵丈夫分居後,帶著兩個孩子,獨自在巴黎生活。

她有過幾個情人,剛結束和作家繆塞轟動一時的戀愛。

當有人批評她生活放蕩,不該同時有四個情人時,喬治·桑卻回答說:一個像她這樣感情豐富的女性,同時有四個情人並不算多。

她還藉助作品,公開宣稱:婚姻遲早會被廢除。一種更人道的關係,將代替婚姻關係來繁衍後代。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既可生兒育女,又不互相束縛對方的自由。

看到蕭邦後,這個喜歡穿男裝,抽雪茄,充滿激情和能量,熱情開朗的女作家,立刻被蕭邦吸引了。

她主動示好,但是蕭邦卻冷若冰霜。

因為他對喬治·桑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並對友人吐槽說:懷疑,她是個女人嗎?

蕭邦充滿貴族氣質,日常交際的女孩,也都溫婉淑女。

所以,身高1米54,大膽熱烈,一身男人打扮的喬治·桑,根本不符合他的口味。

可是,喬治·桑,完全不在意。

她是一個叛逆大膽,充滿女權思想的前衛女性。

她的愛情觀是:女人理應去征服她所愛的男人,女人始終在等待著被她愛著的男人征服,女人最終應成為她所愛男人的神聖庇護所。

所以,她也在踐行自己的愛情觀。

見無法打動蕭邦,就從蕭邦的好友李斯特入手,給李斯特寫了幾十封信,表達對蕭邦的熾熱感情,央求李斯特撮合和幫助自己。

李斯特了解蕭邦,知道他喜歡的不是喬治·桑這樣的女人,但是也感慨喬治·桑愛的濃烈。

於是,在他們交往的那個圈子裡,但凡有蕭邦出現的地方,喬治·桑也會出現。

都說女追男,隔層紗,但是喬治·桑,追求蕭邦,用了2年。

2年後,他們在一起生活。

正如喬治·桑聲稱的那樣,在一起的9年時間,她一直照顧著蕭邦,將他視為自己的第三個孩子。

1838年6月底,蕭邦和喬治·桑,正式成為戀人。

喬治·桑比蕭邦大6歲,但是,她卻為蕭邦著迷到,連自己也覺得匪夷所思。

在給友人的信里,她直白的說:我對這個小生物,給我帶來的巨大影響,感到困惑和震驚,我至今未從驚訝中恢復過來,如果我足夠驕傲,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

可是,喬治·桑從來就不是一個,會被世俗觀念困住的人,她一直大膽熱烈,主動出擊,積極付出愛。

1938年底,為了擺脫喬治·桑的前情人,馬勒菲勒的威脅,他們遠離城市的沙龍和熱鬧,遠赴馬略卡島,過著隱居生活。

起初,一切都很順利,但是之後,當地人發現他們沒有結婚後,傳統信奉天主教的當地人,對他們非常不友好。

原來的房東拒絕接納他們,一家人不得不搬到,條件簡陋的修道院中住宿。

而至於他們為何沒有結婚,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離婚的說法,喬治·桑和丈夫,只是處於分居狀態。

1838年12月3日,蕭邦給友人的信里,抱怨道:馬略卡島的醫生無能,三位醫生來看過我...第一個說我死了;第二個說我快死了;第三個說我就快要死了。

雖然條件惡劣,天氣也不好,但是蕭邦,還是在這裡創作了優秀的作品,只是他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

喬治·桑很快意識到,再不離開,蕭邦也許會死在這裡。

很快,他們搬到了安靜的諾漢特,這裡氣候宜人,安靜舒適,蕭邦得以盡情創作,身體也好了很多。

畫家德拉克洛瓦,來拜訪他們時,在日記里寫道:招待我的主人非常愉快。當我們不在一起吃飯、打撞球或散步時,我們每個人都呆在自己的房間裡,在沙發上看書或閒逛。有時,透過花園的窗戶,一陣音樂從蕭邦的窗戶中飄出。所有這一切,都與夜鶯的歌聲和玫瑰的芬芳交織在一起。

德拉克洛瓦,還特地為他們畫了一幅油畫:蕭邦在彈奏鋼琴,喬治·桑,安靜的站在一邊。

畫面和諧溫馨,只是,沒有持續很久。

在一起的第9年,兩人分道揚鑣。

而這幅畫,也一分為二,從此天各一方。

蕭邦的那部分,存儲在羅浮宮;喬治·桑的那一半,留在哥本哈根。

從1842年開始,蕭邦就表現出嚴重疾病的跡象。

在寫信給朋友說:我不得不整天躺在床上,我的嘴和扁桃體疼得厲害。

1844年末,查爾斯·哈雷拜訪蕭邦,發現他:幾乎不能動彈,像半開的小刀一樣彎曲,顯然非常痛苦。

蕭邦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後人猜測,除了身體痼疾以外,他可能還患有顳葉癲癇。

而喬治·桑的狀況,也一片混亂。

她和女兒索朗熱,關係日漸惡劣,因為女兒的婚姻問題,兩人常常吵架。

但蕭邦卻很支持索朗熱,認為她可以自主決定婚姻問題,而不需要聽媽媽的話。

在給這位繼女的信中,蕭邦鼓勵她說:青春是種責任,也就是說你有義務讓自己快樂,為那些愛你的人,留下關於你的美好回憶。

和繼女關係不錯,和繼子卻相處的不融洽,因為繼子莫里斯,嫉妒和排斥蕭邦,並且,每次發生矛盾和衝突時,喬治·桑都站在兒子那一邊,這讓蕭邦很不滿。

不僅如此,喬治·桑積極熱心於政治,有自己的政治追求,討厭貴族和上流社會,親近平民。

而蕭邦,一直生活在上流社會,交往的都是貴族,喬治·桑對他的朋友,嗤之以鼻。

在給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到喬治·桑的情感變化。

她最初稱呼蕭邦為自己的小孩子,小天使,後來稱呼他為,迫害者,小屍體,轉變可以說是很大了。

1847年,喬治·桑寫作《棄兒弗朗索瓦》,小說寫作一個富有的女演員,和一個身體虛弱的王子,之間的愛情和生活,裡面充滿著對王子的同情,和對資產階級習氣的揭露,和無情嘲諷。

