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的婚嫁

正月三草 發佈 2020-01-16T17:58:47+00:00

舊社會的婚嫁有很多繁文縟節,奉行這些禮節的,皆是些有資財的封建家庭和那些破落的舊家,包括中級官吏、讀書人、大商人和鄉紳們。




舊社會的婚嫁有很多繁文縟節,奉行這些禮節的,皆是些有資財的封建家庭和那些破落的舊家,包括中級官吏、讀書人、大商人和鄉紳們。至於城市貧民和手工業者、小販們,他們生活困難,往往一生談不到娶妻。這個階層的女孩子出嫁,也只是草草了事,大部分是到人家去做童養媳。

在婚嫁禮節中,只有男女皆系初婚,才能十分熱鬧。男子妻死再娶,叫做「續弦」,禮節就差一點了。女子喪夫,就叫作「寡婦」;如再嫁人,就叫作「再醮」。可是在吃人的舊禮教之下,男子可任意續弦,往往「再續」、「三續」,女子很少再醮。一做寡婦,就冤沉海底。越是所謂「世家大族」,寡婦越沒有希望,常常發生自殺情事,那時叫做「殉節」。內中十之二三是由於夫婦恩愛,慟不欲生。其他十之七八,皆是自知此後生趣毫無,才絕望而死。內中還有家產問題、子翻問題,旁人的閒言碎語,父見的禮教壓迫,皆是

致死的原因。寡婦如果再嫁,禮節亦非常簡單。

那時的婚嫁講究:問名、納彩、行聘、過禮、親迎、合卺等六禮

問名

問名是古代名詞,是對女子說的。因為古代女子的名字不讓外人知道,所以問她的名字,就是求婚的第一步。清代已經不是問名了,而是「請八字」。在那個封建迷信時代,把每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按照干支寫出8個字來。例如:今年是乙已年、舊曆正月是戊寅月、生他的那一天是庚寅日、時辰是丁未時,那麼這個人的八字就是「乙已、戊寅、庚寅、丁未」。算命的就從八字上,算出人的命運如何。在訂婚前,先請了八字來,也是為給她算算命。再進一步,還要把男女雙方的八字合在一起算一下,這叫做「合婚」。平安無事的八字,就該合婚了。

納彩

納彩俗稱「下小訂」。就是在合婚以後,如毫無問題,男家就備幾樣禮物,由原媒押送到女家。女家也回一份禮。這樣就算訂下了。男家的禮物多半是幾件小首飾,如耳環、戒指等等。女家的禮物是文具或衣帽。此外還附帶有茶葉、喜果等等。

什麼叫「原媒」呢?就是原來的介紹人。這個人是不限資格的,也許是親友,也許是男女僕人,也許是一種職業介紹人。下了小訂,原媒的責任終了。到了「行聘」,就是「下訂」的時候,另請出正式媒人來。

也有些不經原媒就直接下小訂的。例如兩家的父母情投意合,願結姻親,不必徵求兒女的同意,交換了「信物」,就算下了小訂。這種信物或者是一塊玉、 一支金釵,甚至是一種用品。男女私訂終身也是這樣辦。

行聘

行聘俗稱為 「下訂」,古時叫「奠雁」。所用的主要禮物是大雁,而且得是活的。據說,因為大雁守著「一夫

一妻制」, 配偶不亂,所以用它。活大雁不容易捉到,也沒有許多,一般就用鵝來代替。鵝的「婚姻制度」怎樣,就不管了。如果只有白鵝,就用胭脂把它染紅一部分, 才像個喜事用的。鵝而外,還預備些首飾、衣服和衣料、茶葉、喜果事等,由男家備辦,送到女家。女家全數收下,預備下靴、州、袍、套,還有文具、茶葉、喜果等以回禮。另有一部書經。因為書經的正名是《尚書》,君主時代的朝廷各部首腦也叫「尚書」,意為盼望男的做大官。

