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西北者得天下:邊防、軍需、交通,北宋為何視西北地區為掌中寶

煙寒若雨 發佈 2020-03-31T05:23:05+00:00

人煙稀少、廣袤無際的西北,在眾人的印象中,應該是白楊戈壁、漫天黃沙、大河流淌的一番景象。當時以唐代畜牧業最為興盛,其牲畜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品質優良,有「前超秦漢,後過兩宋」之稱。

人煙稀少、廣袤無際的西北,在眾人的印象中,應該是白楊戈壁、漫天黃沙、大河流淌的一番景象。如今的西北,因絲綢之路而聞名,越來越多的人發掘西北之美。小食上,從酸辣醬香的涼皮、裹著薑黃餅子的肉夾饃、比牛奶還絲滑的杏茶,到讓人酣暢淋漓的油潑辣子。

風景名勝更是多的每年吸引全國各地遊客不遠千里,來看其廬山真面目。大雁塔、莫高窟、青海湖、高昌故城,每處景觀都能展現西北獨特的魅力。

而北宋時期,雖強敵環伺,但繁榮程度不亞於唐朝。北宋的繁榮,是經濟文化的繁榮,是儒學的復興,是科技的突飛猛進,也是政治和文化的繁榮。北宋也是因為對西北地區的重視,守住了當時王朝的安寧。

一、歷史長河中一直受到重視的西北

1.唐代時期以牧馬業為主的「富庶」西北

唐玄宗時期,盛世如唐朝也不乏出現外患強敵,尤其是經歷了安史之亂,「五千貂錦」一夜化為無定河邊的屍骨。縱然經歷了這麼多的戰火,但是西北地區依舊保持著良好的經濟基礎。

西北地區以農牧業為主,而作為代表性農業生產形式的牧馬業和邊地軍屯,也是軍事行動的產物。當時以唐代畜牧業最為興盛,其牲畜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品質優良,有「前超秦漢,後過兩宋」之稱。據書中記載,唐代畜牧業之所以興盛,其一是因為當時統治者的重視,設立的政策得當。

比如當時的重視馬政、選賢任能,珍惜耕牛、保護役畜,制定馬法、賞罰分明,還有後來的提出的將農牧結合的又一大舉措。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技術的進步,這些技術在社會環境中產生,也對唐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馬籍盛行,牧養有法、儲草御冬等。

2.宋代時期處在「衝突之地」又是邊防重地的西北

到了北宋時期,西北地區逐漸衰敗。從唐代到宋代,王朝的更替,也帶來了更多的矛盾,雖然內戰相對得到了解決,但是外患卻愈來愈嚴重。

北宋時期西北邊區分布著吐蕃、契丹、党項等多個少數民族,它們擁有著自己的民族政權,在相互爭奪下,形成了當時的民族格局。同時各部族在爭奪中向外滲透,西北邊區頻繁向外開拓,不斷拓寬疆域。與此同時,石敬瑭為了謀取皇位,將幽雲十六州交給契丹。

從割據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開始,宋代王朝就失去了大片疆土,河北地區全部在平地中,土地和居民也不斷的減少。而這一割讓,也讓契丹勢力強大,加劇了宋朝的外患。

雖後來宋代君主也想通過戰爭收回失地,但無奈屢戰屢敗,也使得契丹愈發猖狂。雖然到了宋代時期,西北地區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西北的三路地區確實是國家防禦的重中之重,西北地區對於北宋時期不管是經濟還是政治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西北地區成為北宋「外患」戰線聯盟的防禦牆

「陳橋兵變」後,北宋王朝建立,雖結束了唐代遺留下來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中國大部地區的統一,但是外患危機也一直存在,未得到緩解。而此時西北地區正處於宋和西夏交界處,戰亂頻繁。宋太祖時期,北部大部分地區還是被北漢劉氏占領著,宋朝只對西北南部地區有控制權。

直到宋太宗時期才成功收復剩下地區,統一了西北地區。雖然受到了戰爭等各種因素的傷害,西北地區雖然沒有延續著在唐時期的富饒,但整體經濟還算富裕。

從960年北宋建立到1038年元吳稱帝,社會主要矛盾是宋遼矛盾,同時也是西北民族關係發展的主線。這個階段,北宋和契丹作為南北對峙的兩大強國,契丹聯合西夏共同對抗宋朝,而宋則採用傳統政策聯合吐蕃、回鶻制約夏。就在這種矛盾環境下,西北民族關係形成了兩大對立陣營的局面。

在當時有攻有守的戰略決策下,西北的三路地區成為國家防禦的重要之地。此時西北地區不管從軍事戰略地位方面,還是擁有多元化民族政權和強大的軍需供給方面,都成為北宋高度重視的地區。

三、為何北宋時期「西北」成為了「必爭之地」?