很多人認為,這是影射她和蕭邦的生活,以及表達,對蕭邦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不滿。

之後,兩人徹底決裂,宣告分手,再也不見面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生活瑣事,和生活習性,是導致兩人分手的原因,但喬治·桑在愛情中的見異思遷,也是壓死兩人感情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在喬治·桑,和法國浪漫主義詩人,繆塞的感情歷程中,可以窺見一二。

1833年,29歲的喬治·桑,在一個文學沙龍上,偶遇23歲的繆塞,兩人一見鍾情。

喬治·桑渴望浪漫,而繆塞完全符合她的需求。兩人愛的如火如荼,轟轟烈烈。

當繆塞生病時,喬治·桑更是給予無微不至的照料,每天都會請醫生來為繆塞做檢查。

起初,繆塞很感動,漸漸,發現有些不對勁,原來,在他生病的時候,喬治·桑,慢慢愛上了他的醫生。

喬治·桑是一個很博愛的人,和普通女人不同,她不在意世俗眼光,也不等著男人的愛和付出,她照顧每一個她愛上的男人,給與最細膩的關懷,最坦誠的幫助。

但遺憾的是,被她照顧的男人,常常情根深種,但是,她給與的愛情,卻很難持久。

繆塞離世前,寫作《一個世紀的懺悔》,被認為是表達悔恨之情,而喬治·桑也寫作《她和他》,緬懷這個至死愛著她的男人。

在和蕭邦的戀情中,喬治·桑也是如此,一面無微不至的照顧蕭邦的身體,一面受不了這種枯燥的生活,多次背叛和出軌。

她的愛是真的,給予的傷害,也是真的。

喬治·桑活得很瀟洒,蕭邦卻不是一個對待感情隨意的人。

在他的日記里,有一段記錄初戀時的文字,可以看出他面對愛情的態度。

他在日記里寫道:康斯坦契婭會愛我嗎?我手扳著指頭數了數,愛,不愛,愛,不愛,愛....

她愛我嗎?

可以看到,他對待感情就像小女孩一樣,敏感,不自信,糾結,又很單純,但同時,界限感分明。

簡·斯特林,是他的學生,一直愛慕他,很多人以為,離開喬治·桑之後,他們倆會結婚。

蕭邦卻非常直接的回覆說:未婚的斯特林小姐,和我太相像了,你總不能親吻你自己吧。我已經明確說過:彼此做朋友很好,但不可能進一步發展......

他一生經歷過三段戀情,前兩段都很短暫,因為對方並不像喬治·桑這樣主動痴纏,而第三段,最長久,也最傷人。

普拉特伯爵夫人,是蕭邦的資助人之一,她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我現在年輕美貌的話,會讓蕭邦做丈夫,席勒做朋友,李斯特做情人。

也許,蕭邦愛情的悲劇之處就在於:他明明是一個適合做丈夫的男人,卻愛上了一個,適合做情婦的女人。

喬治·桑曾對友人說:如果世上也許有一個女人,值得蕭邦絕對信任,那就是我;而蕭邦根本不懂得……我知道有不少的人在責怪我。一些人說,我強烈的情慾,耗盡了蕭邦的精力:另一些人說,我的行為出軌使他很失望。我認為你是知道內情的。蕭邦埋怨我剝奪了他愛的權利,等於置他於死地;我堅信,如果不這樣做,那才真的置他於死地……

喬治·桑是否真的懂得,我們不清楚。

但和喬治·桑,分手幾年後,重病纏身,漂泊異鄉,心情鬱結的蕭邦,很快燈盡油枯,黯然離逝。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創作力逐漸枯竭,朋友扎莫伊斯基認為是:他的注意力正在衰退,他的靈感,被情感和智力上的痛苦所困擾。

而他和好友李斯特,也分道揚鑣。

有個傳言是:李斯特受不了自己的情婦,麗·達戈特,對蕭邦日益增長的痴迷,而蕭邦,也生氣李斯特和喬治·桑,日益親密的關係。

對於女人而言,蕭邦從來都是天之驕子,這位年僅39歲,被巴黎貴婦認為,「昏倒在他臨終的臥房裡是幸福所在」的男人,據說,最後喃喃自語的是:我真想見她一面。

在生前給喬治·桑的信里,他這樣說:時間將證明,我將等待,一如既往,你的忠誠的蕭邦。

只是忠誠這東西,單方面的,就變得廉價,也無意義。

有時,會很好奇,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

那個當初死纏爛打,對你呵護備至的人,那個後來熱情冷卻,分道揚鑣,卻又悄然奪走你的心的人,重來一次,你還願意接受嗎?

是從未得到最傷人,還是得曾未有,更傷人,也許蕭邦心裡早就有了答案。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 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