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郁孤台歷史街區,一代宗師王陽明妙計剿匪,什麼是心學?

懶游的故事 發佈 2020-06-14T07:56:18+00:00

贛州之地歷史悠久,秦朝時,贛州歸屬九江郡。漢朝初年,大將灌嬰在此駐軍,建立贛縣,由此開啟了贛州2200多年的歷史。

贛州之地歷史悠久,秦朝時,贛州歸屬九江郡。漢朝初年,大將灌嬰在此駐軍,建立贛縣,由此開啟了贛州2200多年的歷史。

老贛州城面積大約三平方公里,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郁孤台歷史文化街區,自古以來就是官府所在地和文脈匯聚處。

在千年時光里,無數人來到這裡,無論是定居下來,還是短暫的停留,他們的印跡都在這片老街區當中,積澱下來,成就了贛州這座千年古城不朽的文化底蘊。歷史上就有這樣一位賢者,他的到來改變了贛州,教化著贛州。人們說,他不是贛人,勝似贛人,他就是一代宗師王陽明。

這座文氣充沛的庭院,就是郁孤台下的「陽明書院」。五百多年前,王陽明來到這裡,也正是在這裡,他的心學得以發揚光大。明朝中期,贛州周邊盜匪橫行,朝廷多次派兵圍剿,匪盜卻依然猖獗。

明正德十一年,王陽明臨危受命擔任南贛巡撫。在此之前,他已經在貴州龍場悟道,體悟到「心才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創立心學。而心學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把知識,對一個事物的了解和實踐統一起來。

贛州,被世人公認為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之地,也是他「文治武功」的實踐之地。這次消除匪患,就是王陽明最好的一次理論實踐機會。在王陽明看來,破山賊易,破心中賊難。百姓生活的困苦,才是盜匪屢剿不滅的根源。他認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都可以做聖賢,只要有為善的條件,人人都會向善。這種「致良知」的核心思想,就是王陽明治理盜匪的方向。

他先派出幾路奇兵,剿滅幾伙悍匪。接著,他又寫了一封《告諭浰頭巢賊》,對於沒有犯下大錯,棄暗投明的盜匪,可以原諒罪責。繼續冥頑不靈、為非作歹的,一律清剿。這封信,各個擊破,一下子就把幾伙盜匪分成兩派,良知對內心的拷問,讓這些盜匪或選擇投降,或幫助王陽明對付其他悍匪。僅僅一年時間,肆虐江西、福建數十年的匪患就徹底消除。

不過,王陽明卻清醒地認識到,只清剿盜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如果不是從分本上做出改變,很快又會有新的盜匪出現。他實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比如《南贛鄉約》,再一個就是講學,包括贛州通天岩的陽明書院,還有於都、安遠,他在這裡教化百姓、講學,實際上就是心學思想的一個實踐,就是知行合一。

心即禮,事上練。這就是王陽明一生所強調的「知行合一」原則。在他的治理下,贛州更加興旺,百姓生活富足。接續「見賢思齊」的傳統,王陽明也再次登臨郁孤台,當他遠望四野,心中的思考再上層樓。

此後,他又提出了「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全新認知。王陽明的心學從此成為經典,對中國文化的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直到今天,文脈依然在郁孤台老街得以傳承。每到年末歲尾,軍門樓下的廣場都會舉行文化節,句句詩詞,聲聲激昂,大家聚集在郁孤台下,追思先賢,感悟當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