在行聘之前,兩家皆請出「大媒」來,大媒是要論資格的。一般皆是請官吏、鄉紳們,還得夫婦雙全,有兒有女才行。如果無妻無子,或者是掌管刑法的官員,人都不請他。

大媒是名義上的介紹人,在他們出面的時候,兩方的婚事多半已辦妥了,所以請出大媒來,是

表示禮節的隆重。有時男女雙方是表兄妹,或者兩人都同意結合,也得請出大媒來辦理訂婚事務。也有由大媒直接去辦,不經小媒的,不過很少。

在行聘的前幾天,男女家皆得請大媒,一定得用「席」。所謂「席」,是-組規定的菜餚。席上一定有一個「頭菜」,是這一組裡最貴重的菜。例如「魚翅席」,就是以魚翅作頭菜;「海參席」就是以海參作頭菜。有些奢侈浪費的人家有所謂「燕翅席」,就是有燕窩、魚翅兩個頭菜。席上還加甜菜、點心什麼的。這一頓酒席,夠中等人家過一個月的日子。至於那些勉強和闊人家攀親的,行一次聘就要欠上許多債,辦一次喜事就傾家蕩產了。

頭一次請媒人,叫做「請媒酒」。行聘後還要請一次,叫做「謝媒酒」。皆是男媒為第-一座,女媒第二座,陪客不能少於4個,不能多於6個。這種場面,如果主人的身份不高,或者主人是婦女,或者主人和大媒毫無交情,那主人多半不人座,請幾個社會地位和大媒差不多的人來作陪客。名目叫做「陪媒」,也得下帖子請。有些擺闊的人家預備兩桌席,男家請客時,女媒坐第席;女家請客時,男媒坐第一席。

行聘的正月,大媒先到男家,進「三道茶」。第一道是棗子糖湯,第二道是蓮子湯,第三道是清茶。聘禮早預備齊了。主要的是- -對鵝,此外就是衣裳、首飾、綢緞、茶葉、喜果等等。這些皆擺在抬盒裡,下面鋪著紅布,上面扎著彩球,僱人抬著。以抬的人多寡,表示此家的財力。

向大媒進完3道茶,拿出婚書,就是「龍鳳帖」。這種帖子有8寸多寬,1尺2寸長,以大紅紙作面,底下村著綠紙,摺疊成一本。封面上用金色印著龍鳳花紋。裡面在相對的兩頁上,寫著男女兩人的八字,前面分別寫著「乾造」和「坤造」,仍然沒有姓名、性別、年齡、籍貫等等。龍鳳帖---一式兩份,裝在一個紅漆描金的小木匣子裡,這匣的長寬比龍鳳帖大一點,高有一寸,是個扁平匣子,由主人親手交給男

媒。兩個媒人上轎去了,聘禮在鼓樂鞭炮聲中也出發了。

大媒到了女家,女家招待如儀,也有3道茶。男媒交出龍鳳帖,主人留下一份,另- -份放在匣里,交女媒帶回。聘禮到後,女家一一收下,換上女家的回禮。回禮沒有鵝,沒有首飾,換上「文房四寶」,通常以《尚書》代換了紙,其餘3件皆裝在很華美的玻璃盒子裡。另外是靴、帽、袍、套,就是那個時代的全套禮服。此外就是茶葉和喜果子。為什麼離不開茶葉呢?據說茶樹只能用籽種,不能移植,移植就死。

行聘用茶葉,就是雙方表示永不改變。茶葉多半裝在錫制的茶葉瓶里,瓶的式樣很好看。喜果子多半是乾果,為的是可以經久。一般都是棗、栗、花生、柿餅、桂元、荔枝等等,它們的含意是「早立子」、「長生」、 「事事如意」、「連中三元」、「順利」等等。所謂「口彩」,也就是唱喜歌。

女家照例留大媒午飯,也是用席。女媒交出龍鳳帖,主人敬謹收藏,這一雙男女就算是待婚夫婦了。龍鳳帖上只有八字,沒有姓名,沒有任何人的簽字或蓋章,沒有官府的印信,但有無窮的效力。


過禮

過禮又稱 「過大禮」,是在結婚前10天左右辦的事。此時男家又預備了許多首飾、衣服、衣料甚至古董玩器等等,抬到女家, 有時多到48抬。 女家將這些禮物陳列在大廳上,任人參觀,表示男家闊算。當然也是由媒人押送,也得請客,也有帳房,也開喜錢,和行聘一樣。禮物里至少有一柄「玉如意」。

