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地下排水系統博物館在贛州開放

江西晨報 發佈 2020-01-02T04:16:39+00:00

根據有關文物考古的要求,在勘探過程中,專家們進入到福壽溝內部,通過物探以及機器人、人工下井等方式,現場人工採集數據信息,拍攝影像資料,繪製福壽溝全景及結構現狀圖,並形成了《福壽溝現狀勘察報告》。

江西贛州擁有一座歷經千年的中國古代城市下水道工程——福壽溝。福壽溝修建於北宋時期,由數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專家劉彝主持修建,是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2019年12月29日,全國唯一的地下排水系統博物館——福壽溝博物館揭牌對外開放。

首次展示一段已挖掘的罕見雙 溝遺址

歷經千年的福壽溝位於贛州市章貢區境內,因排水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而得名。這套古人創設的地下排水系統,是一件至今還在發揮作用的「活文物」,更被譽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

福壽溝博物館在展陳上利用了鏡面、投影、結構、藝術裝置等互動體驗方式,沉浸式虛擬漫遊帶給觀者一場「真實」的穿越之旅。該館首次展示了一段已挖掘的罕見的雙 溝遺址,讓遊客零距離感受贛州先人造城、治城的高超智慧。

博物館共三層展陳區域分六大部分

福壽溝博物館總共三層,地上兩層,地下一層。一樓和負一樓是主要的展陳區域,二樓主要是博物館的特展區、研學區、辦公區。

展陳區域由序廳、福壽溯源、福壽智慧、海綿城市、他山之石、傳承後記六大部分組成。展陳方式突出採用圖片、文字及多媒體等技術手段,系統、真實、有趣地展示了 福壽溝的修建背景、結構組成、建造技藝、科學原理,讓遊客充分感受贛州先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展示了人類古代水利史上的一項奇蹟。

已找到的福壽溝主要分布在5條溝線上

2016年9月23日,福壽溝保護與傳承項目正式獲批。同年11月17日,項目建設正式啟動。福壽溝博物館的建設作為千年福壽溝保護與傳承項目其中一項內容,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

根據有關文物考古的要求,在勘探過程中,專家們進入到福壽溝內部,通過物探以及機器人、人工下井等方式,現場人工採集數據信息,拍攝影像資料,繪製福壽溝全景及結構現狀圖,並形成了《福壽溝現狀勘察報告》。經勘探,已找到的現存磚石拱券結構福壽溝總長約1.8公里,主要分布在5條溝線上,其中建國路-均井巷-姚衙前-橋兒口-景鳳山約880米;西津路-西津門-西津門外水窗約250米;厚德路中段約130米;羅家巷尾-汽修廠附近約200米;紅旗大道約340米。

考古勘探過程中,專家們在厚德路22號地下新發現一條福壽溝,不僅品質完好,有銘文磚,更是罕見的並排雙溝。


來源:江西晨報 記者 周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