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輩——宜昌蘿蔔餃子那些事兒

大武漢美食榜 發佈 2021-10-07T05:52:08+00:00

這是個很遠的故事:在我爸爸像我一樣大時,還住在宜昌市西垻。他居住的街道,甚至連個規矩的名字也沒有,就叫做甲街,甲乙丙丁的甲。如同街道的名字一樣,我爸也是社會中毫不起眼的甲某,每天騎著破舊的單車,飛奔去學校,工作後,又飛奔去單位。

這是個很遠的故事:

在我爸爸像我一樣大時,還住在宜昌市西垻。他居住的街道,甚至連個規矩的名字也沒有,就叫做甲街,甲乙丙丁的甲。如同街道的名字一樣,我爸也是社會中毫不起眼的甲某,每天騎著破舊的單車,飛奔去學校,工作後,又飛奔去單位。

在現在步行街夷陵飯店旁的一條巷子裡,有個賣蘿蔔餃子的老人,無論是汗流浹背的酷暑,還是寒風凜冽的嚴冬,他從未更改過他的位置。他就坐在那裡,守著那鍋熱油,和布滿油漬的鐵架,那是他將剛出鍋的蘿蔔餃子攤涼的地方。在如今精緻生活理念盛行的年代,人們往往會花費大價錢去一家法餐廳搖晃一杯紅酒,或者在一個咖啡店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悠閒自在度過美好的時光。這位老人並不整潔的小攤,似乎絕不會與「美好」二字沾上半毛錢的關係。

而我爸爸也並未欣賞過這份光景。他總是飛馳而過,距離十來米就大叫「要個蘿蔔餃子」,然後接過來,扔下錢,就又趕忙蹬上車,頭也不回,邊騎邊吃。甚至等不及剛出鍋的那一個,拿到皮已經冷了軟了的也並不在乎。這位老人存在的意義似乎只是為了給匆忙的人們提供一份果腹的吃食。後來爸爸搬家,搬到了現在伍家區萬達廣場一帶,去上班再也不會經過那條小巷子,也就再也沒有去買過蘿蔔餃子,這位老人徹底消失在我爸的世界裡。

想起他,還是那年新年的冬天。散步回家的路上,看見小區門口停著一輛小推車,正在售賣蘿蔔餃子。心血來潮,也是由於冬天對於溫暖的渴望,我和爸爸買了兩個。賣蘿蔔餃子的是姐妹二人,聽口音並不是本地人,倒像是四川過來的,不知道怎麼學會了我們這裡的特產。蘿蔔餃子的製作其實也很簡單,特製的工具彎曲成直角,扁長的形狀,沾滿麵糊但不要太多,不然皮太厚不夠脆,在上面堆滿切成細絲的蘿蔔。蘿蔔用的是紅皮蘿蔔,因為蘿蔔絲泛著淡淡的粉紅,依稀能夠辨認,佐料也是提前拌好。最後再在鼓起來的蘿蔔絲堆上薄薄地淋一層麵糊,下鍋炸至金黃酥脆即可開吃。挑剔些來講,蘿蔔餃子是絕對不可以吃放在架子上的,一定要親眼看著老闆製作起鍋,出鍋後晾半分鐘就可以吃了。皮兒一定是脆的,餡兒一定要熱得燙嘴皮,還一定要辣,燙加上辣,冬天都要吃出一頭汗,這個蘿蔔餃子才算到位。

老闆剛要開始做,我爸一看蘿蔔絲就直呼不行,說看顏色就不夠辣,而且花椒粉放得不夠多,要他們重新拌料。姐妹倆笑著說我爸一看就是本地人,他們為了迎合外地人的口味,特意少放了辣椒和花椒,怕味道太重。蘿蔔絲一定要拌的紅彤彤,沾滿辣椒粉,這樣才是宜昌味兒。她們又重新加佐料,重新拌,重新炸。就在等待的時間,我知道了那位老人的故事。我問我爸是不是還能再去找找那位他口中全宜昌最正宗的蘿蔔餃子,他想了想,遺憾地說「我小時候他就已經五六十了,現在大概已經不在了吧。」小生意不賺錢,更何況溢價後的今天,蘿蔔餃子也僅僅只賣5元一個,老人的後人怕是不會再從事這樣的營生,那個「最老最正宗」的非官方認證的老字號,我怕是無福享用了。

回家的路上,我爸爸咬了一口新買的蘿蔔餃子,感嘆麵糊調得不好不夠酥脆,更加懷念他小時候的味道。而我的思緒則走出去很遠,我的父輩還有這一段關於蘿蔔餃子這麼悠長的記憶與思念,當我有了自己的小孩,我該如何舊事重提地向他再次講述蘿蔔餃子的故事呢?他又有機會吃到老一輩口中正宗的老字號嗎?


作者:周伶俐

圖片:網絡

更多美食請加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