在過禮的當天或第二、三天,女家也需送大宗的禮物到男家,叫做「過嫁妝」。禮物里主要的是新房裡的陳設和新娘的床帳被褥、盆桶等等。男家過禮的東西,多半是摻雜在嫁妝里,作為嫁妝的一部分又送回來。

親迎

親迎是一種古禮,就是新郎親自到新娘家去,對喜堂行禮,表示迎接她。這是結婚正日的事。喜轎到門之後,女家的樂隊立刻拿起粗、細樂器,進入內宅。對著新娘所在的屋子吹打起來,一番粗樂、-番細

樂,-共得吹3遍,叫做「催妝」。樂聲一響,屋內登時哭聲大作。這裡有新娘、有她的母親、其他女親友,表示惜別。就是無母孤女出嫁,也有些七姑八妹來哭叫一番。這叫「哭發」。據說哭叫越厲害,對於夫家越有利。如果新娘不哭,親友街鄰就要笑她,說她急於出嫁。3遍催妝樂後,新娘已經打扮完畢。給她上妝的是「全福太太」。所謂「全福」即夫婦雙全,有兒有女,並且還是原配。那時俗稱寡婦為「半邊人」,孕婦為「四眼人」,皆被歧視不得參加。

喜斬有兩種。一種叫做「官轎」,是那時高級官員用的。這種轎外面是綠色呢子的,兩邊有方形的玻璃窗,後面也有窗,前而掛上綠呢帘子。轎子頂是方的穹隆形,也是綠呢蒙頂,上面還有一個錫制的葫蘆形頂。官宦人家嫁娶,多半用這一一種。這種轎輕便易抬,裡面寬暢,空氣流通,新娘較為舒適。另一種叫「花轎」,專為新人乘坐的。這種轎有兩層,裡面一層是個長方形的小屋,上下四方蒙上紅繡花的綢緞,有個座位;外面-層是個大型的轎子,全部用紅繡花緞子蒙上。雖有玻璃窗,也是假的,被紅繡花帘子擋上。轎四旁和頂上裝滿了花燈,晚間點上紅燭,光輝燦爛,十分好看。可是內部窄小,空氣不足,轎身笨重,新娘往往悶出病來。一般富商們喜歡用它。

新娘上妝將要完畢,還有一個「照轎"的儀式。由兩位「全福太太」手執紅紙搓成的紙捻。紙捻有八九寸長,一端苞上植物油點燃了,走到喜轎裡面,上下左右地照看一番。照轎以後,如果用的是官轎,就放在大廳上,新娘出來上轎;如果用的是花轎,就把轎的內層穿上短槓,由4個轎夫抬到內宅,新娘就在內宅上轎。再把內層抬出前廳,安放在外層以內。

新娘所穿的禮服,叫做「風冠霞帔」,為明代婦女的禮服。風冠是一個薄銅片製成的冠,上面有許多鏤空的花,還有幾個風,展翅、舒尼伸長了頭,嘴裡叼著一串珠子。這些風排在冠前,串珠子就下重在新娘的額前,擋著新娘的眉眼,叫人看不清楚。冠是全體金色,上面「點翠」,即用一種水鳥「翠雀」的毛片,嵌貼在銅片上,金翠相間,也很好們。一項冠的重量,總有2斤左右。霞帔是一件繡花的紅緞子衣服。下面穿著大紅裙子,也繡著花。雙腳穿的是紅繡花性,那時婦女們還以小腳為美。鳳冠上面,蓋著一方紅繃,每邊2尺多。這樣就把新娘的而目完全遮蓋,外人看不見了、這紅綢叫做「蓋頭」。