1.軍事地理位置成為北宋的「守門關」

西北地區作為北宋的「守門關」,在軍事戰略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西北地區由於地勢險要、地形環境複雜,形成了天然的防護屏障,而當時西北地區的安危直接決定北宋統治的成敗。

由於當時北宋與西夏的長期爭戰,西北的交通線路也發生了改變。先是北宋王朝設置了陝西五路(即涇原路、環慶路、秦鳳路等)和熙河路,對應的西夏設置了神勇軍司、祥佑軍司和嘉寧軍司三個部門與之對抗。在兩個政權的「排兵布陣」中能看出北宋占據著十分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而後隨著西夏不斷拓寬疆土,西北的交通格局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自唐代絲綢之路東段的北道完全封閉後,北宋通西域的交通完全由河西走廊承擔,河西走廊之後也被西夏占領。

不得不說當時西夏合理利用了河西走廊的地緣位置,獲得了很大的利益。西夏的當權者也不滿足於當前的領土,繼續發動戰爭,渴望得到更多領土。

處於首要衝突地帶位置的河湟,所處之地鄰近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川西高原,有著先天優勢的險要地勢,成為北宋和西夏爭奪之地。

當時北宋如果失去了河湟,則會陷入完全被動的情形。而如果控制住河湟和吐蕃,則可對西夏實現兩面夾擊,奪取主動權。不僅是河湟,還有蘭州地區,也是處於北宋和西夏的邊境地帶。

蘭州、熙州、河湟和京都之間的關係屬於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地失守,京都遭難。足以證明,西北地區這些重要的地方對當時統治者的統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蕃部」成為多元化民族格局中重要的政權之一

北宋時期,西北地區依舊延續著多民族聚居的傳統,這也導致存在著眾多民族政權,而這些民族政權逐漸形成有一定影響的政治力量。其中「蕃部」不是單指某一部落部族,而是對當時吐蕃族和党項族的融合,進行了一個統稱。

當時的北宋朝廷也意識到民族政權的重要性,所以有大臣提出「可以通過一些恩惠來使得完成對於少數民族各部落的收復,藉此來實現對於西夏的重創」。而這一提議也得到了王權們的認可,宋神宗也將這份建議應用到實踐中,賜予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珍貴的貢品,用以拉攏周邊小部落民族。

而宋朝也精心對吐蕃調整了應對策略,利用吐蕃尊佛眾僧的民族文化心理,用佛事治理吐蕃,有用漢法治理蕃部,採取設置蕃學培養人才,建立機構編纂資料,推行儒藝行文法,實行各類促進蕃漢融合的舉措,達到「以夏變夷」的目的。

最終不止推進了西北吐蕃與北宋朝廷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同時,也將吐蕃帶到北宋朝廷的陣營。隨著吐蕃部落的歸順,其他一些小部落也跟隨著依附了朝廷。可見,當時蕃部對於北宋朝廷來說,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所以不管從人力、物力還是財力方面,朝廷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3.不容小視的「軍需供給地」

北宋常年處於征戰狀態,不僅要考慮戰略對策,軍需軍備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戰馬作為有效抵禦西夏和其他遊牧民族進攻的主要武器,一直被宋朝看重,而宋朝對戰馬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馬市是宋朝與西北地區貿易交流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宋朝除了通過設監牧養馬匹和接收進貢馬匹外,還在西北地區設立馬市或者買馬場,用貨幣、紡織布品、茶葉、糧食或者手工藝品換取少數民族的馬匹。這樣的軍需供給地,也致使宋朝所需的戰馬有了可靠的保證。

除了戰馬以外,西北地區也為北宋朝廷提供大量軍糧。當時北宋處在多戰時期,如果軍糧只是由內地供應,會對朝廷產生很大的負擔,於是當時的北宋選擇通過西北地區進行屯田來實現軍糧的供給。西北地區多年對北宋提供軍需,使得北宋更加重視西北地區。

四、總結

西北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既使得北宋獲得天然的保護屏障,又給予北宋最強的後備軍需支援。這也是為什麼,北宋的統治者一直對西北加以重視。

西北地區從古至今一直被各代王朝所重視,不管朝代的更替,還是歲月的變遷,西北的溝壑萬千、玉樹關頭都值得被後人提及。如今雖然已經沒有「戰馬嘶鳴」留下的痕跡,但它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宋夏對立與河湟地區的民族關係》

《經濟簡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