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書生」,中國古代文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

孟華談史 發佈 2020-06-03T08:49:36+00:00

從影視劇中,我們可以通過現代人物塑造的手法看到古代不同的人物形象。書生是古裝劇中經常出現的角色,他剛出場,觀眾可能立刻就得知他是一個讀書人。因為這類角色已經被後人物化了,他們大多穿戴的樸素文雅,眉目清秀,白皙文靜。在惡勢力或者妖魔鬼怪面前往往束手無措。

從影視劇中,我們可以通過現代人物塑造的手法看到古代不同的人物形象。書生是古裝劇中經常出現的角色,他剛出場,觀眾可能立刻就得知他是一個讀書人。因為這類角色已經被後人物化了,他們大多穿戴的樸素文雅,眉目清秀,白皙文靜。

在惡勢力或者妖魔鬼怪面前往往束手無措。而他身旁的人,行為舉止,身形體魄和他有很大的不同。「手不能提肩不能抗」,這樣的形象是在古代社會環境以及思想狀態之下,潛移默化生成的,絕非一朝一夕促成

一、思想之變,審美隨之

1.儒學為先,形體之變

儒教對中國歷史有著幾千年的影響力,它的思想教化被很多大朝代推崇,國力越強大,影響的範圍越大,最終形成了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基調。在它的思想體系中,禮樂處於最高的位置,強健體魄的內容也有,但是在禮制的後面。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的言論和舉動,要符合禮節,超出規矩之外的,是被人們所不齒的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對於男士們而言,儀態舉止要時刻散發出美。

「中和」 的思想是古代謙謙君子的重要特質,這樣的人是被社會所歡迎的人。久而久之,思想對人體形態,以及對大自然萬物的審美都產生著影響。

在古代經典文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關於男子形態的描寫,以美來形容男子是很正常的事情。「溫潤敦厚」在人們眼中是較好的男子形象,武力值雄厚,四肢發達的男性並不是被大眾所欣賞的一類人,人們往往用莽夫,有勇無謀一詞來形容

2.道學影響,追求氣韻

在現代人的審美當中,白衣少年依然被人們所看好。道家對人們同樣有著極深的影響力。超脫自然,身輕如燕的人是人們心中的聖者。這種形象往往代表著高超的智慧,飽滿極簡的精氣神讓人看起來氣定神閒,這正是人們所追求的精神面貌。所以體格健壯與否不能引起人們對他的好感。古人眼中的智者不會用身體的勇猛來處世,而是用自己的思想智慧來了解世界。

這些思想最初是啟發人的智慧,最終形成固有的審美特點,在古代文學中,正面形象的謙謙君子,很多參雜著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溫婉,和男性的身高體魄相結合。體弱並不代表實力弱,所以文弱書生不是在某一時期突然興起的,它的種子早已經在生根發芽

二、宋代潮流,文官為先

1.重溫思想,滲入日常

由於統治者對知識分子的重視,民間的學子們大多以成為一名儒臣為畢生的理想,文學風氣日盛,武官的地位慢慢降低。在這一趨勢下,在家裡苦讀的人越來越多。大多數不能做到身心健康同時發展,自然而然就會給世人留下一種印象,那就是文弱

2.書生習慣,忠於聖賢

在宋代這一盛世中,文人群體占據的比重非常大,而這些人終日沉迷學術,為帝王諫言獻策,下班之後用詩詞來表達志向和情感。日常休息的時候寄情于山水,民間的娛樂項目對人的吸引力也非常大。他們不會操練兵事,強身健體,最多用一些體育運動來活動一下筋骨,但是心中一直把讀聖賢書放在第一位,這種娛樂項目大多是登不上檯面的

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人們對男子的審美漸漸發生了改變。在唐代,男子可以通過上戰場來獲得榮耀,社會地位也會跟著提高。但是在宋時期,這條對男士們來說有先天優勢的路子已經越來越窄。遠離戰馬箭棒,對武力的想像越來越匱乏,表現在人的體態上,就是大家所說的文弱。「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後來發生戰事的時候這些書生們不能貢獻力量,所以這個詞語也是對這類人嘲諷

三、推行科舉,文武之差

1.讀書入仕為世人首選

古代社會選撥人才有一個重要的通道那就是科舉,它給普通人提供了唯一的翻身機會,是直接改變命運的鑰匙。它的艱難程度常人無法想像,很多人願意花費十年甚至幾十年的精力來上岸。這類人在步入仕途之前是充滿希望的,是讓人敬佩的。而其他普通人沒有天賦或者條件不夠,和這個唯一的機會無緣,所以只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來生存

長期下去,兩類人在體格和神態上面就會有很大的差別。終日在室外勞作的人和埋頭讀書的人,僅從皮膚黑白程度上就能大致分辨出。和勞動強度比較大的人相比,書生們的力氣自然要小很多。所以科舉制對人們產生影響的時候,書生的形象可能就在慢慢地定格

2.印刷流行催生大批書生

紙質書籍並不是在任何時代都普及的,它產生以後,使用它的人並不多。後來製造成本慢慢降低,生產線越來越完善,紙書在文人之間的流傳度變得多了起來。這一發明讓更多的普通人得以識字讀書,對社會的文化普及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對進入仕途有了更大的期待,所以它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人的形象。

「莫言寄居他人下,落魄書生走天涯。」

自古以來,書生一詞帶著複雜的情感色彩,褒貶不一,柔弱無助是很多沒有取得功名的書生們的關鍵詞。另一方面人們也通過這一個詞語表達對人性單純美好一面的渴望,它從歷史中產生,又回饋著社會

結語

書生的固定形象受多方面的影響,而且是在細水長流中逐漸形成的。這並不代表所有的文人都是虛弱無力的。他們中也有很多重視農事勞動,用騎射來鍛鍊體魄。文武雙全的人在人們心目中才是完美的人,同樣也適合現代人的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是我們所提倡的科學教育,怎樣平衡「文」與「武」之間的關係,是值得我們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禮記正義》

《論科舉制的歷史作用》

《中國歷史軼聞》

《禮記中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