合卺

「卺」音緊,是古代一種酒器,和瓢相似,結婚時才用。「合卺」這兩個字,現代就當喝「交杯酒」講,就

是結婚的正日。在正日的前一天,男家就作好了各種準備。一家內外早已張燈結彩,新房也布置整齊。請一兩個父母雙全的男孩子,晚上睡在新床上,這叫作「壓床」,就是盼望也生男孩子。喜轎也燈火輝煌地停放在廳前,這叫「亮轎」。那一夜男家誰也睡不好。正日那一天早晨,茶房、帳房、吹鼓手、廚司陸續來到。親友們有些前一兩天來的,就住在男家,有些當天再來。一般結婚的時間都在午後,這不是主家自擇,而是算命者指定的。算命館的門口不是有一方「合婚選吉」的招牌嗎?結婚的月、日、時由他指定,這就叫「選吉」。不但選吉,還有許多避忌。由他指定了,在喜轎進門和拜堂的時間,有些屬相的人不能看。比如他說忌屬猴的、屬狗的,那麼凡是家屬、親友里這兩個屬相的人在喜轎進門和拜堂的時

間都要躲開。至於那些茶房、吹手、轎夫等等人里是不是也有這兩個屬相,他們就不管了。

假設選的吉時是下午3點,那麼上午八九點鐘,兩個大媒就到男家道喜。3道茶後,再到女家道喜,並且說明「發轎」和「拜堂」的時間。女家準備,提前開席。午飯後,新郎親迎禮畢,喜轎也由吹打、執事引行到了女家。喜轎到後,大媒就匆匆返回男家,報告一切。喜轎抬著新娘到了男家門口,男家立刻將大門關上。也由吹手吹打3遍,也由門縫裡憲進「開門封」,然後才放炮、吹打開門抬進喜轎。這時,喜堂當中放1張方桌。桌上陳列著1個斗,斗內盛著糧食,上面插者1枝稻杆、3枝圓木做的箭,掛著1張小弓。新郎全身穿著禮服,披紅插花,胸前懸掛-面銅鏡(新娘胸前也掛有銅鏡)。喜轎進了門,停放在庭院裡,新郎拈弓搭箭,對喜轎門帘連射3箭。因弓軟,箭不合規格,新郎多半沒見過弓箭,所以3支箭七歪八斜地射出,落在轎簾近旁。據說,這是為射破煞氣。3箭射完以後,新郎退在一邊。就有兩個攙親太太,揭開轎簾,攙出新娘。茶房領著男僕,用一條紅布鋪在轎前。

新娘出轎,踩在紅布上,往前走去。一條布走完了,又接上一條,一直接到喜堂為止。實際上應該用布袋,因為這個舉動叫「傳袋」,諧音是「傳代」。新娘下轎後還要跨火盆、跨馬鞍什麼的,皆是迷信。

新娘到了喜堂,新郎也跟過來。新娘由攙親太太扶著,先臉沖外站立。假設是面南,西為上手,東為下手。新娘站在下手。茶房擺設香案,吹手奏樂,替禮人高呼:「新貴人拜天地!」「跪!」一對新人同時跪在紅氈條上。除去忌屬相的人而外,男男女女擁擠在四旁。新郎新娘在叩首的時候,只有新郎真磕頭,新娘跪下,俯首不動就行了,至多微微點3下頭。

拜堂已過,茶房遞過一條紅綠彩綢,當中紮成球形。一端遞在新郎手裡,一端由攙親太太接過,塞在新娘手裡。這根綢條叫做「紅綠牽巾」,就是月下老人紅線系足的意思。在新人前面選兩個父母雙全的男孩子,一人捧著一個燭台,上面燃點著龍鳳花燭。一對蠟燭徐徐前行,一一對新人跟在後面,就吹吹打

打,送人洞房。那時稱新人的屋子叫「洞房」,形容它的深遂而嚴密。

人了洞房之後,還有「坐床」、「撒帳」 的儀式。坐床是新夫婦並坐在床前,由「伴媽」遞給新郎一枝稻

杆,新郎用它挑起新娘的「蓋頭」往上-甩,最好是甩在床頂上。新娘的面貌才在珠串和花朵之中露了出來,新郎才第-次看見新娘,他一生的滿意不滿意就在這時決定,新娘也是在這刻決定終生。 順便說一下,往往挑開蓋頭之後,有一方大失所望,男子就遠走不回,女子自殺了事,這是常見的事。花了許多錢,費了那些事,得這樣一個結果,可想而知這些迷信和舊禮教是多害人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