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主題性美術創作?

西江書畫藝術 發佈 2020-01-07T10:02:27+00:00

【編者按】2019年11月21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舉辦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時代使命」座談會,在中央美術學院召開。

【編者按】2019年11月21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舉辦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時代使命」座談會,在中央美術學院召開。座談會圍繞中央美院創研班為期兩年的教學與創作生態展開,以藝術家的創作實踐展開豐富的問題視域與理論維度,探討和研判當下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所面臨的時代機遇與使命。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之際,從美術與時代的關係角度,對這種有機貫通「創作-研究」「研究-創作」兩個層面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現象予以研討,為的是更好地認識、延續和發揚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傳統,以及有效地配合、推動國家美術創作工程的開展和深化,構成一項展示中國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獨立研究和自我解釋能力的學術實踐。

張峻明 新中國鋼鐵工業的奠基者——老英雄孟泰 布面油畫 295cm×500cm 2019年

馬剛(主持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

繼中國美術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展之後,我們專門舉辦研討會,圍繞中央美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這兩年的創作成果展開,這既是一次基於個人創作經驗的總結活動,同時也對我們接下來的「二一工程」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非常重要,有利於我們以更好的姿態投身到建黨百年的主題性美術創作中。

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班推出的主題性美術作品是豐富多樣的,在表現現實題材的基礎上,大家儘量嘗試各種風格手法,探索主題性美術創作的主題表達維度、方法和觀念路徑。這一點我認為特別重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第一,主題性美術創作基於中央美院學術傳統脈絡的實踐方向和道路。中央美院百年的造型藝術傳統自身形成一種多樣化的格局,它囊括的學科是多樣的,有其自然生長的學術脈絡,主題性美術創作就是從中自然生髮出來的。

第二,新時代的主題性美術創作面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它要求有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和新的方法,這是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反映,同時也是新時代文藝精神的使命要求。

第三,作為中央美院百年為中國造型的學術文脈,主題性美術創作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研究與建設的學科方向。不管是承接國家創作工程還是科研教學,院領導都談到要著力培養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方向的骨幹人才,作為捍衛與升華百年央美主流學術優勢的後備軍。在座的各位年輕教師就是中央美院主題性美術創作的一股重要力量,大家通過「創作-研究」「研究-創作」的方式推進主題性美術創作,這是我們隊伍培養的宗旨,也是我們創作始終堅守的初心與使命。

張峻明(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

現在我一走到哪裡,就跟主題性創作聯繫到了一起,過去學的東西和現在參與到創作當中的,這兩個中間是否能找一個平衡地段,這之間怎麼過渡一下?主題性美術創作是歷史性的,第一個是儀式感,第二個是有一種現場感,第三個是具有歷史性的。我畫的選題是孟泰,其實還是跟時間、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過去一直堅持了十年畫三線工廠。當時我為什麼選擇了孟泰呢?因為他絕對是新中國鋼鐵工業一個輝煌的人物。現代有好多人不知道孟泰,不知道孟泰是幹什麼的?所以我就特別困惑這個。歷史和傳統,還有一個文脈,這個文脈是我現在要講的故事,就是讓很多人知道他的歷史性貢獻,他今天的作用在哪裡。

王曉偉(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副校長):

重大歷史題材,首先還是有學術性,不一定非得展現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非得記載或者是去再反映一個場面,主要是畫面的分量。畫主題性創作,從思路和掌握畫面的能力是對一個藝術家能力的考驗。中央美院的主題性創作多樣性展現得很好,從題材上既有鴻篇巨著,也有以小見大,還有不同的手法、材料和表現形式。

我畫的《醫療下鄉》,其實題目也挺大的,中國醫療服務是和民生緊密相連的,就從一個社會現象反映出一個時代,真正貼近老百姓,打造一個能讓老百姓能夠貼進心裡去的畫面。我也拍了好多資料,就想同時在一個畫面里儘可能多地去展現它的內容、涵蓋的範圍。最後選擇了山區的農民群眾,父老鄉親,畫出來也比較有親和力,把貼近農村生活的土味兒畫出來,把醫療下鄉人民群眾的喜悅、醫療人員的盡責畫出來

張曉雪(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講師):

歷史、文脈、題材主題個體性、多樣性和個人創作等等這些今天研討的題目,已經把主題性創作的基本要點都列出來。以前一說到主題性創作,第一感覺是主題創作或者是歷史畫面貌的,是規定性面貌印入到腦海里的一個視覺,但實際上這個視覺背後,有很多延展的可能性,是一個非常開放的體系,並不是一個好像已經模式化的視覺圖景。主題創作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有難度,是一個規定之後的動作,激發出來的創作可能性更大。我覺得以後的主題創作可能會有更多的面貌,或者是更多更深的挖掘可能性。今天的主題性創作和大家以前認為的主題性創作不是一個概念,它更開放,更關注每個藝術家自己的生活經歷,或者是感觸所釋放出來的一個可能很小的點,如果它落到這個點上,我覺得它所傳達出來的意義更深,也更能打動人。

