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道教是如何看待世間姻緣的?

貧道青竹 發佈 2020-01-16T01:37:33+00:00

在民間,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拆廟」是大不敬的事情。不過,在民風民俗中,有件事比「拆廟」還嚴重,那就是破壞別人的婚姻,也因此有著「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說法。

在民間,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拆廟」是大不敬的事情。從古至今,即使是在十年動盪中,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敢冒這樣的「大不韙」、做出「拆廟」這種忤逆事情的,也正因此,很多名山大川里的古廟都儘可能地保存下來。
不過,在民風民俗中,有件事比「拆廟」還嚴重,那就是破壞別人的婚姻,也因此有著「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說法。

在以儒道文化為主幹的中華文明里,世俗倫理的基石便是婚姻家庭,進而擴散到一鄉一城、一邦一國。

可以說,婚姻的穩定對咱們中國人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在儒家典籍《禮記》中,這樣描述婚姻:「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也就是說,婚姻不僅僅是夫妻兩個人的事,它承上啟下,上要奉祀宗廟、祭祀祖先,對下要承擔傳宗接代的責任。

而秉承道家思想的道教也同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道教與儒家思想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二者都肯定人生的美好,只是儒家比較側重於人生的社會性一面,強調處理好與自己有關的各種社會關係。

而道教則更側重於祈求自然生命的改良和永久,在面對社會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如愛情婚姻等,也希望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即仙境中得到延續,對待世間的婚姻,道教的絕大多數派別都持肯定的態度。

如同道教早期典籍《太平經》中的觀點:如果沒有婚姻關係,必然導致「陰陽不交,乃(出)絕滅無世類也」。

在道教的神仙體系里,同樣尊奉很多位「婚姻的保護神」,有護佑夫妻感情和諧美滿的和合二仙;有「千里姻緣一線牽」的月下老人;還有太陰星君、天喜星等等。

回到現實中,道教歷代祖師里也不乏夫妻共同修行的典範,如鮑姑是晉代著名高道葛洪的結髮妻子,他們二人共同研究醫學和煉丹之法,成為志同道合的道侶,乃是道教修行的典範。

全真派北七真中孫不二與馬鈺夫妻二人,也在王重陽祖師「分梨點化」之下,雙雙證道,並留下了一首詩對於共同修行的表達:「蓬島還須結伴遊,一身難上碧岩頭,若將枯寂為修煉,弱水盈盈少便舟」。

可見,道教對待世間的婚姻是持一種肯定和支持的態度,除極端情況外,不主張隨意的拋棄或背叛,也更不能去破壞別人的婚姻,甚至在道教著名勸善經典《太上感應篇》中,更直接將「破人婚姻」列為惡行之一,並要求道教徒「不可為之」。

關鍵字: