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中的國寶 雖近在咫尺卻難見真容「華嚴寺壁畫」感受千年魅力

攝影師劉傑 發佈 2020-06-04T03:26:22+00:00

在古城大同,坐落著一座既婦孺皆知又深藏若虛的千年古剎「華嚴寺」。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三座遼代寺院之一的華嚴寺,早在六十年代就成為國家重點文物受到嚴格、細緻的保護,成為大同這座古城的地標。或許很多人都會產生疑問,尤其是身居大同的朋友,這座在他們眼中再熟悉不過的華嚴寺,何談神秘?何談深藏若虛?

其實,這真不是我在此故弄玄虛,華嚴寺中確實有一處神秘所在,因為文物保護的需要,它們極少示人。或許很多大同本地人都未曾看到它的真面目。那麼今天我將用鏡頭帶著大家走進華嚴寺中,探尋神秘所在。華嚴寺中的國寶級文物可謂是數不勝數,其實華嚴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國寶,除此之外還有堪稱東方維納斯的合掌露齒菩薩、薄伽教藏殿中的雙層閣樓式藏經櫃等,但這些都不是我們介紹的重點。而是華嚴寺中也是極少示人的壁畫。

或許很多人看到此處,都認為被忽悠了,華嚴寺中的壁畫有什麼秘密可言?其實,我在網上也看到了不少號稱華嚴寺的壁畫,但其大多數都是彌陀殿和普光明殿的新作,是2009年在孫景波教授的帶領下,由150名美院師生歷時三年完成,說實話,這些壁畫雖然氣勢如虹,但是缺少的古韻。而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則是華嚴寺大雄寶殿中,佛像後面的壁畫。這些壁畫不在展示遊覽區域內,有屬於重點文物,因此普通人很難一窺其真容。

華嚴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首繪於金代,但是那時的壁畫面積比現在小的多,主要分布於大殿的北牆和東牆。壁畫面積大約186平米,高度4米。壁畫繪製的題材是西方極樂圖,也稱西方凈土經變。後來明代時在原有基礎上,畫匠們對壁畫進行了修復及擴大,才有了現在的規模。

到了清代光緒年間,畫工們根據前朝壁畫遺存,再次進行了修補,並在殿中北面牆壁上留下「雲中鐘樓西街,興榮魁畫工董安」,「信心弟子畫工董安」等字樣。如今的大雄寶殿,雖經歲月的洗禮,但壁畫的色彩依然鮮艷,人物刻畫生動。現存壁畫,畫面高達6.4米,面積也達到了970平米之多。站在壁畫前顯得格外雄偉壯觀。

大雄寶殿中的壁畫都是宣講各種佛教故事的,其種類大約有十種,21幅。在大殿佛像後面中央牆壁上,繪有「三世佛」中的釋迦摩尼佛,畫作位於整個壁畫的中心位置,也是遊客最難看到的壁畫佛像。畫中釋迦摩尼坐在寶座之上,頭部羅髻,身穿朱紅色袈裟。兩側為阿難和伽葉兩名弟子,整體看來威嚴而莊重。

大殿一側,繪有釋迦摩尼講經說法的場景,釋迦摩尼身穿朱紅色袈裟端坐其中,周邊被火焰所包圍,主佛兩側為端在在蓮花寶座上的菩薩。主佛上方繪有「天龍八部」中的緊那羅、乾闥婆等諸神,保護著釋迦摩尼。

大殿中壁畫繁多,不僅有五方佛、二十諸天的塑像以及四壁上繪製的佛本行故事,還有西方凈土變、准提佛母法會圖、十六觀、千手觀音、七處九會、水月觀音、法輪初轉圖、善財童了五十三參等等,猶如一個藝術寶庫。

很多人產生疑問,為何可以斷定壁畫大面積原作是明代的呢?畢竟清代時期,壁畫已經被修復了,甚至被覆蓋了。這就要從1997年的一次維修說起。97年華嚴寺在常規的一次修繕中,在大雄寶殿的東側牆壁的藏經櫃下,偶然發現了兩處底層壁畫。

後經文物專家鑑定,殘存於藏經櫃後的壁畫與清代重新繪製的壁畫相比對,清晰的表明,清代繪製的壁畫,是在原來底層壁畫的基礎上重新描繪的。原來壁畫,先比清代重描壁畫,無論在線條還是顏色渲染上都比較粗糙,在人物繪畫技法上甚至有些幼稚,但是由於是重繪,還是可以看到前代壁畫的特徵。

你知道華嚴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在千年的歷史中是如何躲過戰亂的嗎?聽當地工作人員說:冷兵器時代,其實對於文物的威脅,遠遠不及熱兵器時代。在戰爭年代,一枚炮彈就可以讓建築,及裡面的物品蕩然無存。

華嚴寺大雄寶殿的保存,得力於當時他的「功能」。在戰爭年代,大雄寶殿一直作為軍用倉庫使用,恰巧這座國寶級「倉庫」有沒有成為攻擊的目標,因此保存至今。

縱觀宗教壁畫,中外皆有之。如西方的教堂壁畫、清真寺壁畫等等。中國寺廟壁畫,是寺廟與繪畫的獨特產物,是為中國傳統壁畫中的一種。國內外很多藝術家、畫家,都非常熱衷宗教壁畫,中國古代著名畫家比如唐代吳道子、東晉顧愷之等等都曾繪製過寺廟壁畫,國外有號稱「西方繪畫之父」的喬托、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畫家米開朗基羅等等,也都熱衷與宗教壁畫的創作。

經歷了千年歷史滄桑的,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壁畫,無疑是中華文明中的一塊瑰寶。它不僅體現了,中國民間畫師高超的藝術才華,同時也印證了佛教文化,在歷史中的深遠影響。在戰爭中毀滅,又在困境中涅槃重生,深刻的體現出,中國人自古有之的百折不撓精神。華嚴寺壁畫,與古人對話,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個地方你一定不能錯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