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普遍「職業倦怠」,網友:為什麼不辭職呢?

歷史學習之窗 發佈 2020-05-23T12:07:43+00:00

前段時間,兩個與教師相關的內容在網絡上引起熱議,一是熊芳芳老師的高調辭職,二是江西的70名教師集體辭職。

前段時間,兩個與教師相關的內容在網絡上引起熱議,一是熊芳芳老師的高調辭職,二是江西的70名教師集體辭職。教師辭職能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這實際上從另一個層面說明這種現象並不普遍,稀罕的事情自然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至於這兩個事件前因後果,我不太清楚,不敢妄議。但很想就此談談我們教師的另一個問題:職業倦怠。

眼下,教師們普遍有「職業倦怠」感,這幾乎是公認的一個事實。所謂職業倦怠,是指長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逐漸對工作失去了熱情和積極性而產生的厭倦。在英語中,「職業倦怠」叫 burnout,顧名思義即「燒光」之意,易讓人想到「蠟炬成灰淚始干」。由此看來,教師的一生大概只能是「burnout」(燒光)的結局了。

那麼,哪些原因造成了教師的倦怠感呢? 我以為,主要原因有六:

工作性質單一

在中國,受現代主義、科學主義和技術主義種種思想的影響,學校成為了「工廠」,教師只是流水線旁邊的工人,沒有自主創造的機會。為了追求分數,教師們被迫採用嚴格的技術程序,對學生實施大劑量的灌輸式教學。為了最大限度的占用學生的時間抓分數,教師們也被迫消耗大量時間。如此一來,本來應是極富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在相當程度上變成了性質單一的體力勞動。工作性質的單一,成為教師產生倦怠感的必然原因。

工作時間長

為了抓好分數,學校表面上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背地裡卻無限占有教師的時間。在八小時之外,教師一般都有早晚自習。在節假日,教師還要根據學校的安排進行補課。很多高中學校不僅要求教師白天坐班,就算晚上也要求坐班。算下來,教師根本沒有自主的時間。

很多行業外的人士都羨慕教師每年有寒假和暑假,表面上差不多有三個月。其實,每個假期開始和結束時,學校都會安排補課,上級教育部門還會安排各種各樣的培訓。算下來,教師每年能有一個月的假期,那就相當不錯了。拿2018年來說,我的暑假僅僅休息了五天,高二推遲放暑假,7月20號放假,休息了三天後,7月23日到廣州參加一個為期七天的假期教師培訓(注意哦,不是度假式的培訓,而是真正坐在教室裡面的學習),回來後,馬上8月2日又高三開學了......

學生的問題

教師自身素質有限,終身沒有多大進步,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出現新問題時,教師受限於自己的素質而不能解決。另一方面,學生受各種思潮的影響,也日益難「管教」了。有些學生顯得不好「管教」,其實只是在觀念上跟教師不同而已。然而,面對學生的變化,教師往往束手無策,怨天尤人,久而久之便對工作生厭,把工作視為了精神折磨。很多教師寧死不願當班主任,跟這點有直接關係。

隨著時代的進步,新一代學生的觀念都會有變化。教師應該保持開放和學習的態度,承認「後喻」文化,做到與時俱進,減少教育工作中的障礙。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不只是以分數來評價教師,那麼也就不存在「差生」的問題了。所謂的差生,只是出現在應試體制下。沒有了差生,教師的工作就有趣得多,也才會真正實現一些教育的目標,此時」學生的問題」一說也就不存在了。

教育思想的束縛

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雅斯貝爾斯曾指出:

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播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成長,並啟迪其自由天性。

然而,中國教育很長時期內都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地獲得一點知識,並通過「規訓與懲罰」來實現對學生的教化。在核心價值上,我們的教育顯然已出現了偏離。

通過高考制度,學生的個體生命失去了自我,教師也努力地抽空學生的靈魂,把教育簡單成了教學。假如說學校像是監獄,那麼教師則是獄卒,學生是囚犯。人的天性是熱愛自由,有誰喜歡監獄中的奴役?教師沒有了創造的自由,乾的只是看守的工作。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這也是必然。

工作的「穩定」

在咱們國家,教師一旦進入教育,便沒了後路,只得硬著頭皮幹下去。大部分教師一生只能從事教育,倦怠便在所難免。一般認為,美國人平均一生要從事七份工作。然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經濟學家彼雷特(Chuck Pierret)曾統計過美國人長時期以來疛工作穩定性狀況。他的研究始於 1979 年,共有 10,000名 14 至 42 歲的美國人接受了調查。他的最近數據顯示,這組調查對象在 18 至42 歲之間每人平均從事過 10.8 份工作。換言之,美國人一生中可能不止從事七份工作。

每過幾年就能從事新工作,會不斷給人新鮮感,讓人保持活力。然而,中國卻不斷鼓吹捧殺教師,要求教師一生站在講台上」燒光「化成灰,這才算得上高尚。教師們走投無路,只能接受這些誘惑和欺騙。

當然,工作的流動變化,意味著要不停搬家。每次有了新工作,美國人便會開始搬家,一生可羈留各地。相比之下,中國教師「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一生居於一地之隅,為倦怠感的產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曾看過一個新聞說,中國人中有一億人患有精神病。教師已成為高危職業,精神病患者在教師群體中占有相當比例。中國的傳統是流動性小,而且流動後也得「落葉歸根」。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教育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教師一旦獲得編制,就意味著需要「燒光」自己,逃無可逃,也容易患上抑鬱症等精神病。


工作壓力大

教育應為學生負有多大責任?這個問題從沒人回答。現在的教育,更像是商業活動。家長交錢,教師服務。作為「顧客」,家長便成了上帝。這種情況下,教育沒有了尊嚴,教師難以捍衛教育的價值。家長要分數,教師也只能抓分數。

事實上,當教育內部普遍反對分數教育時,社會上對分數的要求反而卻越來越高,這也是教育面臨的尷尬。

還有一點,隨著國內矛盾不斷激化,維護社會穩定也成了教育的任務。目前,安全問題成了學校工作的首要工作。這種情況下,為了不引起安全問題,教師不敢大膽管教學生。責任的無限擴大,使學校成為了全能的服務機構。

有人會發現,我並沒有提及教師的收入問題。確實,教師收入還不高,與承受的壓力和工作的辛苦還不協調。然而,收入只是外在的物質待遇,而倦怠屬於精神上的厭煩,二者之間的直接聯繫並不大。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講,前者屬於基本需要或匱乏性需要,後者屬於超越性需要或成長性需要。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即便教師的收入翻幾番,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倦怠。

教師倦怠的產生有外部環境的原因,也有內在的精神追求的原因。通過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教師便可以找到「興奮點」,讓自己在工作中能不斷有新的追求目標,使自己的生命保持青春的活力。因此,引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重塑教師文化,對於減輕教師的倦怠感大有裨益。對於學校層面來講,理解和認識這點尤為重要。

當然,教師自我調節也很重要。不過,調節方式和效果會因人而異。在學校文化無力引領的情況下,教師個體若能意識到自己的職業倦怠,並自發主動地進行自我調節,從工作中找到幸福感,這對教師的職業生涯是大有助益的——畢竟,幸福的人生只屬於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