張義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研究生部主任):

回顧自己的這次創作,我覺得在藝術表達上一是要入情,要有感而發,想表達的內容讓自己有表現的衝動和慾望,帶著感情去畫,才有可能讓觀眾從中有所感動,有情感上的交流。我這次完成了兩件作品,一個是《初春》,一個是《山村的夜晚》。我去了三次梁家河,每次去都讓我很感動,這也是激發我想畫這個題材並把它完成好的動力。第二個是入境,入境就是切身地進入到要表達的主題之中,體會這些人的生活和狀態,在畫《山村的夜晚》這幅畫時,在畫面的場景和人物組合上,為了突出主題和畫面氣氛做了很多人為的處理,入境就是要像導演一樣介入其中,創造性地組織畫面,以達到藝術的真實,這種真實既是合理的又符合生活本身。第三個是在畫面里怎麼表達出跟時代的關聯?切入點要在生活中不斷地體會和挖掘,生活中的情景遠遠比想像的要精彩得多。我覺得不管是什麼題材,可能這個時代特點指的就是有重塑感,不然就成重複了,其實它也代表一種繼承和創新。

王長興(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主題性美術創作和壁畫在某種意義上說非常相似,兩者都是盛世的藝術、強者的藝術。我覺得我們身處盛世就是擺在我們主題性美術創作面前最好的機遇,但是我們應該同時看到挑戰。首先是來自內部的挑戰。主題性美術的創作周期是很長的,每位參與創作的人員都要全身心投入和認真對待,這既是對創作任務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不只是難度很大,各方面的付出是很多的。如何保護優秀人才的參與熱情?使我們的主題性創作作為一項事業保持它的健康態和可持續性?這是一個挑戰。第二,外部的挑戰。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爆炸的時代,繪畫作為圖像唯一載體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意義和定位。我認為主題性美術創作應該是主題和美術的結合體,未來要重視和深入挖掘繪畫藝術不可替代的表現優勢,才能創造出在這個時代依然還有分量、還有人願意關注的作品,我們的這項事業才能更好地在新時代發揮作用和具有意義。

董卓(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講師):

在近幾十年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以油畫、國畫居多,重彩壁畫語言的融入使得重大題材表現上有新的面貌,同時壁畫構圖的多樣性也給主題創作中對於空間問題、形式問題等提供多種解答方式。在《國家的脊樑》創作中,我採用壁畫的構圖樣式,在主題思想確定後開始推敲到畫面結構問題,色彩稿也是在反覆推敲,最終確定了三層構圖、藍色背景和冷色調,讓我找到屬於科學的那一份本質。我認為中國傳統壁畫語言在主題性美術創作當中具有以下優點:一是豐富了大型主題性創作的材料選擇,多樣的材料選擇在大型繪畫當中占據了優勢。二是豐富了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繪製技法選擇,給創作帶來了很大的表現空間和自由度。三是整體效果具有強烈的中國繪畫特點,畫面飽滿、協調,氣象宏大,清晰又豐富。

馬鑫(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在讀博士):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開始的創作過程,我們是嚴格按照草圖、彩稿、大稿創作,我記得在草圖會看的時候,反覆看了很多次,也進行了很多次專家論證,這個是對我構圖的一個很深入的細化過程。構圖相當於一個畫面的筋骨,如果構圖沒有做好就繼續創作的話會有很多問題,所以當時開了很多論證會,反覆修改,我自己也做了六稿,中間把自己很多之前的構圖否定了,然後重新做了一個構圖。我覺得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構圖能力的進步。在創作的過程中,最開始創作我覺得慢慢在尋找這種狀態,我狀態最好、創作效最高的還是最後一個月,我覺得集體創作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孫博(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教師):

我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主題性創作,整個過程是一個高度要求綜合性的創作方式,在不同的創作階段我感覺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說剛才拿到這個選題的時候,因為都是一些歷史題材,很多東西對自己來說都是很陌生的領域,所以馬上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研究者,去收集大量的資料。跟專家們請教,找到自己對選題的角度或者是切入點。接下來要成為一個編劇或者是導演,因為主題性創作有很多敘事性的內容,比如怎麼構思這個事件,構思故事的情節。到最後落實到畫布上的時候自己又變成一個創作者、畫家的角色。所以對於今天已經習慣於個人化的創作來說,我覺得在體力、腦力上都是一個嚴酷的挑戰,這樣的一個主題創作真的是提供了一個課題,然後去解決可能自己從來不會主動觸碰的難度。


馬佳偉(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17年我參加了文旅部-中央美院「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研究班」。在眾多選題中,我選擇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主選題。經過了半年左右的構思、深扎和構圖的反覆修改,確定了創作《唱響明天:打造千年雄安》,2019年7月完成,歷時約兩年。

