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經常得不到回應,大腦會發生巨大變化,好讓人心疼

媽媽深呼吸 發佈 2020-05-15T06:00:53+00:00

我女兒剛2歲,實在太粘人了,只要我在家裡就像狗皮膏藥似得貼在身上,做什麼事情都要我來,誰都不讓插手。

導讀:

今天跟幾個媽媽在群里聊天,其中一個媽媽問:你們的孩子粘人不?我女兒剛2歲,實在太粘人了,只要我在家裡就像狗皮膏藥似得貼在身上,做什麼事情都要我來,誰都不讓插手。比如今天上廁所,出來後奶奶給提上褲子,過了幾秒鐘突然反應過來似的,直接把褲子脫了,然後大喊「媽媽來」,簡直要崩潰了,可是我不在家,她就沒有這個毛病。

她說女兒總這麼「折磨」人,自己經常煩躁得不行:不依孩子吧,她就在那發脾氣、哭鬧;順著來吧,又覺得不能這麼慣著孩子,怕她無法獨立

「粘媽媽」是孩子成長中必經的階段

我給這位媽媽的反饋是,這是孩子正常的需求,3歲前只需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安全感方面的需求,「粘媽媽」是孩子成長中非常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有些孩子會表現得稍微明顯一些。

0~3歲的孩子正是粘人的階段,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比什麼都重要,孩子需要媽媽更多的愛,是於出本能,及時地回應他們,就能夠幫寶寶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尤其是寶寶出生的第一年,他們從媽媽溫暖的子宮環境內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迫切地需要與外界建立連接,而媽媽要做的就是及時響應寶寶的需求,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總是得不到回應的嬰兒,大腦所經歷的變化驚人

Netflix2020新出了一部紀錄片叫做《寶寶的第一年》(B站可免費觀看),裡面有一個實驗,講述了得不到父母及時回應的寶寶,大腦中發生的變化,讓人十分心疼。

為了研究不同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大腦是否會產生影響,科學家追蹤了幾個有新生兒的家庭,寶寶剛出生時就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歷時6個月,再次進行掃描。

這期間,研究人員觀察記錄了父母與寶寶日常相處的點滴,通過對比不同家庭對寶寶的關注和需求響應,以及回應速度等方面,得出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嬰兒的需求,較少得到父母的及時響應,他們大腦中央的海馬體會變大,海馬體主要負責人的學習記憶能力,同時在處理痛苦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海馬體變大則意味著嬰兒在想方設法處理自己承受的壓力,因為他們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支持。

只是短短6個月的時間,不同的養育方式積累下來,就可以導致孩子的大腦結構發生明顯差異,可想而知長期得不到回應和關注的寶寶,會有多大的變化。

孩子需要無條件的愛來獲得安全感,父母慎用「延遲滿足」

這幾年心理學上的「延遲滿足」盛行,理論基礎源自於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不了解棉花糖實驗,請移步棉花糖實驗被推翻:勿入延遲滿足誤區,培養孩子自控力要這樣做)

甚至有的謬論將目標對準新生兒,說什麼寶寶哭了不能抱,抱習慣了就放不下了;餓了要讓他們等一會兒,通過延遲滿足來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很多媽媽信奉這一理論,孩子哭鬧時延緩響應或者是不響應,不能「慣孩子毛病 」,這實在是大錯特錯,孩子的安全感被完全破壞掉,再想建立就會難上加難了。

前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對3歲孩子進行睡眠訓練,最終導致悲劇的新聞,足以讓媽媽們清醒了。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克萊因認為,3個月以內的嬰兒,存在著偏執行為,即事物非黑即白,沒有中間狀態。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不存在嬰兒,存在的只是母嬰關係,如果媽媽對自己是友好的,那麼整個世界就是美好的,如果媽媽無法及時滿足,吃喝得不到及時關照,哭泣沒有回應,那麼嬰兒的整個世界就是黑暗的。

「延遲滿足」或者不滿足會嚴重破壞嬰兒的安全感。

只有需求得到滿足,孩子才會深信自己是被接納的,他才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孩子只有覺得世界是安全的,他們才會放下心來去探索世界,如果不能及時從父母那裡獲得積極的信號,他們就有可能優先考慮自己的安全性,而不是去探索環境。

【包麻麻總結】

養娃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沒有人能做到完美,在累並快樂著的過程中,請關注孩子的感覺。0-3歲的寶寶安全感太重要,請給予他們及時的回應,給予我們全身心的愛,再多也不為過!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