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校長馬懷德:應急防護物資應由國家統一無償配給

中國網 發佈 2020-01-28T22:54:15+00:00

截至1月27日24時,國家衛生健康委收到30個省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515例,現有重症病例976例,累計死亡病例106例,累計治癒出院60例。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馬懷德。圖/中國政法大學官方網站 尹建峰 攝

新京報訊(記者 韓沁珂)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續發展。截至1月27日24時,國家衛生健康委收到30個省(區、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515例,現有重症病例976例,累計死亡病例106例,累計治癒出院60例。現有疑似病例6973例。

隨著疫情發展,接下來的疫情防控工作應該如何展開成為討論重點。

在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馬懷德看來,現在屬於非常時期非常手段,在全國30個省區市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有義務無償提供各地所需物資。此外,只有政府將信息準確、充分地公開,才能讓各方物資實現有效、即時配給。

以下為新京報記者與馬懷德的對話。

防護物資應實施配給

新京報:隨著疫情快速發展,湖北省內數十家醫院先後因物資短缺問題向社會求助,多數縣市也出現了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物品脫銷的現象。由此看,在應急物資管理方面,當地存在哪些問題?

馬懷德:應急物資的儲備管理、配送使用,在《突發事件應對法》《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條例中都有規定,縣級以上政府應保證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藥品和醫療器械等物資儲備。關鍵時候就應該調用這些儲備物資。如果出現物資短缺,說明儲備可能沒有完全到位。

另外還有全國範圍內的平衡問題。在湖北,特別是武漢緊缺的時候,其他地區也應該配合調用。抗震救災的時候,我們有對口援建,現在這種情況也應該明確省際間對口支持、社會捐贈等機制。

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後,這些問題應該逐步得到解決。領導小組就是要協調全國資源,集中用在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保證在最嚴重的地區實現有效阻斷和防控。

新京報:實施配給制有哪些優勢? 對於湖北乃至全國接下來的防護物資供給,你有何建議?

馬懷德:配給實際上是按計劃統一調配,是以免費或者低價進行供應。為什麼要實施配給?因為這是一次公共衛生事件,如果只靠各醫院、各單位自己去市場採購,可能因為囤積居奇、抬高物價採購不到。配給可以有效抑制這些市場行為。

現在屬於非常時期非常手段。目前全國30個省區市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政府有責任、有義務無償提供各地所需物資,至少讓醫務人員在防護用具和設備上無後顧之憂。

信息公開是有效配給的基礎

新京報:

民間物資捐贈是否也是應對物資短缺的有效方式?

馬懷德:社會捐贈肯定是一種補充儲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但要看怎樣才能做到有序、及時。這就要求省內或市內有人組織、調配社會捐贈的物品,不然有的醫院可能多到放不下,有的醫院可能根本沒有。

新京報:物資調配由誰來統籌最為合適?

馬懷德:如果是政府——特別是衛健部門下撥的物資,當然由政府調配。如果是社會捐贈,應該由紅十字會或衛生方面的社會組織調配。但後一種調配,也要依據政府相關信息,才能確保調配的精準化、有效性。

在政府信息方面,應該由疫情防控領導小組作為決策部門和協調機構,由具體的工作部門——包括衛健、工信、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各自負責相關領域的數據統計。比如防護用具、病床缺口這類需方信息由衛健部門統計,能提供的設施設備、用具用品這些供方信息則由工信部門統計,交通部門負責運輸情況統計。

與17年前的「非典」時期相比,實現信息的精確、公開要容易得多,藉助網絡可以很快統計出準確數字,到底缺不缺,缺多少?把統計的數字和政府調配、社會組織捐贈的信息對接好,才能充分有效的使用物資。

要提高應急法治意識

新京報:就你觀察,到目前為止,湖北在此次疫情中的應急管理表現如何?是否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馬懷德:在信息公開、應急響應的及時性方面,沒有完整、全面、準確、及時地適用法律,這確實需要反思。如果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及時報告,及時採取相應的監測、預警和處置措施,疫情可能不會蔓延到現在的局面。

新京報:在應急法律落實方面,未來還有哪些工作可以做?

馬懷德:《突發事件應對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針對的都是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備而不用是最好的。一旦需要,還是要會用、敢用。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不知道有這些法律,或者不知道這些法律的具體內容,這說明日常應急法治培訓教育不足、應急法治觀念不強。遇到問題要麼手忙腳亂、要麼束手無策。最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應對,而是一味等待上級的精神和指示。這是此次事件應該吸取的教訓之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