兩年的創作經歷,讓我意識到除了創作者的主觀意圖外,還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意志因素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一是客觀歷史的合理、合法性,必須經得起方方面面的考證和推敲。二是專家的評審意見。

創作的過程是在不斷調整自己和增加難度的過程。比如,「雄安」這個主題,一開始我還想在過去的創作上做一個延續,但發現很難去定位這麼宏大的點,所以必須跳出之前自己設定的小圈子。發現自己不僅要面對藝術史里的經典,從中找到可能性的坐標位置;而且要從一個時代,乃至整個歷史、人類史這樣一個更宏大的範疇中去尋找主題的表達方式。在磨合的過程中,個體得到了鍛鍊。

于洋(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搞主題創作如同寫一篇主題論文,從選題、立意到收集論據、展開論述、形成結論,一件作品本身就是一項學術課題,就是一個內容龐雜的工程。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從完成的作品整體來講,呈現出四點特色:一是推陳出新,很多作品能夠力求突破模板化,強調創造的主動性和作者意識,也顯現出項目特別注重對中青年創作人才的培養;二是關注過程,應該說草圖意識、過程意識對於主題性創作而言至關重要,也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三是拓展疆域,即在藝術表現媒介手法上畫種、畫科、題材的開拓延展;四是理學雙證,重視創作實踐與文獻研究的關聯,既有文本資料研究,還有大量的圖像累積。

正因如此,這是一個特別跨學科的、多維度的課題,這也正呈現出當下的主題性創作之重。主題性創作之難。我們中央美院主題性創作班非常重視學院傳統的承傳和多元風格的生態,也力求創作體驗的深度、敏感度與溫度。今天我們再回看這些作品,能夠總結很多好的經驗,和可貴的藝術規律。畫了一張畫就像寫完一本書一樣,一是能夠留下來,二是這裡面仍有大量未盡的問題包含在其中,這也使得我們的眼光不能局限在過去、滿足於現在,更要使我們創作、思考的經驗與心智延展到未來。

劉璐(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教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隨著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的持續推進,項目在組織運行上自上而下地體現出時代性與創新性,為創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首先,創新性地以舉辦創研班的形式來實施創作任務,形成「教學-創作-研究」有機良性循環,並且組織各門類美術家、美術理論家及黨史、國史、軍史等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指導委員會對教學和創作進行指導,鼓勵作者帶著選題深入生活,積累創作素材,不斷加深對主題的理解與認識。再到我們具體的班,以組建「導師制」形式的進行教學與創作,導師們既分工又協作,點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再加之不定期的集中會看與評審,既形成良好的創作與學術研討氛圍又能控制時間進度、保障創作質量,這些在組織方式上成功的探索都為我們下次更好地做好服務運行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曾小鳳(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師談自己的創作,這是進入歷史的一個方式,而且是最直接的方式。9月25日,在中國美術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展開幕前一日,中心官微正式推出「時代的使命」學術專輯,旨在從美術與時代、歷史的關係角度把握中央美院創研班的創作成果。這些作品圍繞民族國家的形象表達與建構展開,就怎樣認識、探索和拓展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邊界,提出了基於個人風格的創作方法路徑。其中,張義波《山村的夜晚》就現實題材宏大敘事、經典化予以探索;張峻明通過畫孟泰,在富於時代精神與情感的繪畫中表達了對新中國鋼鐵工業歷史的深刻關注;馬佳偉的《打造千年雄安》就未來雄安進行了合情合理的藝術想像和創造;張曉雪創作的「老報紙」體現出她將觀念性很強的當代藝術手法運用在主題創作中的自覺。以上四類創作路徑的同時共存,展現了中央美院創研班多樣化風格面貌的維度,同時也是中國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強力發展的重要體現。

陳青青(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以往對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作品展示的最後環節,包括對整個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沒有太多的了解,參與這個項目以後,逐漸發現主題性美術創作是一個帶有國家項目性質的創作,跟藝術家的個人創作還是不太一樣。對於中央美院的主題性創作來說,我認為比較好的優勢是有非常好的央美主題性創作的歷史脈絡和學術資源,這個資源對於央美的藝術家創作群體來說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應當儘可能多地汲取吸收。充分運用。另外,我建議相關部門及機構進一步完善國家主題性創作的機制,保障和推動各項流程進展,因為我在跟這個項目的過程中體會到創作項目的每一步是非常嚴謹周密的,比如說項目的發起,作品的預審、草圖、選定,作者的選定、簽訂合同,包括多輪評審、會看、討論,以及後來像我們中心組織的多次集中創作、和定期研討、指導,直到最終作品的產生和選定,每個環節都是需要嚴謹嚴密的組織協調安排,而這個組織協調背後,我覺得還是需要一個更大力度的保障機制,保障重大國家層面的創作項目能夠完整完善地運行,同時也激勵和推動更多藝術家,包括已經投入研究和創作的藝術家繪製出更多的傳世之作。

(嘉賓按座談會發言順序排序,由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提供)

原載《中國美術報》第174期 美術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